寧玉見著何淑蘭的表情,反過來安慰道:“姐姐莫要驚恐,亦無需往心裏去,隻當看一回杜撰的話本。”


    淑蘭收回捂著自己嘴巴的雙手,也學著寧玉那般挪坐到裏側,兩人就這樣並排靠著床檔,如此又過了一會兒,仍由她來打破沉默:


    “你所說世道,竟是不能想象的,隻瞧你言談舉止讀書寫畫,與我等無異,卻是不知那邊的女子如何過活?”


    寧玉抻了抻腿,又用手輕輕在腿麵拍了兩下:


    “若要說起這個,便是講到天亮都無法一氣說完,不若今晚就先到這,倒是祖母說的明早要去廟,還請姐姐多少說與我知,以免到了祖母說些什麽,我卻不知應對。”


    .


    城北棲霞山上有一“霞光寺”,源起已不可考。


    據傳,最初的霞光寺,不說名號,就連最早的佛堂,原本也是進山人臨時歇腳的兩間舊土舍。


    棲霞山山脈綿延,日常都有人進山采藥尋獵,偶有雲遊僧途經,因而進山客在歇腳屋見到僧人時,從不稀奇。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下山後都會提及在同一個地方見著同一名僧人,始知這是落腳住下的。


    本就是簡陋泥屋,而今住的這個和尚,不但修補破漏,還撿柴拾草將地方收拾幹淨,以往停一腳就走的地方,而今路過還能討碗水喝,遇雨能躲,天冷還能烤個火,如此一來眾人倒也樂見。


    久而久之,關於山上土舍就從“看見一僧”到“今日在小師父那裏討了碗水”再到“在小師父那裏吃了碗齋飯”直至後來變成“明天去求小師父給看看”。


    .


    “棲霞山,霞光寺。”寧玉喃喃地複述了一遍這兩個名字。


    “正是。”


    “名字都很美啊。”


    “寺是善信一點點捐修而來,如今霞光這個寺名卻是高祖皇帝所起。”


    捐資修山門的事,現代常有,故而寧玉不覺意外,倒是霞光寺那“一僧起廟”的說法,聽著就很有故事,便就再問仔細。


    “已是上上代的事,具體我自不知,亦是聽著民間相傳。”


    .


    棲霞山上那名僧人,來路無人知曉,最早見過他的人,隻道看著年輕,至於年歲,僧不言,便無人能問。


    那僧日常穿著的舊僧衣,已是縫縫補補洗至發白,為人寡言少語卻是有真本事的,除去卜卦占吉凶,更是識百草的醫者,相傳小病痛當天即愈,再是嚴重的傷筋動骨刀損劍傷,經他醫治,亦能極快恢複,因而聲名鵲起,向其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是以日後信眾自發助其一點點修築山門。


    .


    聽到這,傅寧玉基本能自己補全後麵的劇情,左不過就是僧人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傳到皇帝耳朵裏,抑或什麽機緣救助了哪位高官顯貴,最終得到天子賞識。


    “如此說來,這霞光寺如今必然也是香火鼎盛的。”


    何淑蘭輕輕點頭:“如今這位老主持也已年逾百歲,之前有幸得見幾回,須發皆白仍精神矍鑠,真陸地仙翁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書中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到點兒吃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到點兒吃飯並收藏書中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