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誌趣高遠、命運多舛的人,杜甫在顛沛流離、艱難困苦之際,既不貪圖功名,也不羨慕榮華,而能始終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們,將對自身的感嘆,轉化為對他人的同情。當他在途中遇到大水,感嘆的不是行路的艱難,而是:「應沉數州沒,如聽萬室哭。」「因悲林中士,未脫眾魚腹。」(《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當他身受炎熱之苦的時候,白天想的是幹旱給百姓帶來的災害:「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萬人尚流冗,舉目惟蒿萊。」(《夏日嘆》)夜晚想的是那些連洗個澡都不可得的士兵:「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夏夜嘆》)當他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顛沛的時候,想的是:「此身免荷芟,未敢辭路難!」(《寒峽》)當他避亂外出,在回成都後看到草堂破敗、樹木凋傷時,想的是:「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四鬆》)時時處處,推己及人,這正是他的境界要遠遠高於賈誼等人的地方。


    「白魚困密網,黃鳥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過津口》)。魚在網中絕望地掙紮,鳥在空中自由地歌唱,雖然萬物的命運各有不同,但一個懷有惻隱之心的仁者,應當一視同仁地看待,不能理所當然地讓誰去承受不幸。有了這樣的認識,杜甫對比他更不幸的人們,必然充滿同情心。由於杜甫從不曾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夙願,從而一直懷有「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之溝中」的負罪感,並對濟世澤民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還隻是幻想能有千萬間大廈來庇護天下的寒士,在《寄柏學士林居》中進而呼喊:「幾時高議排金門,各使蒼生有環堵!」


    也許是由於沒有杜甫的境遇,也許是由於沒有杜甫的情感,也許是由於沒有杜甫的襟懷,也許是嘆服杜甫的偉大,也許是不願跟著前人學語,總之,雖然這些詩句一直膾炙人口,但後世同樣的作品卻不多見。比較相似的是白居易的幾首詩:「安得萬裏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新製布裘》)「百姓多寒不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安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新製綾襖成感事有詠》)。宋人曾將杜、白的詩作過一番比較:「或謂子美詩意寧苦身以利人,樂天詩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較之,少陵為難。然老杜饑寒而憫人饑寒者也,白氏飽暖而憫人饑寒者也。憂勞者易生於善慮,安樂者多失於不思,樂天宜優。」(黃徹《?溪詩話》)白居易能不和一般官吏同流合汙,這是他可貴之處。但從他一生行事看,所信奉的主要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而杜甫則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白居易是推己及人,杜甫則是捨己為人。方孝孺說杜甫:「此其心願世之人鹹得其所而已,雖饑寒有不暇顧,視夫自私之徒,如螻蟻之求穴,則嘆而哀之。是心也,使幸而達諸天下,雖致治如唐虞之盛可也。彼淺德者,顧以大言為先生病。嗚呼,先生庶乎人而能天者也!其寓於言,豈眾人之所能識哉?」(《成都杜先生草堂碑》)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不僅白居易沒有,縱觀中國歷史,也很罕見。另外,由於杜甫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士大夫缺乏的品質,即和下層民眾平等的交往,及由此產生的親密的感情。黃生說:「杜公關心民物,憂樂無方,真境相對,真情相觸,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杜詩說》)白居易對下層民眾不能說沒有同情心,但這種同情,總帶有恩賜憐憫的味兒。和杜詩相比,白詩隻是學其意、效其詞,缺乏切身的感受,因此也就不像杜詩那樣真切動人。


    石犀厭勝


    石犀厭勝


    戰國秦昭王時(公元前250年左右),蜀郡守李冰率領當地民眾,在今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中遊,興建了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即馳名中外的都江堰,使夾帶大量泥沙奔騰直下的岷江,變害為益,使蜀中數百萬畝農田,化險為夷。從此川西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常璩《華陽國誌》)。至今農桑,猶賴其利。據說「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渠於南江,命之曰犀牛裏。後轉犀牛二頭在府中,一頭在市橋,一頭沉之於淵也」(酈道元《水經注》)。有的石犀,直到南宋,依然保留在李冰的祀廟之中。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曾作過記載:「石犀在廟之東階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陝之鐵牛耳。一足不備,以他石續之,氣象甚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也毋需多怪。僅就不圖安逸、不避艱險、不屍其位、憂民所憂這幾點來說,李冰的功德,就可同蒼蒼玉壘、泱泱岷江,與世共存了。


    據史載,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七八月間,蜀中淫雨不絕,江水泛濫成災。但是,當時蜀中的一些官民,卻隻是對著那兩頭石犀頂禮膜拜,期待它們能夠「顯靈」,製伏「水怪」的作亂,而將當年李冰抗災的精神,反倒拋在一邊。杜甫有感於此,作了一首《石犀行》。此詩警策,在「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二句。所謂「厭勝」,是古代一種迷信的說法,以為人們能夠靠詛咒來製勝。天鳳四年(17)八月,「(王)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威鬥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鬥,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漢書?王莽傳》)。盡管威鬥並不能挽救王莽的滅亡,但厭勝卻依然為一些人所樂用。當時蜀中一些人期待石犀顯靈,同王莽寄希望於威鬥,實際上是一回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紳並收藏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