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爺在世的時候,已很有文名,但他對庭園景物不曾多加經營,隻是在剛到任後不久親手種過一株楝樹,及至此樹長大成蔭,乃在其下築一草亭,爺爺為此特別給自己選定了「楝亭」二字作為別號。太祖母姓孫,康熙老皇帝就是她撫養帶大的,當康熙三十八年(1699),她已六十八歲,皇帝南巡,就以織造署為行宮,見了孫夫人老保母,十分高興,因見庭中萱花已開,古人正是以萱喻母,於是親書「萱瑞堂」三個大字賜她,就懸掛在內院正廳上。這一亭一堂,乃是曹家的家世歷史文物,子孫對它們懷著深厚的感情,出生於這樣環境下的曹雪芹自然也不例外,從小就聽家人講述它們的來歷。
曹雪芹的太爺卒後六七年,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爺爺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蘇州去做織造官,《楝亭詩鈔》的卷第二就是從這裏開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這才又從蘇州移任江寧,在《詩鈔》卷二中有兩首《西園種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當時的心情,歷史的見證:在昔傷心樹,重來年少人。
……
手植今生柳,烏啼半夜霜。
江城正搖落,風雪兩三行。
這是曹家隔了整整九年又回到江寧老宅時的情景,那時正是仲冬十一月間。
自從這時起,被別人胡亂住了近十年的故居,在曹家人眼裏簡直已成十分「荒寒」了的樣子,很快便開始改變了光景。到小雪芹在這裏生活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幾年的光陰過去了,爺爺半生的經營,移竹添花,汲地種草,處處留下了豐富而又深刻的痕跡。老楝婆娑,自不待言,山坳的高柳,也格外瀟灑;梨花玉蘭,鼠姑石莧,一時數之不盡;幾處亭館,一經高手點綴,自有無限風光。曹雪芹對爺爺特別喜歡的外署文酒宴會的西堂,內院萱瑞堂一側的西軒,和整個府院半偏的西園,也是格外感到意味深長,心懷親切。
他當時雖然還不能懂得其中的種種事故,但到他長大一些,能讀懂爺爺的詩卷時,句句引起了他的回憶和感慨。「讀書過日,學射為郎」,意思是讀書就是最好的生活,不要追求享樂;生為男子,應當習武——是祖訓也是「家法」。爺爺把年小的子侄都帶到南京同住,一麵「命兒讀《(94)風》,字字如珠圓」,一麵「繩量馬道不(94)斜,雁字排栽築水沙;世代暗傷弓力弱,交床側坐撚翎花」(摘自《射堂柳已成行命兒輩習射作三截句寄子(猷94)》)。
子嗣們都在這個宅院裏長大,他們嘴裏無法避免地帶上了渡江以南的口音——這件事曹雪芹從他爺爺的詩裏就能找到感慨的痕跡,還有太祖母的形象也仿佛能在祀灶詩裏看到了:
羊剝棗竟無文,祈福何勞祝少君;所願高堂頻健飯,燈前兒女拜成群。
當此流年急景,臘鼓頻催的大年底下——
楮火連街映遠天,歲行風景倍悽然;江城爆竹聲何據,一片餳香三十年。
至於府後的西園,從爺爺那因豐潤族兄來訪而寫的詩句就更能見它的歷史:
西池歷二紀,仍;簿書與家累,相對無一可;連枝成漂萍,叢;歸與空浩然,南轅計誠左。
……
雪芹到後來才明白,這座西池,對曹家來說,並不單是一處「外麵好看」的遊玩之地,裏麵包含了一部辛酸的家世史,無盡的難言之痛。他爺爺一回到這裏來就寫出了「艱難曾足間?先後一沾巾」的痛語,不但是回顧,也是預言了他家的命運。
到了曹雪芹作書、脂硯批書的時候,那老宅果然已成為「空宅」了——因為從幹隆十六年,曹家住過六七十年、誕生了曹雪芹的這處宅院,變成了幹隆皇帝的「大行宮」,長年封閉,無得擅入,那「大門外」確實是「冷落無人」了。
少年時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雪芹由一個呀呀學語的嬰兒長成了一個愛聽大人講故事的小孩子。
故事各式各樣,神話、寓言、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戲文與小說的摘敘……,這些是兒童的另一種「世界」,另一處「天地」,小孩的智慧由它們啟牖,文學藝術的種子由它們播植。但是對小雪芹而言,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經歷:聽西洋人講外國故事。
按照當時中國的禮法,婦女與兒童是不允許聽外國人講故事的。由於南京、蘇州、杭州是江南產絲和紡織的三大集中點,其中又以南京為首。當時外國絲綢商人的足跡自然會進入這些地方。有一位英國絲綢商人名叫菲利浦·溫士頓的,到了南京,結識了曹頫,二人相交頗為投機,曹請他傳授西方的紡織技術,在交往的時候,東道主經常即興賦詩,以抒情懷。作為酬謝,菲就講一些《聖經》故事,或者莎士比亞劇本的故事給主人聽,頗有口才的他,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於是就吸引得曹府上上下下都在偷偷地傳述著西洋故事。在菲來訪的日子,小雪芹經常偷偷地走到附近入迷地竊聽那些動人的情景。當曹父獲知此事時,十分生氣,惱恨這個不聽話的孩子的越軌行為,於是把小雪芹狠狠地打罵了一番。這段情景,被曹雪芹寫到了《紅樓夢》中,寶玉受虐待上。小時的雪芹由於經常違反定規,所以總是備受打罵,因而他在描寫賈父痛打寶玉的時候,才能把其時、其情、其景寫得栩栩如生:
