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古典詩詞漫話·杜甫心影錄 作者:黃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杜甫寫了上麵所引兩首詩後僅一個月,即肅宗至德二年(757)十月,回紇精騎和郭子儀的朔方軍一起克復西京(長安)。當時杜甫還在鄜州家中,但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沒有沉沒在一片歡慶聲中,而能見微知著,心懷隱憂,以期上下共戒,防患未然:「汗馬收宮闕,春城鏟賊壕。賞應歌《杕杜》,歸及薦櫻桃。雜虜橫戈數,功臣甲第高。萬方頻送喜,無乃聖躬勞。」(《收京》)為了盡快收復長安、洛陽,唐肅宗事前曾不惜以犧牲兩京年輕婦女和金銀財寶為代價,求取回紇的幫助,和回紇統帥定下一個可悲更可恥的盟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資治通鑑?唐紀》肅宗至德二年)杜甫擔憂收京之後,回紇恃功邀賞,肆其淫威,諸將僭奢無度,驕橫跋扈,這萬方送喜之時,正是禍起憂生之端。而回紇入東京之後,果然縱兵擄掠,洛陽市民最後交出羅綺萬匹,方才罷休。至於以後諸將跋扈,藩鎮割據,更成了唐朝後期最大內患。杜甫的憂慮,不幸竟一一成為現實。
不過唐肅宗顯然並沒有因回紇的大肆擄掠而覺悟,更沒有從中汲取教訓,還接受了回紇屯兵沙苑的要求,從此以後,回紇騎兵豕突,騷擾不已。正是耳聞目睹了這種狀況之後,杜甫寫了《留花門》這首詩,詩中主要寫了留花門的危害,其意則為花門不該留。「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這些詩句,形象地描寫了當時回紇兵不能剿叛,反而害民的景象。但當時的唐王朝,對此卻顯得束手無策。肅宗用以羈縻籠絡回紇的本領,除了奉送金銀財帛,就是出賣女色了。幹元元年(758)七月,肅宗將幼女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為妻,臨別時,公主發誓說:「國家事重,死且不恨。」(《資治通鑑?唐紀》)國家的安危,竟係在一個弱女子的身上,真可羞可憐。雖然寧國公主深明大義,不惜犧牲自己,有所作為,但結果卻並不如意。一年後,回紇兵敗,可汗死去,公主不願殉葬,最後忍恥含羞,剺麵而歸。「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秋思拋雲髻,腰支媵寶衣。群凶猶索戰,回首意多違」(《即事》)。這首詩既是當時和親失敗的記錄,也是對朝廷和親政策的批判。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留花門》)。借兵異族,原是不得己的事,其危害是眾目共睹的。詩人憂深思切,比一般人要看得更遠:「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自從收帝裏,誰復總戎機?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遣憤》)回紇恃功邀賞,驕橫肆虐,固然是時事之可憤者,但更令人憤慨的是:當時朝廷蔽於近幸,猜忌大臣,養毒貽患,自取其侮。杜甫認為,要討叛平亂,最重要的是上下之間的同心協力,如果不思修德奮發,隻知依賴外力,結果無不由借兵而召侮,自食其苦果。杜甫晚年曾作過一首小詩:「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繡張。花門小箭好,此物棄沙場。」(《復愁》)這首詩,絕非僅僅為「銅牙弩」、「錦繡張」的廢棄而可惜,也是對唐王朝不思自振的喟嘆。
佳人
佳人
唐以前多棄婦詩,唐以後多節婦詩,這是中國詩史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運的現象,早已開始,但肯定這種不公正現象的合理性,使女子毫無怨言地承受這種不幸,心甘情願地充當犧牲品,則是宋以後的事。至少在《詩經》的時代,女子還不是這樣,因此她們在遭受不幸的時候,能夠大膽地表現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聲。《國風》中有好幾首描寫棄婦怨思的詩篇,其中《鄴風?穀風》和《衛風?氓》尤其膾炙人口。《穀風》中的棄婦,性格溫柔,雖然明知其夫已經變心,依然曲意規勸,充滿不能自訣之情,但世事的不平、女子的不幸,已在那絮絮屑屑的訴說中充分表現出來。至於《氓》中的棄婦,秉性剛烈,在被拋棄之後,直斥男子無行,氣盛辭厲,毫不掩飾地流露出悔恨之情,毫無顧忌地表達了決絕之意。以後的棄婦詩,一般都不出這兩首詩的範圍。漢《古詩》(「上山采靡蕪」)及託名卓文君的《白頭吟》,都可稱棄婦詩中的佳作,前者一往情深,近似《穀風》;後者情憤意激,直追《氓》詩。唐代有不少棄婦詩,但即使像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也未能超越前人。繼《詩經》、漢詩之後優秀的棄婦詩,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杜甫的《佳人》。清人方東樹曾將鮑照的《白頭吟》與杜甫的《佳人》作了比較:「《白頭吟》此統言君臣、朋友、夫婦之情難常保,……而古人屢以寄慨,蓋此世情,古今天下恆如斯也。……然以杜公《佳人》比之,則此猶為循行數墨,『經營地上』陳言,居然有死活仙凡之分。可悟杜公才氣之大,非徒脫換神妙。」(《昭昧詹言》)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記述了一個良家女子。在安史之亂中,兄弟被殺,家門衰敗;世態炎涼,人情如紙,無情無義的丈夫,反在這時雪上添霜,另覓新歡,將她拋棄,致使這個女子獨自幽居山穀之中。作為一首棄婦詩,這首詩並沒有超出前人,就敘述完整、情感憤激而言,還不如李白的幾首棄婦詩。不過,詩中所寫的,不僅僅是一個棄婦,同時還是一位佳人,而作為一首美人詩看,無疑會給人「一枝獨秀」的感覺。
