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翰林院編修龍蘭簃在廣東洋行貸款九千兩,年息九厘;
向包怡莊觀察借白銀一千兩;
向同年汪衡甫借了五百兩,二分息;
向同年江翊雲借五百兩;
在山西錢莊借款五千兩。
這時,又接到兼考的來信。老人家告訴我,張鐵夫的住宅想出手,問我是否買下來——這幢房子如果買下來,當然就得稍加修理,沒有三千兩銀子也拿不下來。可是,衛市口的老宅既然已經賣給了大哥,我是遲早得搬家的,房子總得要買,可是家裏已經實在湊不出錢了。於是,我又寫信給包美東,借了三千兩送回儀征老家買房子。
借來的一萬六千多兩銀子轉眼間就沒了——在北京各處打點加上買禮物花的幾百兩,共用去別敬一萬七千兩,等到上路時,盤川已所剩無幾。
京官職位比地方官清貴,收入卻少得多。單靠一份俸祿,不要說體麵的生活,就是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地方官則不然,除了薪俸以及政府發給的養廉銀(京官無此收入)以外,各種灰色收入組成的「陋規」更是大筆進項;「陋規」並非貪汙受賄的「黑錢」,而是地方官利用行政、財政係統中的諸多「特性」,向紳民設立的收費項目,人稱「無形之加賦,有形之勒索」。京官、外官之間收入懸殊,但是,京官也可利用行政係統的「特性」去影響外官的銓評升降,京官的喜怒直接關乎外官(地方官)的烏紗,這中間的厲害,地方官當然不敢小覷。於是,京官、外官之間便形成一種經濟上的調劑。大小京官,莫不仰賴外官的「別敬、炭敬、冰敬」。此「三敬」便是這種調劑的主要形式。炭敬(冬季)和冰敬(夏季)是外官每年兩次的常課。外官因遷調而進京述職,或京官外放為地方官臨走向相關官員告別,都要贈送財禮,這就是別敬。
恰在這時,黃夫人的父親——我的嶽父黃懷穀先生來北京養病,向我借兩千兩,我實在拿不出這筆錢,就送了他三百兩作為別敬,老爺子似乎還不大高興。
我二月十六日從北京出發,三月十六日到達西安。陝西督糧道主管軍糧的徵收與發放,而兼管的地方事務則相對簡單。糧道轄有東西兩座糧庫,從頭年五月開始徵收,到第二年上報奏銷,共計徵收大米、小米、豆類、麥子約二十萬石。八旗兵的糧食按月發放,綠營兵的糧食按季發放,每年大約發放軍糧十九萬多石。陝西糧道之所以被視為肥缺,就是因為有這將近一萬石糧食的盈餘。
清代一石約合120斤,一斤約合590克,這樣算來,一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42斤,一萬石就是142萬斤,按現在的糧價,大約值人民幣二三百萬元。或許有人要問,這算什麽肥差?還天下第一呢!我們現在一個科長一年也可以撈他個幾百萬。我要說的是,這三百萬並不是貪汙受賄來的,而是雖不合法但也並不違法的灰色收入,裝進了腰包完全不用擔驚受怕。至於貪汙,自古以來就是上不封頂,無足為奇。
八旗兵的糧食,每月分八次到糧庫支領。領米前一天,由管倉大使抽出一包糧食作為樣品送到西安將軍衙門請將軍檢驗。到放米日,滿營中派一位軍官帶領士兵到糧庫支領。這一天糧道衙門要準備一桌酒席招待來領米的官兵,並且派委員陪同赴宴,每月八次,每次都是如此。遇到桀驁不馴的八旗兵,就會對糧食的好壞及酒席的豐儉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時候,糧庫裏的倉書、鬥級(倉書、鬥級都是管理糧庫的官員)等就隻得忍氣吞聲,必須等到將軍等人安插在糧庫任職的家人出麵勸和,才能平息。如果將軍對領回的糧食稍有不滿,八旗兵就會仗勢滋事。糧道衙門須應酬好當地將軍,害怕他們從中作梗。
