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堅持正道
因為關於人生的諸多選擇,很多時候也就隻有一條路可走。
西方和聲學徒教會歌唱中歸納心得,認為三全音(音程距離為增四度或減五度)既不和諧,又很難唱,稱其為「音樂中的魔鬼」。對作曲家而言,既然三全音被稱為魔鬼音程,那麽這也就可以代表魔鬼或地獄。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g和d之間可以看成相差四度,c和降e之間則相差(小)三度,c和d則是(大)二度。這是越來越靠近的過程,代表人和上帝越來越接近。而這旅程從四度開始,代表增四度被排隊在外,人不能接觸魔鬼。
是的,卡薩爾斯也不接觸魔鬼。無論局勢多麽險惡,他也不曾改變堅持。寧可自我放逐,也不向獨裁政權低頭。就算換來數十年如一日的自苦,他也甘之如飴。
六、傾聽人生
關於卡薩爾斯的人生甘苦,選擇與堅持,在這本經由訪問整理,以第一人稱的傳記小說中,我們可以見得許多。一如他的音樂,所有人皆可欣賞,這也是一本所有人都可閱讀,或許也都該閱讀的書。
那裏有對藝術與世界,無限的好奇和探索。琴音中熠熠生輝的,是永恆的生命之光。
作者序
起初我跟卡薩爾斯討論由我來寫一本關於他的書時,我心中所想的作品和現在這一本頗為不同。當時我是想用文字和照片來呈現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繪製他作為人以及藝術家的肖像,一幅細膩的當代人物肖像。文字和照片都將出自我之手。
準備寫作此書時,我多次隨著卡薩爾斯在國內外旅行,參加他的演奏會、大師講座、他創作的神劇《馬槽》的演出,以及他參與的幾個音樂節。我還定期去他波多黎各的家中拜訪。除了在各種活動中為他拍照,在我們談話時,我還做了詳盡的筆記和錄音,這些談話有時是非正式的閑聊,有時則是有條理的問答,內容都是關於他過去的經歷和對許多事物的看法。為了補足對他早年生活的認知,我前往他在法國莫利雷班的寓所和在西班牙的故居,去查看文件資料和紀念文物。
對卡薩爾斯的認識愈多,我就愈發對此書的最初構想不滿意。他的整個生涯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背景,而他戲劇化的一生所具有的意義又是那樣豐富且充滿人性關懷,這讓我漸漸意識到倘若隻專注於現在,而不能將現在與過去融合,那會有所不足。此外,卡薩爾斯本人的言語充滿色彩和韻律,他個人的回憶與感想具有自然的詩意,讓他的聲音和他的人生故事難以分開。
有一段時間,我嚐試了一種做法,把此書的文字部分集中在我們談話中的問答,然而結果令人沮喪。這樣的形式帶有一種機械性,而我所提出的問題不僅顯得多餘,還是一種幹擾。我逐漸明白,應該讓卡薩爾斯的話語單獨存在。
在那之後我有了一個主意:把我的提問全部刪除,把卡薩爾斯的回憶和評論整理成一個整體,內容包含敘述、心境和主題。我跟卡薩爾斯討論這種做法,他同意了。漸漸地,這本書成了現在這種樣式。
有一件事需要說明。一直以來,卡薩爾斯始終拒絕寫作自傳。用他自己的話說——在一封給我的信裏他這樣寫——「我不認為我的人生值得用一本自傳來紀念,我隻是做了我必須做的事。」這與他的個性很相符。因此,我要聲明,這本書不該被看成是卡薩爾斯的自傳。一本自傳當然是一個人的自畫像,而此書無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是我對卡薩爾斯的描繪。再者,書中字句雖是出自卡薩爾斯之口,卻是由我來加以組織,而且此書大部分內容也是由我決定。假如由卡薩爾斯來寫自己的故事,他所強調的人生麵向當然很可能會有所不同。
因此,這本書是對卡薩爾斯的描繪,是以他的回憶和觀察勾勒出輪廓。這些回憶和觀察正是我過去這幾年裏記錄下來的,也是由我將其編排成如今的樣式。我將重點放在刻畫他這個人上,用他自己的話語打造成這部作品。他的一生為他的信念做了明證,即「藝術與人性價值密不可分」。
