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 作者:黃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使在視好色為道德大敵的古代中國,描寫美女也是文人學士熱衷的事。繼《衛風?碩人》、《鄭風?野有蔓草》等詩後,以美女為題的名篇層出不窮,如宋玉的《神女賦》、曹植的《洛神賦》等作品,描寫美女的臉容、身材、舉止、神采,極其形容,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後人描寫美人,總不外風鬟霧鬢、杏臉梨渦、明眸皓齒、柳眉櫻唇、細腰縴手、雪膚玉體,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耀若白日、皎若明月、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神情嫵媚、風姿婀娜、舉止嫻雅、體態輕盈、傾國麗質、絕世豐神……即使像《麗人行》、《長恨歌》那樣名篇,在描寫美色時,也是這樣。惟有杜甫《佳人》等少數幾篇以美人為題的作品,才能擺脫這種俗套。
清代施鴻保說:「此詩題曰『佳人』,通篇亦不言其美,至結二句雲:『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則端莊佳麗,亦非第一人不足當之,覺子建《洛神賦》,猶詞費也。」(《讀杜詩說》)詩中對佳人從正麵進行的描寫,隻是很簡單的幾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就語言說,可謂平淡極了,但就意境說,則優美極了。這幾句詩,一直為後人所激賞。詩中的佳人,如一枝秋菊,淡妝素裹,清雅高潔;盡管西風捲簾,落葉敲窗,卻能傲霜不敗,淩寒猶開,懷抱幽香,獨占秋芳。這首詩不以刻劃盡致見長,而以含思深遠、氣韻高潔取勝,後來如辛棄疾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寫傷心人別有懷抱,能得《佳人》的韻致。
這首詩作於肅宗幹元二年(759),當時杜甫正寓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對於詩中的佳人,歷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盧世?、仇兆鰲、浦起龍等認為真有其人,如仇氏說:「恐懸空撰意,不能淋漓愷至如此。」(《杜詩詳註》)而王嗣奭、陳沆等則認為杜甫所寫,並非實事,隻是藉以表現自己的情懷,如陳沆說:「摘花不插,膏沐誰容,竹柏天真,衡門招隱,此非寄託,未之前聞。」(《詩比興箋》)詩中佳人,是真有其人,還是出自詩人的虛構,已不可考。上麵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如果詩中所寫的隻是一個美人的遭遇,沒有詩人的感慨,決不會如此深切,反過來,如果將這首詩僅僅看作詩人的自我寫照,無視佳人的存在,詩也就不可能如此感人。要想從中了解詩人,不可忽視「寄託」之說,如果作為藝術作品欣賞,則寧可相信真有其人。黃生、楊倫認為兩者兼而有之,「此因所見有感,亦帶有自寓意」(《杜詩鏡銓》),倒是一種更加合乎情理的解釋。
李杜之交
李杜之交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精騎,出擊匈奴,派李陵帶五千步兵,出居延關(遺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附近)牽製敵軍。李陵力戰十多天,殺敵萬餘人。匈奴上下驚怖,傾國之力,前來圍攻。李陵士兵死傷大半,箭盡糧絕,而救兵不至,最後被迫投降。當李陵率孤軍深入敵後,向匈奴挑戰之時,漢朝公卿王侯,都舉起酒杯,為武帝祝福;但當李陵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後,滿朝大臣,竟噤若寒蟬。惟有太史令司馬遷挺身而出,替李陵的行為辯解。但司馬遷沒想到,他這樣做,等於將責任推到李廣利的頭上,而李廣利乃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武帝聽後,勃然大怒,認為司馬遷有欺誣之罪,要從嚴懲處。而司馬遷的親戚朋友,此時竟沒有一人敢為他說句話,結果處以宮刑,蒙受大辱。一朝失足,千古寒心。世態炎涼,古今一轍。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世後,韓愈替他作墓誌銘,發出這樣的慨嘆:「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裏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腑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柳子厚墓誌銘》)
在司馬遷去世後六百多年,杜甫為營救房琯,被趕出朝廷,到華州任職。到任後,州牧無禮,眾謗交侵,「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題鄭縣辛子》)。這使他難以容忍,最後棄官而去,浪跡秦州。與此同時,他的好友李白、鄭虔,都受到嚴懲,流放在外。如果換了別人,在這跋前躓後、動輒得咎之時,必然明哲保身;而一般勢利反覆之徒,還會落井下石。杜甫一生坎坷,飽嚐人世辛酸。「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貧交行》)。「高視幹坤又可愁,一體交態同悠悠」(《從事行贈嚴二別駕》)。這幾句詩,懷古傷今,語短恨長。但他為人真誠,秉性剛直,當然不願從俗浮沉,更不會雪上添霜。相反,他對故友的思念、同情、憐惜,比以往更加強烈。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這首詩中,杜甫極力推重李白的人品才學,痛惜其在垂老之年流離困頓,抱冤莫伸,甚至以孔子、賈誼的感傷,來比喻李白的不幸:「幾年遭□鳥,獨泣向麒麟。」這分明是在直指朝廷對李白處置不公。清代盧世?稱這首詩為「天壤間維持公道、保護元氣文字」(《杜詩詳註》引)。