將軍和兩位副都統應領的月糧按規定是按大米小米各一半發放,但是將軍和都統都不要小米,專要大米,因為小米便宜而大米較貴。至於綠營兵按規定隻領麥子和豆子,倒不必大費口舌。
遇到將軍的「三節兩壽」(包括端午節、中秋節、元旦、將軍生日、將軍夫人生日),糧道衙門都要送禮祝賀,標準是送銀子八百兩,再加上用於賞賜的布料(稱為表禮)四種,還有用於待客的點心糖果(稱為水禮)八種。兩位都統的標準要低一些,每次送銀子二百兩,水禮四種。滿營中共有八位協領,每次每人送銀子二十兩,上好的白米四石。將軍和都統都推薦家人到糧庫任事,或者到糧道衙門掛個名,按時領錢。
送給巡撫的禮物和送將軍的不同,是分四季來送,每季白銀一千三百兩,「三節兩壽」時隻送表禮、水禮和門包雜費等。至於陝甘總督那裏則是按「三節」致送,每節白銀一千兩,表禮和水禮各八種以及門包雜費等,由糧道衙門派下人專程送到蘭州——陝甘總督的衙門在蘭州。
遇到有官員過境,一律由糧道來接待。西安地處交通要道,由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進京或者由京城返回這些地方,西安都是必經之地。官客到了西安,糧道就隨將軍或者巡撫等在官廳迎接,等到官員們回到官署以後,糧道就派人到各處詢問各位官員的稱呼,由道中幕僚寫好送到各衙門,確認無誤以後就派人送到官客所住的公館,張燈結彩,請戲班,準備宴席。每次都要請兩個戲班,上等酒席五桌,中等酒席十四桌。上席必須上燕窩和烤乳豬,中席也必須上魚翅和海參。在西安,活魚是難得的稀罕物,一條大魚,值製錢四五千文,但上席五桌是一定要上這道菜的;其它如白鱔、鹿尾等,都是很貴重很難買的美味,但也必須想千方設百計地買來,否則就會顯得糧道小氣。
向包怡莊觀察借白銀一千兩;
向同年汪衡甫借了五百兩,二分息;
向同年江翊雲借五百兩;
在山西錢莊借款五千兩。
這時,又接到兼考的來信。老人家告訴我,張鐵夫的住宅想出手,問我是否買下來——這幢房子如果買下來,當然就得稍加修理,沒有三千兩銀子也拿不下來。可是,衛市口的老宅既然已經賣給了大哥,我是遲早得搬家的,房子總得要買,可是家裏已經實在湊不出錢了。於是,我又寫信給包美東,借了三千兩送回儀征老家買房子。
借來的一萬六千多兩銀子轉眼間就沒了——在北京各處打點加上買禮物花的幾百兩,共用去別敬一萬七千兩,等到上路時,盤川已所剩無幾。
京官職位比地方官清貴,收入卻少得多。單靠一份俸祿,不要說體麵的生活,就是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地方官則不然,除了薪俸以及政府發給的養廉銀(京官無此收入)以外,各種灰色收入組成的「陋規」更是大筆進項;「陋規」並非貪汙受賄的「黑錢」,而是地方官利用行政、財政係統中的諸多「特性」,向紳民設立的收費項目,人稱「無形之加賦,有形之勒索」。京官、外官之間收入懸殊,但是,京官也可利用行政係統的「特性」去影響外官的銓評升降,京官的喜怒直接關乎外官(地方官)的烏紗,這中間的厲害,地方官當然不敢小覷。於是,京官、外官之間便形成一種經濟上的調劑。大小京官,莫不仰賴外官的「別敬、炭敬、冰敬」。此「三敬」便是這種調劑的主要形式。炭敬(冬季)和冰敬(夏季)是外官每年兩次的常課。外官因遷調而進京述職,或京官外放為地方官臨走向相關官員告別,都要贈送財禮,這就是別敬。
恰在這時,黃夫人的父親——我的嶽父黃懷穀先生來北京養病,向我借兩千兩,我實在拿不出這筆錢,就送了他三百兩作為別敬,老爺子似乎還不大高興。
