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水旱災害,政府借錢給百姓買種子,這本是國家愛護百姓的一項仁政,也就是所謂的「青黃不接,普賜春祺」。州縣領到銀子後卻假造名冊,送到藩司衙門備查,藩司衙門的書吏因為每年都會收到州縣官員的好處,所以也就從不挑剔。多年來出借籽口的款項,交到百姓手中的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的都被州縣官自肥了;個別州縣官員體恤民生多艱,偶爾有實發的,也多半被衙門裏的書吏派人冒領,不能惠及百姓。我過去在山西就熟知各種弊端,現在來到甘肅,發現情形差不多,於是嚴厲禁止,不準出借籽口,一來可以保護國帑不受損失,二來可以杜絕官員貪汙。我已經奏明朝廷,明年春天不打算出借籽口。
我聽說你們現在也有開著寶馬領救濟的人,此中弊端可謂古今同一。
道光二十四年(1844),鄧廷楨先生就任甘肅布政使,大力提倡墾荒,目的在於增加耕地和賦稅。可是他不該誤聽委員丁元淼的邪說,虛報數目,說查出開墾耕地一萬八千多頃,又得到野番的貢地四萬一千多段(「段」同「石」,是北方常用的丈量單位。1畝=1.6鬥,一石等於10鬥,也就是說,一段就是16畝),應徵銀一萬七千多兩,糧食二萬三千多石。但這些耕地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民間因此受累無窮,地方官也常常因錢糧徵收不齊而受處分。
琦相想奏請豁免這個沉重的負擔,我大力支持。奏稿幾次修改,還是不能確定用什麽形式上奏。直到有一天排班參見時,我對琦相說;「新皇登基,廣開言路,下詔求言。您為什麽不就以應詔求言作為緣由呢?」琦相將奏稿交給我,我代他謄正然後發了出去。我又帶頭捐款,大家一共捐款兩千兩送給戶部作為部費——擔心戶部書吏從中作梗。上奏以後,皇上特旨批準了。
為了整頓軍務,琦相著手裁汰老兵。固原的士兵,提督成玉本來就管不住。這些士兵又聽說要裁汰老兵後招募新兵,不讓兵家子弟遞補,於是全營大嘩,一齊到教場集合,提督衙門為之一空。巡捕前往解勸,士兵們說他偏袒、包庇,將巡捕按在地上,把他的頭髮和鬍鬚都拔光了。其實,這些士兵雖然驕悍,但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平慶涇道範懋德聽到消息後,非常害怕,親赴敎場向眾兵磕頭,請求他們解散。眾兵不從,範懋德又寫下具結[1]交給隊長,保證不再裁汰老兵,鬧事的士兵才回營。
消息傳到省城,琦相派副將特克慎前往調查,調範懋德進省城。範懋德還以為自己功勞甚大,提出依照軍功標準讓琦相保奏賞戴花翎[2]。等到見麵後,才發現琦相很不高興,甚至怒形於色,範懋德才一下子泄了氣。
去年範懋德被派到甘肅來,就帶著廷寄,交給總督布彥泰察看,廷寄中就有「看這個人才能平庸,難以勝任道員職務」的話語。布彥泰還沒來得及任命他,就移交給了琦相,而琦相又因受禮部尚書祁寯藻先生的委託,想讓範懋德自行引退,就以此奏明朝廷,讓我勸勸範懋德。我和臬司明誼向他暗示了琦相的意思,可是,範懋德自誇功績,並無退意,反而央求我和明誼為他在琦相麵前說情保舉。過了幾天,我們答覆他這件事實在難辦,範懋德因此對我和明誼恨之入骨,也隻好隨他去了。