不過唐肅宗顯然並沒有因回紇的大肆擄掠而覺悟,更沒有從中汲取教訓,還接受了回紇屯兵沙苑的要求,從此以後,回紇騎兵豕突,騷擾不已。正是耳聞目睹了這種狀況之後,杜甫寫了《留花門》這首詩,詩中主要寫了留花門的危害,其意則為花門不該留。「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這些詩句,形象地描寫了當時回紇兵不能剿叛,反而害民的景象。但當時的唐王朝,對此卻顯得束手無策。肅宗用以羈縻籠絡回紇的本領,除了奉送金銀財帛,就是出賣女色了。幹元元年(758)七月,肅宗將幼女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為妻,臨別時,公主發誓說:「國家事重,死且不恨。」(《資治通鑑?唐紀》)國家的安危,竟係在一個弱女子的身上,真可羞可憐。雖然寧國公主深明大義,不惜犧牲自己,有所作為,但結果卻並不如意。一年後,回紇兵敗,可汗死去,公主不願殉葬,最後忍恥含羞,剺麵而歸。「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秋思拋雲髻,腰支媵寶衣。群凶猶索戰,回首意多違」(《即事》)。這首詩既是當時和親失敗的記錄,也是對朝廷和親政策的批判。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留花門》)。借兵異族,原是不得己的事,其危害是眾目共睹的。詩人憂深思切,比一般人要看得更遠:「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自從收帝裏,誰復總戎機?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遣憤》)回紇恃功邀賞,驕橫肆虐,固然是時事之可憤者,但更令人憤慨的是:當時朝廷蔽於近幸,猜忌大臣,養毒貽患,自取其侮。杜甫認為,要討叛平亂,最重要的是上下之間的同心協力,如果不思修德奮發,隻知依賴外力,結果無不由借兵而召侮,自食其苦果。杜甫晚年曾作過一首小詩:「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繡張。花門小箭好,此物棄沙場。」(《復愁》)這首詩,絕非僅僅為「銅牙弩」、「錦繡張」的廢棄而可惜,也是對唐王朝不思自振的喟嘆。
佳人
佳人
唐以前多棄婦詩,唐以後多節婦詩,這是中國詩史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運的現象,早已開始,但肯定這種不公正現象的合理性,使女子毫無怨言地承受這種不幸,心甘情願地充當犧牲品,則是宋以後的事。至少在《詩經》的時代,女子還不是這樣,因此她們在遭受不幸的時候,能夠大膽地表現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聲。《國風》中有好幾首描寫棄婦怨思的詩篇,其中《鄴風?穀風》和《衛風?氓》尤其膾炙人口。《穀風》中的棄婦,性格溫柔,雖然明知其夫已經變心,依然曲意規勸,充滿不能自訣之情,但世事的不平、女子的不幸,已在那絮絮屑屑的訴說中充分表現出來。至於《氓》中的棄婦,秉性剛烈,在被拋棄之後,直斥男子無行,氣盛辭厲,毫不掩飾地流露出悔恨之情,毫無顧忌地表達了決絕之意。以後的棄婦詩,一般都不出這兩首詩的範圍。漢《古詩》(「上山采靡蕪」)及託名卓文君的《白頭吟》,都可稱棄婦詩中的佳作,前者一往情深,近似《穀風》;後者情憤意激,直追《氓》詩。唐代有不少棄婦詩,但即使像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也未能超越前人。繼《詩經》、漢詩之後優秀的棄婦詩,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杜甫的《佳人》。清人方東樹曾將鮑照的《白頭吟》與杜甫的《佳人》作了比較:「《白頭吟》此統言君臣、朋友、夫婦之情難常保,……而古人屢以寄慨,蓋此世情,古今天下恆如斯也。……然以杜公《佳人》比之,則此猶為循行數墨,『經營地上』陳言,居然有死活仙凡之分。可悟杜公才氣之大,非徒脫換神妙。」(《昭昧詹言》)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記述了一個良家女子。在安史之亂中,兄弟被殺,家門衰敗;世態炎涼,人情如紙,無情無義的丈夫,反在這時雪上添霜,另覓新歡,將她拋棄,致使這個女子獨自幽居山穀之中。作為一首棄婦詩,這首詩並沒有超出前人,就敘述完整、情感憤激而言,還不如李白的幾首棄婦詩。不過,詩中所寫的,不僅僅是一個棄婦,同時還是一位佳人,而作為一首美人詩看,無疑會給人「一枝獨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