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 作者:黃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誅求多門
誅求多門
據史載,東漢和帝年間(89-105),「南海獻龍眼荔枝,十裏一置,五裏一堠,奔騰險阻,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饈,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後漢書?和帝紀》)。漢和帝在歷史上不太引人注意,從其一生行事看,還算是個比較賢明的君王,單就上麵這件事說,就遠非唐玄宗所及。漢和帝罷供荔枝的事,很少有人知道,倒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由於詩歌的吟詠、小說的描寫、史書的記載,成了人所共知的事。杜甫也曾作詩賦詠,以寓諷刺之意:「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後,到今耆舊悲。」(《病橘》)
天寶年間,唐玄宗和楊貴妃、李龜年等人,有一回在清元小殿奏樂,當時唯有秦國夫人一人坐著觀看。「曲罷,上戲曰:『阿瞞(上在禁中,多自稱也)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耶?』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樂史《楊太真外傳》)。秦國夫人最後那句話,確實道出了楊氏驕奢的根本原因。有大唐天子作為靠山,還有什麽可愁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赴奉先縣味懷》)。這幾句詩,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等人在驪山宴樂,是何等豪華的景象。但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爾飲爾食,盡是民脂民膏。對楊氏一門來說,玄宗的賞賜不可謂不慷慨,恩寵不可謂不深厚,但在這種慷慨賞賜的同時,卻是對百姓殘酷的誅求,這個對楊妃異常多情的君王,對百姓卻是極其無情。
安史叛亂後,由於兵戈不息,致使賦稅繁重,政府在軍事上的巨大開支,理所當然地由深受其害的百姓來承擔。當時「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舊唐書?楊炎傳》)。杜甫作過不少詩,揭露苛政對百姓的危害,如《客從》詩:「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據張華《博物誌》,南海外有「鮫人」,像魚那樣在水中居住,眼中能哭出珍珠來。這首詩用寓言的形式,比喻當時官府征斂的,都是百姓的血淚。如今百姓被敲骨吸髓,已經一無所有了。又如《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詩:「蕭條四海內,人少豺狼多。少人慎勿投,多虎信所過,飢有易子食,獸猶畏虞羅。」人少的地方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反倒是多虎的地方要安全一些,語意極沉痛。孔子說「苛政猛於虎」,想不到離開元盛世還沒多少年,這種悲慘的景象就已在人世重現。
代宗廣德元年(763),杜甫作《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為民請命:「伏惟明主裁之,敕天下徵收赦文,減省軍用外諸色雜賦名目,伏願省之又省之,劍南諸州,亦困而復振矣。」這種呼籲,在他的詩中表現得更加激切:「邦以民為本,魚飢費香餌。……惻隱誅求情,固應賢愚異。」(《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為德」(《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鑑於當時「視民如莠蒿」、「刻剝及錐刀」的現象,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顏色。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同上)
雖然玄宗死了,但那種荒淫的生活並未在宮中消失,後來帝王在繼承皇位同時,連同那些惡習也一起繼承了。天寶年間,王鉷為討好玄宗,滿足他的淫慾,特置內庫,將億萬錢財,貯藏其中,以供玄宗一人揮霍。安史之亂後,盡管國家凋敝,民不聊生,但內庫依然存在,壅利行私,以成其匹夫之富。「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寒」(《解悶十二首》其九)。楊貴妃雖已在馬嵬被殺,但愛吃荔枝的還是大有人在。不僅荔枝,就是「霜橙壓香橘」,在宮中也仍然不可缺少。開元末年,江陵進貢柑橘,玄宗在蓬萊宮中種了十多棵,到天寶十年秋結實。以後「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病橘》)。經安史之亂,這些橘樹都已得病,果實「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蝕」。杜甫認為:「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在這國難當頭的年代,君王自應勵精圖治,切不可再沉湎不悟。橘樹恰好在這時得病,似乎是天意如此,是上天對人世的告誡。但杜甫在「汝病是天意」後,緊接「吾愁罪有司」,這就含有深意了。杜甫擔心君王因無橘可食,怪罪官吏,而官吏為討好君王,又必然會去誅求百姓。故造成百姓的災難,歸根結底,是君王的淫慾所致。最大的蝥賊,還不是趁機漁奪的官吏,而正是肆意妄為的君王。
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東吳大將魯肅率萬名將士在洞庭湖操練水軍,並修築巴丘城,在城西依山臨水處,建造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這就是嶽陽樓的前身。到了晉朝,巴丘城改建為巴陵城,閱軍樓也有所增修,改稱巴陵城樓。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在《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一詩中,描寫了當時登樓眺望的景狀。巴陵城在唐朝改稱嶽陽城。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出任嶽州(治所在今嶽陽)刺史,重修此樓,常與文人學士登樓作詩,當時稱作西樓。至李白、杜甫,始以嶽陽樓為題作詩。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滕宗京謫守巴陵郡,重建嶽陽樓,第二年,請範仲淹撰《嶽陽樓記》。自從杜詩、範文問世以後,嶽陽樓聲名益大,成了遊人無不嚮往的江南名勝。