範懋德本是陝西商人,最初捐的是通判,後來一級級加捐直到道台。這個人性情乖謬,而且目不識丁,聲音笑貌讓人嗤之以鼻。聽說他所延請的幕友是京師一個失業的塾師,平常到處遊蕩,順帶幫人打官司,沒有人敢將子弟交給他教,範懋德卻以為以為撿了個寶,敬若神明。
總督和藩司到任,按慣例要委派道府盤查當地糧庫,我到任後當然照辦。範懋德盤查到靜寧州的時候,向當地差役大肆勒索,又挑剔別人招待不周,不能讓他滿意,竟然用五百裏加急快馬遞送公文控告。會寧、靜寧等州的驛馬不足,請臬台明誼核實,經過臬司明誼調查,將範懋德和靜寧州知州張若敬等一起撤職,提到省城審理,由琦相上奏朝廷,以防這些人抵賴。
[1]「具結」,類似於現在「保證書」之類的東西。
[2]「花翎」,清朝官員在立功之後的一種獎賞,由皇帝親自頒發,一般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
征剿野番種禍根
西寧一帶,很久以前就受到野番的滋擾,黃河以南,野蕃的黑帳越來越多。甘州、涼州、肅州、西州四府都不堪其擾,就連馬廠繁殖的馬匹,也幾乎被搶掠一空。提督、總兵等將領,總是報喜不報憂。居民被害的很多,以前雖然幾次查辦,而番賊的窩巢,如柯柯烏蘇、額爾貢等地方,從來沒有官兵去過,不過是浪費軍餉,捏造戰況報功而已。所以賊匪膽子越來越大,視官兵如兒戲。再加上熟番、漢奸以及蒙古、回族部落互相勾結,竟然侵擾到甘涼大道。來往的大員都飽受驚擾,連新疆駐軍的軍需物質都被他們搶走了,簡直不成體統。
我三月到達甘肅時,琦相就有了剿辦賊番的想法,他整天在校場練兵,不回總督衙門,也不和人商量。因為軍務非我藩司職責,我也就不便過問。等到琦相命令我籌餉運糧,我才明白是怎麽回事。
七月中旬,琦相上奏委託我暫時代理總督衙門事務,劄文結尾抄錄奏稿,裏麵有「酌帶官兵一千二百員,巡查邊卡,遇賊剿辦」的話。我和按察使明誼一齊拜見琦相,勸說道:「番賊肆虐,依法必誅。隻是番賊出沒無常,聞風即逃,如果大帥勞師遠征,找不到番賊,那怎麽向皇上交代呢?大軍一動,兵餉開支就不是個小數目,事宜慎重,還請大帥三思。」琦相承認我們說的話在理,可是出征日期已定,前隊早已啟程,事情已經停不下來。
我聽說你們現在也有開著寶馬領救濟的人,此中弊端可謂古今同一。
道光二十四年(1844),鄧廷楨先生就任甘肅布政使,大力提倡墾荒,目的在於增加耕地和賦稅。可是他不該誤聽委員丁元淼的邪說,虛報數目,說查出開墾耕地一萬八千多頃,又得到野番的貢地四萬一千多段(「段」同「石」,是北方常用的丈量單位。1畝=1.6鬥,一石等於10鬥,也就是說,一段就是16畝),應徵銀一萬七千多兩,糧食二萬三千多石。但這些耕地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民間因此受累無窮,地方官也常常因錢糧徵收不齊而受處分。
琦相想奏請豁免這個沉重的負擔,我大力支持。奏稿幾次修改,還是不能確定用什麽形式上奏。直到有一天排班參見時,我對琦相說;「新皇登基,廣開言路,下詔求言。您為什麽不就以應詔求言作為緣由呢?」琦相將奏稿交給我,我代他謄正然後發了出去。我又帶頭捐款,大家一共捐款兩千兩送給戶部作為部費——擔心戶部書吏從中作梗。上奏以後,皇上特旨批準了。