我二月十六日從北京出發,三月十六日到達西安。陝西督糧道主管軍糧的徵收與發放,而兼管的地方事務則相對簡單。糧道轄有東西兩座糧庫,從頭年五月開始徵收,到第二年上報奏銷,共計徵收大米、小米、豆類、麥子約二十萬石。八旗兵的糧食按月發放,綠營兵的糧食按季發放,每年大約發放軍糧十九萬多石。陝西糧道之所以被視為肥缺,就是因為有這將近一萬石糧食的盈餘。
清代一石約合120斤,一斤約合590克,這樣算來,一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42斤,一萬石就是142萬斤,按現在的糧價,大約值人民幣二三百萬元。或許有人要問,這算什麽肥差?還天下第一呢!我們現在一個科長一年也可以撈他個幾百萬。我要說的是,這三百萬並不是貪汙受賄來的,而是雖不合法但也並不違法的灰色收入,裝進了腰包完全不用擔驚受怕。至於貪汙,自古以來就是上不封頂,無足為奇。
八旗兵的糧食,每月分八次到糧庫支領。領米前一天,由管倉大使抽出一包糧食作為樣品送到西安將軍衙門請將軍檢驗。到放米日,滿營中派一位軍官帶領士兵到糧庫支領。這一天糧道衙門要準備一桌酒席招待來領米的官兵,並且派委員陪同赴宴,每月八次,每次都是如此。遇到桀驁不馴的八旗兵,就會對糧食的好壞及酒席的豐儉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時候,糧庫裏的倉書、鬥級(倉書、鬥級都是管理糧庫的官員)等就隻得忍氣吞聲,必須等到將軍等人安插在糧庫任職的家人出麵勸和,才能平息。如果將軍對領回的糧食稍有不滿,八旗兵就會仗勢滋事。糧道衙門須應酬好當地將軍,害怕他們從中作梗。
將軍和兩位副都統應領的月糧按規定是按大米小米各一半發放,但是將軍和都統都不要小米,專要大米,因為小米便宜而大米較貴。至於綠營兵按規定隻領麥子和豆子,倒不必大費口舌。
遇到將軍的「三節兩壽」(包括端午節、中秋節、元旦、將軍生日、將軍夫人生日),糧道衙門都要送禮祝賀,標準是送銀子八百兩,再加上用於賞賜的布料(稱為表禮)四種,還有用於待客的點心糖果(稱為水禮)八種。兩位都統的標準要低一些,每次送銀子二百兩,水禮四種。滿營中共有八位協領,每次每人送銀子二十兩,上好的白米四石。將軍和都統都推薦家人到糧庫任事,或者到糧道衙門掛個名,按時領錢。
送給巡撫的禮物和送將軍的不同,是分四季來送,每季白銀一千三百兩,「三節兩壽」時隻送表禮、水禮和門包雜費等。至於陝甘總督那裏則是按「三節」致送,每節白銀一千兩,表禮和水禮各八種以及門包雜費等,由糧道衙門派下人專程送到蘭州——陝甘總督的衙門在蘭州。
遇到有官員過境,一律由糧道來接待。西安地處交通要道,由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進京或者由京城返回這些地方,西安都是必經之地。官客到了西安,糧道就隨將軍或者巡撫等在官廳迎接,等到官員們回到官署以後,糧道就派人到各處詢問各位官員的稱呼,由道中幕僚寫好送到各衙門,確認無誤以後就派人送到官客所住的公館,張燈結彩,請戲班,準備宴席。每次都要請兩個戲班,上等酒席五桌,中等酒席十四桌。上席必須上燕窩和烤乳豬,中席也必須上魚翅和海參。在西安,活魚是難得的稀罕物,一條大魚,值製錢四五千文,但上席五桌是一定要上這道菜的;其它如白鱔、鹿尾等,都是很貴重很難買的美味,但也必須想千方設百計地買來,否則就會顯得糧道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