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如何不值得?
這時。
白惟墉看了一眼天色:“明微,時辰要到了,準備送你父叔兄長,還有你二嫂離開吧。”
停靈多日的白家眾人,於下午正式發引。
一家十口人,有的在陰山凍了數月,又在邊疆停了幾個月,有的則血冷於歸家的途中,如今他們都可以入土為安了。
十具棺木從停靈處被抬出,陸續地抬離這個家。
第一具被抬出的,是白明微的父親白伯遠的棺木,他是這個家的長子,也是既定的繼承人。
按照齒序和輩分,他該是第一個。
第二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二爺白仲遠。
第三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三爺白叔遠。
第四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四爺白季遠。
緊接著被抬出的第五具棺木,屬於大公子白珺。
第六具與第七具同時被抬出,屬於二公子白璋和二少夫人任初映。
第八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三公子白瓊。
第九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四公子白琪。
第十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六公子白瑛。
十具棺木,整齊地擺在大門口的巷子裏。
寬敞的巷弄,卻被十具棺木塞得滿滿當當,巷子瞬間狹小不已。
一身喪服的白瑜,站在棺木前。
他的身邊是抿緊了唇,手中捧著瓦盆的小傳義,還有似乎有些懵懂的白策榮。
時辰一到,白瑜立即發出號令。
小傳義猛然將手中的瓦盆摔下,稚\/嫩的嗓音高喝一句:“起!”
“砰!”
瓦盆被摔得四分五裂。
伴隨著喪樂響起,十具棺木被抬起,緩緩離開了巷弄,送葬的隊伍緊隨其後。
白瑜領著小傳義和白策榮走在最前麵。
滿門女人,三位嬸嬸、一位姑姑、五位嫂嫂,以及六個姑娘。
一共是十五人,跟在隊伍後頭。
白惟墉就站在門口,老淚縱橫地目送兒孫離去。
當送葬的隊伍走出巷弄,來到大街之上時,紙錢漫空飛舞,百姓夾到相送。
這一次的送別,盛況空前,萬人空巷。
但是誰也沒有打擾,隻是站在街道兩旁,目送隊伍緩緩離開。
然而當隊伍經過時,每路過一名百姓,便有一名百姓跪下。
所過之處,百姓齊齊屈膝。
他們跪在地上,悲傷得一句送別的話都說不出來,隻是那低低的,壓抑著的啜泣之聲,將他們此刻的悲痛展露無遺。
隨著送葬隊伍經過越來越多的百姓,向城門逼近,哭聲此起彼伏,蔓延在擁擠的大街之上。
整座玉京城充斥著一股難言的悲傷,鋪天蓋地沉沉壓在心頭。
有人問,不過是幾個臣子,值得百姓這般相送麽?
有人回答,如何不值得?
國破家亡之際,滿門男丁義無反顧遠赴沙場,幾乎全部以身殉國。
在他們陣亡的書信傳來之後,這個家的婦孺再次請征,最後奪回失守的土地,拯救了異族奴役的百姓。
如今白家軍的軍旗還飄揚在北疆的城牆之上。
怎麽不值得?!
怎麽不值得呢……
許多百姓在送葬隊伍出城時,起身追了出去,還想跟著送葬隊伍前行,但卻被白家的下人婉言謝絕。
“心意小的代主子們領了,天氣熱,就送到這兒吧。”
望著越走越遠的送葬隊伍,他們最後也沒有選擇繼續跟上。
“送英烈!”
站在隊伍最前麵的一名百姓屈膝跪下。
他喊得聲嘶力竭。
他喊得情真意切。
“送英烈!”
在他的身後,又有百姓跪下。
“送英烈!”
一名,兩名,三名……
城門口處,跪得滿滿當當。
甚至還有住在玉京城外的人聞訊前來,跪送隊伍離開。
一聲聲送別,飽含了悲痛的情緒。
一句句英烈,喊得驚天動地。
不知是誰唱起了挽歌,也不知是誰奏起了挽樂。
“雙轍出郭門,綿綿東西道。”
一人吟唱。
“送死多於生,幾人得終老。”
兩人吟唱。
“見此切肺肝,不如歸山好。”
越來越多的人齊聲吟唱。
“不聞哀哭聲,默默安懷抱。”
“時盡從物化,又免生憂撓。”
依依惜別的嗓音,悲愴淒涼的蕭聲,響徹在隊伍的後方。
“世間壽者稀,盡為悲傷惱。”
“送哭誰家車,靈幡紫帶長。”
“青童抱何物,明月與香囊。”
“可惜羅衣色,看舁入水泉。”
“莫愁埏道暗,燒漆得千年。”
“陰風吹黃蒿,挽歌度秋水。”
“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裏。”
一曲罷,伴隨送葬隊伍遠去的,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哭聲。
那哭聲不絕如縷,到送葬隊伍出了城門,依舊久久都沒有停息。
“英烈一路走好!”