為了整頓軍務,琦相著手裁汰老兵。固原的士兵,提督成玉本來就管不住。這些士兵又聽說要裁汰老兵後招募新兵,不讓兵家子弟遞補,於是全營大嘩,一齊到教場集合,提督衙門為之一空。巡捕前往解勸,士兵們說他偏袒、包庇,將巡捕按在地上,把他的頭髮和鬍鬚都拔光了。其實,這些士兵雖然驕悍,但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平慶涇道範懋德聽到消息後,非常害怕,親赴敎場向眾兵磕頭,請求他們解散。眾兵不從,範懋德又寫下具結[1]交給隊長,保證不再裁汰老兵,鬧事的士兵才回營。
消息傳到省城,琦相派副將特克慎前往調查,調範懋德進省城。範懋德還以為自己功勞甚大,提出依照軍功標準讓琦相保奏賞戴花翎[2]。等到見麵後,才發現琦相很不高興,甚至怒形於色,範懋德才一下子泄了氣。
去年範懋德被派到甘肅來,就帶著廷寄,交給總督布彥泰察看,廷寄中就有「看這個人才能平庸,難以勝任道員職務」的話語。布彥泰還沒來得及任命他,就移交給了琦相,而琦相又因受禮部尚書祁寯藻先生的委託,想讓範懋德自行引退,就以此奏明朝廷,讓我勸勸範懋德。我和臬司明誼向他暗示了琦相的意思,可是,範懋德自誇功績,並無退意,反而央求我和明誼為他在琦相麵前說情保舉。過了幾天,我們答覆他這件事實在難辦,範懋德因此對我和明誼恨之入骨,也隻好隨他去了。
範懋德本是陝西商人,最初捐的是通判,後來一級級加捐直到道台。這個人性情乖謬,而且目不識丁,聲音笑貌讓人嗤之以鼻。聽說他所延請的幕友是京師一個失業的塾師,平常到處遊蕩,順帶幫人打官司,沒有人敢將子弟交給他教,範懋德卻以為以為撿了個寶,敬若神明。
總督和藩司到任,按慣例要委派道府盤查當地糧庫,我到任後當然照辦。範懋德盤查到靜寧州的時候,向當地差役大肆勒索,又挑剔別人招待不周,不能讓他滿意,竟然用五百裏加急快馬遞送公文控告。會寧、靜寧等州的驛馬不足,請臬台明誼核實,經過臬司明誼調查,將範懋德和靜寧州知州張若敬等一起撤職,提到省城審理,由琦相上奏朝廷,以防這些人抵賴。
[1]「具結」,類似於現在「保證書」之類的東西。
[2]「花翎」,清朝官員在立功之後的一種獎賞,由皇帝親自頒發,一般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
征剿野番種禍根
西寧一帶,很久以前就受到野番的滋擾,黃河以南,野蕃的黑帳越來越多。甘州、涼州、肅州、西州四府都不堪其擾,就連馬廠繁殖的馬匹,也幾乎被搶掠一空。提督、總兵等將領,總是報喜不報憂。居民被害的很多,以前雖然幾次查辦,而番賊的窩巢,如柯柯烏蘇、額爾貢等地方,從來沒有官兵去過,不過是浪費軍餉,捏造戰況報功而已。所以賊匪膽子越來越大,視官兵如兒戲。再加上熟番、漢奸以及蒙古、回族部落互相勾結,竟然侵擾到甘涼大道。來往的大員都飽受驚擾,連新疆駐軍的軍需物質都被他們搶走了,簡直不成體統。
我三月到達甘肅時,琦相就有了剿辦賊番的想法,他整天在校場練兵,不回總督衙門,也不和人商量。因為軍務非我藩司職責,我也就不便過問。等到琦相命令我籌餉運糧,我才明白是怎麽回事。
七月中旬,琦相上奏委託我暫時代理總督衙門事務,劄文結尾抄錄奏稿,裏麵有「酌帶官兵一千二百員,巡查邊卡,遇賊剿辦」的話。我和按察使明誼一齊拜見琦相,勸說道:「番賊肆虐,依法必誅。隻是番賊出沒無常,聞風即逃,如果大帥勞師遠征,找不到番賊,那怎麽向皇上交代呢?大軍一動,兵餉開支就不是個小數目,事宜慎重,還請大帥三思。」琦相承認我們說的話在理,可是出征日期已定,前隊早已啟程,事情已經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