誅求多門
據史載,東漢和帝年間(89-105),「南海獻龍眼荔枝,十裏一置,五裏一堠,奔騰險阻,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饈,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後漢書?和帝紀》)。漢和帝在歷史上不太引人注意,從其一生行事看,還算是個比較賢明的君王,單就上麵這件事說,就遠非唐玄宗所及。漢和帝罷供荔枝的事,很少有人知道,倒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由於詩歌的吟詠、小說的描寫、史書的記載,成了人所共知的事。杜甫也曾作詩賦詠,以寓諷刺之意:「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後,到今耆舊悲。」(《病橘》)
天寶年間,唐玄宗和楊貴妃、李龜年等人,有一回在清元小殿奏樂,當時唯有秦國夫人一人坐著觀看。「曲罷,上戲曰:『阿瞞(上在禁中,多自稱也)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耶?』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樂史《楊太真外傳》)。秦國夫人最後那句話,確實道出了楊氏驕奢的根本原因。有大唐天子作為靠山,還有什麽可愁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赴奉先縣味懷》)。這幾句詩,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等人在驪山宴樂,是何等豪華的景象。但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爾飲爾食,盡是民脂民膏。對楊氏一門來說,玄宗的賞賜不可謂不慷慨,恩寵不可謂不深厚,但在這種慷慨賞賜的同時,卻是對百姓殘酷的誅求,這個對楊妃異常多情的君王,對百姓卻是極其無情。
安史叛亂後,由於兵戈不息,致使賦稅繁重,政府在軍事上的巨大開支,理所當然地由深受其害的百姓來承擔。當時「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舊唐書?楊炎傳》)。杜甫作過不少詩,揭露苛政對百姓的危害,如《客從》詩:「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據張華《博物誌》,南海外有「鮫人」,像魚那樣在水中居住,眼中能哭出珍珠來。這首詩用寓言的形式,比喻當時官府征斂的,都是百姓的血淚。如今百姓被敲骨吸髓,已經一無所有了。又如《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詩:「蕭條四海內,人少豺狼多。少人慎勿投,多虎信所過,飢有易子食,獸猶畏虞羅。」人少的地方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反倒是多虎的地方要安全一些,語意極沉痛。孔子說「苛政猛於虎」,想不到離開元盛世還沒多少年,這種悲慘的景象就已在人世重現。
代宗廣德元年(763),杜甫作《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為民請命:「伏惟明主裁之,敕天下徵收赦文,減省軍用外諸色雜賦名目,伏願省之又省之,劍南諸州,亦困而復振矣。」這種呼籲,在他的詩中表現得更加激切:「邦以民為本,魚飢費香餌。……惻隱誅求情,固應賢愚異。」(《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為德」(《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鑑於當時「視民如莠蒿」、「刻剝及錐刀」的現象,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顏色。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同上)
雖然玄宗死了,但那種荒淫的生活並未在宮中消失,後來帝王在繼承皇位同時,連同那些惡習也一起繼承了。天寶年間,王鉷為討好玄宗,滿足他的淫慾,特置內庫,將億萬錢財,貯藏其中,以供玄宗一人揮霍。安史之亂後,盡管國家凋敝,民不聊生,但內庫依然存在,壅利行私,以成其匹夫之富。「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寒」(《解悶十二首》其九)。楊貴妃雖已在馬嵬被殺,但愛吃荔枝的還是大有人在。不僅荔枝,就是「霜橙壓香橘」,在宮中也仍然不可缺少。開元末年,江陵進貢柑橘,玄宗在蓬萊宮中種了十多棵,到天寶十年秋結實。以後「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病橘》)。經安史之亂,這些橘樹都已得病,果實「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蝕」。杜甫認為:「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在這國難當頭的年代,君王自應勵精圖治,切不可再沉湎不悟。橘樹恰好在這時得病,似乎是天意如此,是上天對人世的告誡。但杜甫在「汝病是天意」後,緊接「吾愁罪有司」,這就含有深意了。杜甫擔心君王因無橘可食,怪罪官吏,而官吏為討好君王,又必然會去誅求百姓。故造成百姓的災難,歸根結底,是君王的淫慾所致。最大的蝥賊,還不是趁機漁奪的官吏,而正是肆意妄為的君王。
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東吳大將魯肅率萬名將士在洞庭湖操練水軍,並修築巴丘城,在城西依山臨水處,建造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這就是嶽陽樓的前身。到了晉朝,巴丘城改建為巴陵城,閱軍樓也有所增修,改稱巴陵城樓。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在《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一詩中,描寫了當時登樓眺望的景狀。巴陵城在唐朝改稱嶽陽城。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出任嶽州(治所在今嶽陽)刺史,重修此樓,常與文人學士登樓作詩,當時稱作西樓。至李白、杜甫,始以嶽陽樓為題作詩。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滕宗京謫守巴陵郡,重建嶽陽樓,第二年,請範仲淹撰《嶽陽樓記》。自從杜詩、範文問世以後,嶽陽樓聲名益大,成了遊人無不嚮往的江南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