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嘉定府知府俞文詔報告,猓夷出巢搶劫,被兵役追殺數十人——但這幾十具屍體都被猓夷搶了回去。我下令以後如果再有捏造敵屍被搶去的,必加嚴參;一定要將屍體的骨頭送到解省裏檢驗,如果真的是黑骨,才算是真正打了仗。從此以後就再沒有報告說殺死夷匪多少多少的了。


    一天,有邊民來臬司衙門具控,又聯名到總督衙門呈訴。琦相發文要我審訊,並飭核議。我召集邊民們詢問情況。


    「如果派大軍前往剿捕,你們能夠保證一定會見到夷匪嗎?」


    「幾次興兵,從來就未見一賊,不過虛放槍炮,以示聲威而已。」邊民回答。


    「大兵到了邊境,山路縱橫,一眼望去都是深山老林,不見天日,你們能為大軍做嚮導嗎?」


    「梁山地方三千餘裏,四通八達,也不知到了哪裏,我們也不認得路。況且猓夷性如鳥獸,身穿氈片,腰係口糧,挾帶強弓毒矢,藏在老林中。從開天闢地以來,那些樹就在那裏,參天蔽日,幾十人不能合抱;樹上長滿綠苔,拖到地上有幾十丈長;林中的落葉一層蓋一層,有幾十尺深,瘴雨蠻煙,人觸之即死,漢兵肯定受不了,就更不用說打仗了!」


    「猓夷並沒有什麽特殊本領,你們聚集在一個堡子中,各製火器,夷匪來了就用火槍抵擋,應該沒什麽問題呀?」


    「我們並不是本地土著,而是從全國東南西北來到這裏,居住在這座山裏,耕種這些收成很低的山地,藉以餬口,又怎麽能同心戮力,守望相助呢?況且,前次設立團練,大家公推練總一人負責其事,後來團中有一人出隊,為賊所害,親屬背著屍體至團總家裏,滋鬧不已,官司打了幾年,團總被拖累得很慘。所以團練解散之後,再沒有人提及此事。」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們是不是想讓朝廷的軍隊整天守著你們呢?」


    猓夷犬羊之性,以劫掠為生,伺機而動,官兵來了,他們就躲進山裏,官兵撤走後他們就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極意以疲之,多方以弊之」。那麽是不是說,對猓夷就沒辦法了呢?我的回答是:「不是沒有治匪的辦法法,而是沒有治匪的人。馬邊四廳,都有防兵,帶兵的人如果真的能潔己自持,勤於操練,足夠壯大聲威。一旦遇到來寇,全城將備帶兵追剿,賊來則剿,賊去則歸,不必深入,這就是以逸待勞、反客為主的計策。對於各村居民,要鼓勵他們建築碉堡,共相守衛,不能一味依賴官兵。至於暗通賊匪的窩戶,以及銷贓的兵役,一旦查明即予嚴懲,以斷絕賊匪的消息來源。


    [1]「廳」,清代的地方政區,是「府」的下一級單位,長官為「通判」或「同知」


    [2]「直攖其鋒」,硬碰硬的意思。


    放炮


    先前在福建防堵英軍,看見漳州委員所鑄的鐵炮,不但膛口與炮口的直徑大小不相匹配,火門也不正,幸好當時沒有用,如果使用一定會炸裂無疑。四川有個叫邱林的工匠,鑄造的大銅炮有一尊一千七百多斤的,小的一百多斤、幾百斤的也有十幾尊,都非常精緻,找不到什麽缺點。匠頭邱林是一個鑄炮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年紀已七十多歲了,帶著子弟世代以此為業。他們的做法是先造炮心,用極堅極細的泥土糊在原木上,一層層澆裹;再用木炭粉末包上,炭粉裏加進一些「灰土」。灰土是白色的,卻不知是什麽東西——他們秘不示人,等炮心曬幹,沒有一點不平的地方。然後支起兩口灶,用紫銅板溶化成水,再投進一些鉛,增加銅汁的流動性。挖一個大坑將炮心栽在裏麵,上麵留一個小口,將銅汁灌進去,等到小孔有銅汁流出來,就不再灌了。三天後,將炮從土裏起出,用鐵通條將炮心泥沙撥剔幹淨,膛內均勻光滑,然後再開火門。凡開火門,總是在藥管後麵,這樣就不致後坐。炮鑄成後,試放一炮,果然很準。省城不能點放大炮,將大炮拖到灌縣,找空地試驗,命中率很高。


    不過,我下麵要說的是另一種「放炮」。


    官員即將去任,就會將當年稅款減價後提前徵收,名叫「放炮」。富庶的州縣地方,「放炮」一次可以收一萬兩或者五七千兩不等的銀子。官員家累重的,經常放出謠言,說是將要去任,接著就減價催稅;又派差役到各鄉通知,老百姓貪圖些微小利,紛紛繳稅——其實並無去任的說法,這種做法名為「太平炮」。又有新官剛剛到任,也會減價催稅,名叫「倒炮」。這種風氣相沿日久,雖然與朝廷慣例不甚相符,但到底比明目張膽地勒索老百姓還是好些,上司也就對此不聞不問。


    川北道胡興仁,看見州縣放炮油水很大,可是對於他這個上級,除了「三節兩壽」的陋規以外,並沒有額外的孝敬,就來信要求臬司衙門禁止州縣官員「放炮」。我覺得真是好笑:難道陋規也可以寫到公文中嗎?胡興仁於是在川北道所轄範圍內曉諭禁止,可是州縣官員並不遵從,百姓也不遵從,真是自取其辱。胡興仁外表忠厚老實,其實內心非常狡猾,他知道總督琦善與大學士寶興和少穆製軍[1]不和,就經常在琦相麵前詆毀兩位先生以討好琦相,琦相也很喜歡他這樣做,對他不僅頗為稱許,還加以保薦。我每次排班侍坐,觀察胡興仁的說話做事,私下裏總想:「這真是個陰險小人,琦相信任他,總有一天要吃他的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清官場30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雲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雲凱並收藏我在大清官場30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