「寶玉急得手腳正沒抓尋處,隻見賈政的小廝走來,逼著他出去了。賈政一見,眼都紅了,也不暇問他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副淫母婢,隻喝命「堵起嘴來,著實打死!」小廝不敢違,隻得將寶玉按在凳上,舉起大板,打了十來下,寶玉自知不能討饒,隻是嗚嗚地哭。賈政還嫌打的輕,一腳踢開掌板的,自己奪過板子來,狠命地又打了十幾下。
曹雪芹的太爺卒後六七年,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爺爺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蘇州去做織造官,《楝亭詩鈔》的卷第二就是從這裏開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這才又從蘇州移任江寧,在《詩鈔》卷二中有兩首《西園種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當時的心情,歷史的見證:在昔傷心樹,重來年少人。
……
手植今生柳,烏啼半夜霜。
江城正搖落,風雪兩三行。
這是曹家隔了整整九年又回到江寧老宅時的情景,那時正是仲冬十一月間。
自從這時起,被別人胡亂住了近十年的故居,在曹家人眼裏簡直已成十分「荒寒」了的樣子,很快便開始改變了光景。到小雪芹在這裏生活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幾年的光陰過去了,爺爺半生的經營,移竹添花,汲地種草,處處留下了豐富而又深刻的痕跡。老楝婆娑,自不待言,山坳的高柳,也格外瀟灑;梨花玉蘭,鼠姑石莧,一時數之不盡;幾處亭館,一經高手點綴,自有無限風光。曹雪芹對爺爺特別喜歡的外署文酒宴會的西堂,內院萱瑞堂一側的西軒,和整個府院半偏的西園,也是格外感到意味深長,心懷親切。
他當時雖然還不能懂得其中的種種事故,但到他長大一些,能讀懂爺爺的詩卷時,句句引起了他的回憶和感慨。「讀書過日,學射為郎」,意思是讀書就是最好的生活,不要追求享樂;生為男子,應當習武——是祖訓也是「家法」。爺爺把年小的子侄都帶到南京同住,一麵「命兒讀《(94)風》,字字如珠圓」,一麵「繩量馬道不(94)斜,雁字排栽築水沙;世代暗傷弓力弱,交床側坐撚翎花」(摘自《射堂柳已成行命兒輩習射作三截句寄子(猷94)》)。
子嗣們都在這個宅院裏長大,他們嘴裏無法避免地帶上了渡江以南的口音——這件事曹雪芹從他爺爺的詩裏就能找到感慨的痕跡,還有太祖母的形象也仿佛能在祀灶詩裏看到了:
羊剝棗竟無文,祈福何勞祝少君;所願高堂頻健飯,燈前兒女拜成群。
當此流年急景,臘鼓頻催的大年底下——
楮火連街映遠天,歲行風景倍悽然;江城爆竹聲何據,一片餳香三十年。
至於府後的西園,從爺爺那因豐潤族兄來訪而寫的詩句就更能見它的歷史:
西池歷二紀,仍;簿書與家累,相對無一可;連枝成漂萍,叢;歸與空浩然,南轅計誠左。
……
雪芹到後來才明白,這座西池,對曹家來說,並不單是一處「外麵好看」的遊玩之地,裏麵包含了一部辛酸的家世史,無盡的難言之痛。他爺爺一回到這裏來就寫出了「艱難曾足間?先後一沾巾」的痛語,不但是回顧,也是預言了他家的命運。
到了曹雪芹作書、脂硯批書的時候,那老宅果然已成為「空宅」了——因為從幹隆十六年,曹家住過六七十年、誕生了曹雪芹的這處宅院,變成了幹隆皇帝的「大行宮」,長年封閉,無得擅入,那「大門外」確實是「冷落無人」了。
少年時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雪芹由一個呀呀學語的嬰兒長成了一個愛聽大人講故事的小孩子。
故事各式各樣,神話、寓言、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戲文與小說的摘敘……,這些是兒童的另一種「世界」,另一處「天地」,小孩的智慧由它們啟牖,文學藝術的種子由它們播植。但是對小雪芹而言,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經歷:聽西洋人講外國故事。
按照當時中國的禮法,婦女與兒童是不允許聽外國人講故事的。由於南京、蘇州、杭州是江南產絲和紡織的三大集中點,其中又以南京為首。當時外國絲綢商人的足跡自然會進入這些地方。有一位英國絲綢商人名叫菲利浦·溫士頓的,到了南京,結識了曹頫,二人相交頗為投機,曹請他傳授西方的紡織技術,在交往的時候,東道主經常即興賦詩,以抒情懷。作為酬謝,菲就講一些《聖經》故事,或者莎士比亞劇本的故事給主人聽,頗有口才的他,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於是就吸引得曹府上上下下都在偷偷地傳述著西洋故事。在菲來訪的日子,小雪芹經常偷偷地走到附近入迷地竊聽那些動人的情景。當曹父獲知此事時,十分生氣,惱恨這個不聽話的孩子的越軌行為,於是把小雪芹狠狠地打罵了一番。這段情景,被曹雪芹寫到了《紅樓夢》中,寶玉受虐待上。小時的雪芹由於經常違反定規,所以總是備受打罵,因而他在描寫賈父痛打寶玉的時候,才能把其時、其情、其景寫得栩栩如生:
「寶玉急得手腳正沒抓尋處,隻見賈政的小廝走來,逼著他出去了。賈政一見,眼都紅了,也不暇問他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副淫母婢,隻喝命「堵起嘴來,著實打死!」小廝不敢違,隻得將寶玉按在凳上,舉起大板,打了十來下,寶玉自知不能討饒,隻是嗚嗚地哭。賈政還嫌打的輕,一腳踢開掌板的,自己奪過板子來,狠命地又打了十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