第一章 年邁與青春
你必須知道,最簡單的事物才是最應該看重的。
我上一次過生日是九十三歲。不年輕了,事實上,比九十歲還要老。然而,年齡是相對的。如果你持續工作,汲取身邊這個世界的美麗,你會發現年紀大不見得就意味著衰老。至少,從一般意義上來講不是這樣。比起從前任何時候,我對許多事物的感受更加強烈,而且對我來說,生活越來越令人著迷。
不久之前,我朋友施奈德帶給我一封信,是蘇聯高加索山區一群樂師寫給我的。這封信的文字如下:
親愛而可敬的大師:
我很榮幸代表喬治亞高加索管弦樂團,邀請您指揮我們的一場音樂會。您將是首位在您這個年紀就獲得指揮本樂團之殊榮的音樂家。
自本樂團成立以來,我們還未曾允許未滿百歲的人擔當指揮。本樂團所有成員都已年過百歲。不過,耳聞您身為指揮家的才華,我們覺得應該為您破例一次,盡管您年紀尚輕。
盼能盡快得到佳音。
我們將會支付您的旅行費用,停留此地期間,我們自然也會為您提供膳宿。
阿斯坦·施拉巴敬上
團長,一百二十三歲
施奈德這個人很幽默,喜歡開玩笑。這封信也是他開的一個玩笑,是他自己寫的。不過,我得承認,一開始時我信以為真。為什麽呢?因為我並不覺得一個由百歲以上的樂師組成的樂團有什麽不合情理。而且我想得沒錯!信中的這個部分並非玩笑。在高加索山區的確有這樣一個樂團。施奈德在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讀到關於這個樂團的報導,樂團大約有三十位成員,全都一百多歲,他們按時排練,並且定期舉辦演奏會。他們大多是農民,依舊從事耕作。團員當中年紀最大的是施拉巴,他種植菸草,還訓練馬匹。他們神采奕奕,顯然精力充沛。我很樂意找個時間聽他們演奏,事實上,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樂意替他們指揮。當然,以我尚不夠格的年齡,我不確定他們是否允許我這麽做。
因為關於人生的諸多選擇,很多時候也就隻有一條路可走。
西方和聲學徒教會歌唱中歸納心得,認為三全音(音程距離為增四度或減五度)既不和諧,又很難唱,稱其為「音樂中的魔鬼」。對作曲家而言,既然三全音被稱為魔鬼音程,那麽這也就可以代表魔鬼或地獄。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g和d之間可以看成相差四度,c和降e之間則相差(小)三度,c和d則是(大)二度。這是越來越靠近的過程,代表人和上帝越來越接近。而這旅程從四度開始,代表增四度被排隊在外,人不能接觸魔鬼。
是的,卡薩爾斯也不接觸魔鬼。無論局勢多麽險惡,他也不曾改變堅持。寧可自我放逐,也不向獨裁政權低頭。就算換來數十年如一日的自苦,他也甘之如飴。
六、傾聽人生
關於卡薩爾斯的人生甘苦,選擇與堅持,在這本經由訪問整理,以第一人稱的傳記小說中,我們可以見得許多。一如他的音樂,所有人皆可欣賞,這也是一本所有人都可閱讀,或許也都該閱讀的書。
那裏有對藝術與世界,無限的好奇和探索。琴音中熠熠生輝的,是永恆的生命之光。
作者序
起初我跟卡薩爾斯討論由我來寫一本關於他的書時,我心中所想的作品和現在這一本頗為不同。當時我是想用文字和照片來呈現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繪製他作為人以及藝術家的肖像,一幅細膩的當代人物肖像。文字和照片都將出自我之手。
準備寫作此書時,我多次隨著卡薩爾斯在國內外旅行,參加他的演奏會、大師講座、他創作的神劇《馬槽》的演出,以及他參與的幾個音樂節。我還定期去他波多黎各的家中拜訪。除了在各種活動中為他拍照,在我們談話時,我還做了詳盡的筆記和錄音,這些談話有時是非正式的閑聊,有時則是有條理的問答,內容都是關於他過去的經歷和對許多事物的看法。為了補足對他早年生活的認知,我前往他在法國莫利雷班的寓所和在西班牙的故居,去查看文件資料和紀念文物。
