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裏我仍然不妨補充一下我個人的一點見解。我為什麽說這詩才是"雪芹"之所本呢?要了解這點,必先說明蘇東坡用這"雪"和"芹"的歷史背景和象徵意義。按蘇軾在元豐二年(1079)被新政派小人告發,以所作詩文"譏切時事",教人滅"尊君之義",和"當官侮慢"等罪名,被逮捕下禦史台審問入獄,幾乎喪了性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此案牽連很廣,據東坡自己事後說,吏卒到他家搜抄,聲勢洶洶,他家"老幼幾怖死",家人趕急把他的書稿全部燒毀。親戚故人多驚散不顧。情況頗有點像《紅樓夢》裏所描寫的抄家的恐怖局麵。我們固然不知道這一回是不是雪芹的原稿;但我想,雪芹在原稿寫到抄家時,其情況恐怕也會和東坡所描寫的抄家的恐怖局麵有共同之點。而汝昌在本書中寫到明清時代抄家的情況時,也正好有類似的舉例,《新證》增訂本引《永憲錄》也有"幼兒怖死"的例子。蘇軾在禦史台的獄裏坐了四個多月的監牢,舊傳禦史台植有柏樹,上有烏數千,故又稱烏台、烏府或柏台。從來就相承作為是冷森森的地方的一種代表。蘇軾前此六年還給他一位當禦史的朋友寫過一首開玩笑的詩,中有"烏府先生鐵作肝,霜風捲地不知寒,猶嫌白髮年前少,故點紅燈雪裏看。他日卜鄰先有約,待君投刻我休官"等句。現在果然是輪到他被劾休官坐到這冰冷的監獄裏來了。他在獄裏所寫的詩,描述他一夕數驚,時時有喪命危險的感覺,如說:"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也正是特別描述那淒冷陰森之狀。在獄裏他還寫了"禦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中如:"誰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風至,飛英覆空屋"(榆);"棲鴉寒不去,哀叫飢啄雪,破巢帶空枝,疎影掛殘月"(槐);"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竹)。這些都是用植物能耐冰雪而保存生命和骨幹來比喻政治迫害下的掙紮圖生存、保氣節。蘇軾在審訊期間,得到一些同情者的援助,免了死罪,被貶謫到黃州。元豐三年(1080)二月他到黃州後,生活窮困,次年春得朋友幫助申請到一塊官府的荒地,親自墾耕,他把這塊荒地依白居易詩意取名東坡,便作了那《東坡八首》。詩前有一自序說:


    餘至黃州二年〔其實隻一年左右,舊時習慣,過了年關便可如此說〕,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湣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這幾首詩表麵上雖隻描述窮苦耕作之狀,背後卻流露著對宋朝那種惡劣官僚政治的不滿,如"我久食官倉,紅腐等泥土",和"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等,都可想見。其中第三首全詩如下:


    自昔有微泉,來從遠嶺背,


    穿城過聚落,流惡壯蓬艾。


    去為柯氏陂,十畝魚蝦會。


    歲旱泉亦竭,枯萍粘破塊。


    昨夜南山雲,雨到一犁外。


    泫然尋故瀆,知我理荒薈。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自註: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這詩開頭說原有細小的泉水,從山上流過城鎮,變成垢穢,助長了雜草,使魚蝦聚集。後來天旱了,泉水也枯竭了,萍草皆已枯萎。忽然一夜雨來,本是可喜,但走去荒地一看,野草叢蔚。僥倖的是泥巴裏還留下一些芹菜的舊根,隻一寸來長,孤零零遺存在那裏。希望這耐過冰雪嚴寒的舊根,等春天一到,又重發生機,那時長出芹芽,就可以做成芹芽鳩肉膾了。初看起來,詩隻描寫了一種田園自然景象,但我們如了解他這一兩年來的生活經歷,就會明白,他是像陶淵明寫田園和"擬古"詩一般,詩句的深處實有無限的人生與社會意味。聯繫著他近兩年做官被逮、搜家、入獄、貶謫這一連串的變故看來,就可知道這詩可能暗示著,過去的政府細惠,隻助長了惡吏專橫;而一旦恩惠枯竭,他的生活就艱困瀕於死境;隻因他能耐住冷酷的現實,在一些同情者的維護下,方得保存生機;但還要等待政局的春天到來時,才會真正快活。蘇軾在這詩裏用芹來比自己,也正如他前此不久在獄中作詩用榆、槐、竹、柏來自比。他在《東坡八首》之前的幾首詩裏,又常用梅花來做比興,如"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和"蕙死蘭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嶺頭梅,數枝殘綠風吹盡,一點芳心雀啅開",都是用來描寫這種心境。蘇軾把芹看得很重要,有如屈原的蘭蕙香草,這也許因為芹是他故鄉貴重有名的植物之故。元豐三年五月,正是他寫東坡詩前幾個月,和他最要好的堂表哥文同的靈柩經過黃州,他寫了一篇祭文,其中就說:"何以薦君,采江之芹。」


    曹雪芹的父輩把他取名霑,自然意味著霑了甘霖雨露之惠,也可能有霑了"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替他取的字,也正如汝昌所論,應該是"芹圃",有"泮水""采芹",希望他中科舉、得功名之意。雨露或泉水"霑"溉"芹圃",固然是順理成章,"采芹"遊泮得功名,也可說是"霑"了天恩;所以這名和字意義實相關聯。用"圃"作字本是從"甫"轉變而來。"甫"字傳統上多用作"字"的下一字,如吉甫、尼甫等。過去都說甫乃男子或丈夫之美稱,或男子始冠,可以為"父"之稱。《集韻》說:圃或省作甫。其實甫本是圃的原字,甲骨文的甫字作田上有草,後起的甫字才從用父。後來又加上一個外圍作成圃,正如或字加框成國,原是多餘的。《詩經》裏的"甫田"、"甫草",《毛傳》都誤訓作"大",其實就是"圃田"、"圃草"的意思。男子成人,可以為父的時候便取一"字",字從子,本意就是表示可生子了。甫字無論通父(斧)或通圃,都是樵蘇採集與農業社會裏求生產與生殖的願望下用來作"字"的。後代人喜歡用"圃"作字號,兼含有為農為圃的風雅詩意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曹雪芹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汝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汝昌並收藏曹雪芹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