一陣風卷起地上的紙錢,伴隨著此起彼伏的哀哭聲,這生機盎然的夏日,呈現出一片淒涼的景象。
經過將近兩個時辰的行走,送葬隊伍來到了白氏一族的祖墳。
這時。
白惟墉看了一眼天色:“明微,時辰要到了,準備送你父叔兄長,還有你二嫂離開吧。”
停靈多日的白家眾人,於下午正式發引。
一家十口人,有的在陰山凍了數月,又在邊疆停了幾個月,有的則血冷於歸家的途中,如今他們都可以入土為安了。
十具棺木從停靈處被抬出,陸續地抬離這個家。
第一具被抬出的,是白明微的父親白伯遠的棺木,他是這個家的長子,也是既定的繼承人。
按照齒序和輩分,他該是第一個。
第二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二爺白仲遠。
第三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三爺白叔遠。
第四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四爺白季遠。
緊接著被抬出的第五具棺木,屬於大公子白珺。
第六具與第七具同時被抬出,屬於二公子白璋和二少夫人任初映。
第八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三公子白瓊。
第九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四公子白琪。
第十具被抬出的棺木,屬於六公子白瑛。
十具棺木,整齊地擺在大門口的巷子裏。
寬敞的巷弄,卻被十具棺木塞得滿滿當當,巷子瞬間狹小不已。
一身喪服的白瑜,站在棺木前。
他的身邊是抿緊了唇,手中捧著瓦盆的小傳義,還有似乎有些懵懂的白策榮。
時辰一到,白瑜立即發出號令。
小傳義猛然將手中的瓦盆摔下,稚\/嫩的嗓音高喝一句:“起!”
“砰!”
瓦盆被摔得四分五裂。
伴隨著喪樂響起,十具棺木被抬起,緩緩離開了巷弄,送葬的隊伍緊隨其後。
白瑜領著小傳義和白策榮走在最前麵。
滿門女人,三位嬸嬸、一位姑姑、五位嫂嫂,以及六個姑娘。
一共是十五人,跟在隊伍後頭。
白惟墉就站在門口,老淚縱橫地目送兒孫離去。
當送葬的隊伍走出巷弄,來到大街之上時,紙錢漫空飛舞,百姓夾到相送。
這一次的送別,盛況空前,萬人空巷。
但是誰也沒有打擾,隻是站在街道兩旁,目送隊伍緩緩離開。
然而當隊伍經過時,每路過一名百姓,便有一名百姓跪下。
所過之處,百姓齊齊屈膝。
他們跪在地上,悲傷得一句送別的話都說不出來,隻是那低低的,壓抑著的啜泣之聲,將他們此刻的悲痛展露無遺。
隨著送葬隊伍經過越來越多的百姓,向城門逼近,哭聲此起彼伏,蔓延在擁擠的大街之上。
整座玉京城充斥著一股難言的悲傷,鋪天蓋地沉沉壓在心頭。
有人問,不過是幾個臣子,值得百姓這般相送麽?
有人回答,如何不值得?
國破家亡之際,滿門男丁義無反顧遠赴沙場,幾乎全部以身殉國。
在他們陣亡的書信傳來之後,這個家的婦孺再次請征,最後奪回失守的土地,拯救了異族奴役的百姓。
如今白家軍的軍旗還飄揚在北疆的城牆之上。
怎麽不值得?!
怎麽不值得呢……
許多百姓在送葬隊伍出城時,起身追了出去,還想跟著送葬隊伍前行,但卻被白家的下人婉言謝絕。
“心意小的代主子們領了,天氣熱,就送到這兒吧。”
望著越走越遠的送葬隊伍,他們最後也沒有選擇繼續跟上。
“送英烈!”
站在隊伍最前麵的一名百姓屈膝跪下。
他喊得聲嘶力竭。
他喊得情真意切。
“送英烈!”
在他的身後,又有百姓跪下。
“送英烈!”
一名,兩名,三名……
城門口處,跪得滿滿當當。
甚至還有住在玉京城外的人聞訊前來,跪送隊伍離開。
一聲聲送別,飽含了悲痛的情緒。
一句句英烈,喊得驚天動地。
不知是誰唱起了挽歌,也不知是誰奏起了挽樂。
“雙轍出郭門,綿綿東西道。”
一人吟唱。
“送死多於生,幾人得終老。”
兩人吟唱。
“見此切肺肝,不如歸山好。”
越來越多的人齊聲吟唱。
“不聞哀哭聲,默默安懷抱。”
“時盡從物化,又免生憂撓。”
依依惜別的嗓音,悲愴淒涼的蕭聲,響徹在隊伍的後方。
“世間壽者稀,盡為悲傷惱。”
“送哭誰家車,靈幡紫帶長。”
“青童抱何物,明月與香囊。”
“可惜羅衣色,看舁入水泉。”
“莫愁埏道暗,燒漆得千年。”
“陰風吹黃蒿,挽歌度秋水。”
“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裏。”
一曲罷,伴隨送葬隊伍遠去的,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哭聲。
那哭聲不絕如縷,到送葬隊伍出了城門,依舊久久都沒有停息。
“英烈一路走好!”
一陣風卷起地上的紙錢,伴隨著此起彼伏的哀哭聲,這生機盎然的夏日,呈現出一片淒涼的景象。
經過將近兩個時辰的行走,送葬隊伍來到了白氏一族的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