對卡薩爾斯的認識愈多,我就愈發對此書的最初構想不滿意。他的整個生涯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背景,而他戲劇化的一生所具有的意義又是那樣豐富且充滿人性關懷,這讓我漸漸意識到倘若隻專注於現在,而不能將現在與過去融合,那會有所不足。此外,卡薩爾斯本人的言語充滿色彩和韻律,他個人的回憶與感想具有自然的詩意,讓他的聲音和他的人生故事難以分開。
有一段時間,我嚐試了一種做法,把此書的文字部分集中在我們談話中的問答,然而結果令人沮喪。這樣的形式帶有一種機械性,而我所提出的問題不僅顯得多餘,還是一種幹擾。我逐漸明白,應該讓卡薩爾斯的話語單獨存在。
在那之後我有了一個主意:把我的提問全部刪除,把卡薩爾斯的回憶和評論整理成一個整體,內容包含敘述、心境和主題。我跟卡薩爾斯討論這種做法,他同意了。漸漸地,這本書成了現在這種樣式。
有一件事需要說明。一直以來,卡薩爾斯始終拒絕寫作自傳。用他自己的話說——在一封給我的信裏他這樣寫——「我不認為我的人生值得用一本自傳來紀念,我隻是做了我必須做的事。」這與他的個性很相符。因此,我要聲明,這本書不該被看成是卡薩爾斯的自傳。一本自傳當然是一個人的自畫像,而此書無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是我對卡薩爾斯的描繪。再者,書中字句雖是出自卡薩爾斯之口,卻是由我來加以組織,而且此書大部分內容也是由我決定。假如由卡薩爾斯來寫自己的故事,他所強調的人生麵向當然很可能會有所不同。
因此,這本書是對卡薩爾斯的描繪,是以他的回憶和觀察勾勒出輪廓。這些回憶和觀察正是我過去這幾年裏記錄下來的,也是由我將其編排成如今的樣式。我將重點放在刻畫他這個人上,用他自己的話語打造成這部作品。他的一生為他的信念做了明證,即「藝術與人性價值密不可分」。
第一章 年邁與青春
你必須知道,最簡單的事物才是最應該看重的。
我上一次過生日是九十三歲。不年輕了,事實上,比九十歲還要老。然而,年齡是相對的。如果你持續工作,汲取身邊這個世界的美麗,你會發現年紀大不見得就意味著衰老。至少,從一般意義上來講不是這樣。比起從前任何時候,我對許多事物的感受更加強烈,而且對我來說,生活越來越令人著迷。
不久之前,我朋友施奈德帶給我一封信,是蘇聯高加索山區一群樂師寫給我的。這封信的文字如下:
親愛而可敬的大師:
我很榮幸代表喬治亞高加索管弦樂團,邀請您指揮我們的一場音樂會。您將是首位在您這個年紀就獲得指揮本樂團之殊榮的音樂家。
自本樂團成立以來,我們還未曾允許未滿百歲的人擔當指揮。本樂團所有成員都已年過百歲。不過,耳聞您身為指揮家的才華,我們覺得應該為您破例一次,盡管您年紀尚輕。
盼能盡快得到佳音。
我們將會支付您的旅行費用,停留此地期間,我們自然也會為您提供膳宿。
阿斯坦·施拉巴敬上
團長,一百二十三歲
施奈德這個人很幽默,喜歡開玩笑。這封信也是他開的一個玩笑,是他自己寫的。不過,我得承認,一開始時我信以為真。為什麽呢?因為我並不覺得一個由百歲以上的樂師組成的樂團有什麽不合情理。而且我想得沒錯!信中的這個部分並非玩笑。在高加索山區的確有這樣一個樂團。施奈德在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讀到關於這個樂團的報導,樂團大約有三十位成員,全都一百多歲,他們按時排練,並且定期舉辦演奏會。他們大多是農民,依舊從事耕作。團員當中年紀最大的是施拉巴,他種植菸草,還訓練馬匹。他們神采奕奕,顯然精力充沛。我很樂意找個時間聽他們演奏,事實上,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樂意替他們指揮。當然,以我尚不夠格的年齡,我不確定他們是否允許我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