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李星沅調任江蘇,鄧廷禎接替陝西巡撫。這位老人經過道光二十年的挫折(也就是你們說的鴉片戰爭)之後,已經是意興闌珊銳氣全無,再加上年長力衰,更加縱情娛樂。來往過客,攀挽流連,我們這些做下屬的也跟著互相宴請,幾乎沒有哪一天不是花天酒地的。年末的時候,省裏各司各道湊了幾百兩銀子,製造燈戲,準備第二年正月演出。我手下東西兩倉的倉書和鬥級聽說巡撫大人興致很高,也湊了銀子,製成燈戲,互相賭賽。


    糧道衙門原是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的別墅,偏西有冠山堂,種有幾株古槐,樹幹很粗,十幾個人都合抱不了。樹冠很大,參天蔽日,是真正的漢唐舊物。湖山台榭,雖然已不是當年規模,而點綴曲折,頗讓人起山水之思。我為之撰寫一聯:「二千年遠溯勛耆,喬木壽藤,都是棠陰遺愛;尺五天近臨韋杜,虛亭曲榭,最宜槐夏清風。」


    冠山堂後麵,建有戲廳,也就是宴請過往客人的地方,我也撰有一聯:「政事餘閑,藉小部梨園,寫出西京風景;簪裾畢集,欣大羅仙客,載來北闕恩波。」


    院子西麵有「歸鶴亭」,乃是前任費甌餘所建,年代久遠,都快要倒塌了,裏麵長滿了雜草。我花了二百兩銀子重新整修,給它題名「憶鶴」,把它作為考核兵丁武藝的地方。衙門大堂上的對聯是:「政簡民淳,好藉清閑容拙宦;陽調陰燮,要從慈惠召豐年。」


    二堂上的匾額是「薇柏同心」,對聯則是「量愧鬥筲,敢雲盧米才工,曹倉學富;職司管鑰,自笑薪勞政拙,擅詠愆多。」三堂聯是:「問此官何事最忙,冠蓋遙臨,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終歲為人作嫁,脂膏已竭,親朋僮僕孰知恩?」這副對聯,是陝西糧道最貼切的寫照。二堂東邊小院種了一圍竹子,我為之題名「交翠」。上房的匾額是:「居處恭」,對聯則是:「著手成春,看黍穀寒回,蘭階日詠;入門一笑,喜鳳雛聲朗,燕寢香凝。」


    我之所以把這些對聯一一錄下來,是為了告訴你們,我——張集馨——也曾經是一個「文藝青年」。我常想,如果我從官場早點抽身,我會不會成為像袁枚那樣的文豪呢?是啊,人生有太多的可能,唯一不可能的是——重來一次。


    五月,派人回儀征老家將家眷接來,同時奉還向包美東借的三千兩銀子,張柏亭的三千兩也一併還掉,另外用一千兩應酬老家的親族,留一千兩作為親眷來西安的盤費。


    九月,邵夫人來到西安團聚。夫人的母親和兄弟子侄也一起來投奔我。邵夫人的哥哥名昌保,一向遊歷在外做師爺。我任地方官多年,公務從來不假手親戚六眷。這些親眷背井離鄉來到任所,無非是為了經濟上有所收穫,稍不如意,就會生出埋怨之心;有的甚至倚勢招搖,勾結兵丁胥吏做壞事,犯事了又不好懲戒,不像下人可以隨時驅逐或者嚴懲。邵大舅子在我的衙門當差,我每月給他送上束脩一份,但不讓他參與公務。後來,我把他推薦到西安知府徐關陸手下做師爺,而我這裏的束脩保留不變,以示優待。


    臘月,派家人進京,向朝中大小官員饋贈「炭敬」,同時還清了汪衡甫、江翊雲及龍蘭簃的借款。當初我動身赴福建時,曾借晉商貸款,現在對方拿著借據來催討,可是年終的各種開支浩繁,幸好還是湊齊了這筆款子,了結了這筆帳。


    嶽父黃懷穀先生派家人金四來到西安,索要健騾若幹頭和幹尖元狐皮筒若幹件,說是要送給山西省的上司,我看其中的情形,好像隻是個藉口而已。今年春天我出京時,曾送給老人家白銀三百兩作為「別敬」,現在才過了幾個月,又來索要如此貴重的東西,未免有些不近人情。明年是懷穀先生六十大壽,我給金四三百兩銀子作為壽禮,請他帶回山西,老爺子索要的東西則沒有從命。


    [1]綠營,即漢人兵營。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二月,台灣漳、泉民械鬥,兵勇鎮壓定之。


    三月,陝西巡撫鄧廷楨卒,以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布彥泰為陝甘總督。


    十二月,陝西渭南回民馬得全與弟馬得鳳密謀起義,知縣餘炳燾因平亂有功,升任知府。


    肥缺變苦缺


    三月,巡撫鄧廷禎先生病逝。在新任巡撫到任前,陝西省官員按官秩依次代理:布政使代理巡撫,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我代理按察使,而我留下的糧道空缺由鹽務道崇綸代理。我到任剛剛一年,以前欠下的債務還沒有還清,正想在這個位置上幹個一年半載,一舉還清積欠;沒要到這麽快就離職了,看來債台一時三刻是沒辦法拆除的了。幸好臬司也有各種陋規收入,日子也還可以應付。


    七月,少穆先生(即大名鼎鼎的林則徐,你們現在說他是民族英雄,我們那時倒沒有這個說法,不過他的操守在當時就廣為傳頌。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我在本書中就隻稱他的字——在我們那時候,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起復任陝西巡撫,我於是又回到了糧道任上。


    這一年,關中地區降雨較遲,下屬州縣紛紛報災。少穆先生有意緩徵當年的錢糧。我知道這種旱情還不至於出現大災,而糧道衙門徵收的是軍糧,因為擔心軍糧無著,所以隻要不是旱情特別嚴重,朝廷是不準許緩徵的。而且,那些包攬錢糧的糧差和地霸們早就將很多農戶應交的糧食收在手裏,如果能夠緩徵,這些人就可以從中漁利,所以他們就聯名到巡撫衙門陳述災情,請求緩徵。這件事關係到百姓生計,我本來就不願讓百姓為難,更不願意因為堅持征糧,而讓少穆先生誤以為我想從中得到好處而瞧不起我。所以,當少穆先生徵求我的意見的時候,我的回答是:「緩徵當然是正道。就算是有些地方沒有受災,便宜老百姓總比便宜官員好。」少穆先生也深以為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清官場30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雲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雲凱並收藏我在大清官場30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