清代施鴻保說:「此詩題曰『佳人』,通篇亦不言其美,至結二句雲:『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則端莊佳麗,亦非第一人不足當之,覺子建《洛神賦》,猶詞費也。」(《讀杜詩說》)詩中對佳人從正麵進行的描寫,隻是很簡單的幾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就語言說,可謂平淡極了,但就意境說,則優美極了。這幾句詩,一直為後人所激賞。詩中的佳人,如一枝秋菊,淡妝素裹,清雅高潔;盡管西風捲簾,落葉敲窗,卻能傲霜不敗,淩寒猶開,懷抱幽香,獨占秋芳。這首詩不以刻劃盡致見長,而以含思深遠、氣韻高潔取勝,後來如辛棄疾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寫傷心人別有懷抱,能得《佳人》的韻致。
這首詩作於肅宗幹元二年(759),當時杜甫正寓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對於詩中的佳人,歷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盧世?、仇兆鰲、浦起龍等認為真有其人,如仇氏說:「恐懸空撰意,不能淋漓愷至如此。」(《杜詩詳註》)而王嗣奭、陳沆等則認為杜甫所寫,並非實事,隻是藉以表現自己的情懷,如陳沆說:「摘花不插,膏沐誰容,竹柏天真,衡門招隱,此非寄託,未之前聞。」(《詩比興箋》)詩中佳人,是真有其人,還是出自詩人的虛構,已不可考。上麵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如果詩中所寫的隻是一個美人的遭遇,沒有詩人的感慨,決不會如此深切,反過來,如果將這首詩僅僅看作詩人的自我寫照,無視佳人的存在,詩也就不可能如此感人。要想從中了解詩人,不可忽視「寄託」之說,如果作為藝術作品欣賞,則寧可相信真有其人。黃生、楊倫認為兩者兼而有之,「此因所見有感,亦帶有自寓意」(《杜詩鏡銓》),倒是一種更加合乎情理的解釋。
李杜之交
李杜之交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精騎,出擊匈奴,派李陵帶五千步兵,出居延關(遺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附近)牽製敵軍。李陵力戰十多天,殺敵萬餘人。匈奴上下驚怖,傾國之力,前來圍攻。李陵士兵死傷大半,箭盡糧絕,而救兵不至,最後被迫投降。當李陵率孤軍深入敵後,向匈奴挑戰之時,漢朝公卿王侯,都舉起酒杯,為武帝祝福;但當李陵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後,滿朝大臣,竟噤若寒蟬。惟有太史令司馬遷挺身而出,替李陵的行為辯解。但司馬遷沒想到,他這樣做,等於將責任推到李廣利的頭上,而李廣利乃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武帝聽後,勃然大怒,認為司馬遷有欺誣之罪,要從嚴懲處。而司馬遷的親戚朋友,此時竟沒有一人敢為他說句話,結果處以宮刑,蒙受大辱。一朝失足,千古寒心。世態炎涼,古今一轍。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世後,韓愈替他作墓誌銘,發出這樣的慨嘆:「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裏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腑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柳子厚墓誌銘》)
在司馬遷去世後六百多年,杜甫為營救房琯,被趕出朝廷,到華州任職。到任後,州牧無禮,眾謗交侵,「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題鄭縣辛子》)。這使他難以容忍,最後棄官而去,浪跡秦州。與此同時,他的好友李白、鄭虔,都受到嚴懲,流放在外。如果換了別人,在這跋前躓後、動輒得咎之時,必然明哲保身;而一般勢利反覆之徒,還會落井下石。杜甫一生坎坷,飽嚐人世辛酸。「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貧交行》)。「高視幹坤又可愁,一體交態同悠悠」(《從事行贈嚴二別駕》)。這幾句詩,懷古傷今,語短恨長。但他為人真誠,秉性剛直,當然不願從俗浮沉,更不會雪上添霜。相反,他對故友的思念、同情、憐惜,比以往更加強烈。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這首詩中,杜甫極力推重李白的人品才學,痛惜其在垂老之年流離困頓,抱冤莫伸,甚至以孔子、賈誼的感傷,來比喻李白的不幸:「幾年遭□鳥,獨泣向麒麟。」這分明是在直指朝廷對李白處置不公。清代盧世?稱這首詩為「天壤間維持公道、保護元氣文字」(《杜詩詳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