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的名字很唬人,其實跟韓國的「中央」,沒什麽關係。人家就願意叫「中央」這個名,就好像一部小說裏地主孩子的乳名非要叫「皇上」一樣。韓國朋友帶我去中央大學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反對全球化、反對新自由主義的盛大集會。我當時對這事並沒有明確的立場,因為我覺得全球化也並不可怕。但是在會場上看到群情激憤的工農大眾,看到他們演出的革命節目,我被「火熱的生活」感染了。隻有在資本主義的真實境況裏,你才會明白社會主義的正義性,才會明白社會主義恰恰是保護千百萬民眾的人權的。
我還去過中央大學的分校。韓國不少大學都在小城市裏另設分校。中央大的分校在安城,韓國著名的生產方便麵的地方。我的北大同事黃卉在那裏任教。我們幾個在漢城的朋友一起去那裏玩。每次到漢城以外的大學,我都心想,大學就應該建在這樣的地方。山清水秀,沃野平疇,狗吠教室外,雞鳴講台旁。我們走在仿佛無邊的校園裏,半天也遇不見一個人。在一個廣場的地麵上,畫著許多揭露美軍屠殺韓國人民的宣傳畫。我們又去挖野菜,一邊挖一邊背誦詩經裏的「采采罘苡」。挖到一根又像人參又像蘿蔔的東西,回去後請教門衛。門衛說,這個你們沒什麽用,就留下了。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飯,打了一夜撲克。四周安靜得仿佛千裏之內都能聽見撲克落在毯子上的聲音。難忘的安城之夜。
漢城以外的大學,大多都是因開會或講座而去的,匆匆看上一圈,印象不是很深刻。總的印象是,麵積大,氣派大,房子漂亮,設備先進。光州的朝鮮大學,大田的忠南大學,都是如此。凡是看到一群與眾不同的漂亮建築,十有八九是大學。這些大學多數是80年代經濟發達以後大興土木的,設計很講究,務求變化,選址也都不錯,幾乎都在風水寶地,抬眼星垂平野闊,推窗月湧大江流。從空間上給人以「大」學之感。看了韓國的大學,就會認識到這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在許多大學的走廊上,看到一排排的電腦,學生在那裏隨便用,電腦比學生還多。我想起我自己在北京大學讀書時,連椅子都沒有學生多,學生經常為了爭座位而打架,我也打過那樣的架。北大是靠著「為椅子而打架」的苦學精神來推動祖國前進的腳步的。這固然是很寶貴的,但是如果硬體也好一點,多一些椅子,多一些電腦,多一些大樓,不是會更好麽?當然這也難說。據說北大最好時在亞洲排名第七,倘若真的到了電腦比學生還多的那天,但願不要排到第七十吧。
仁愛的尹淮
韓國的《海東名臣錄》記載,朝鮮時代的尹淮,年少時出門投宿,主人不許,他就坐在院子邊上。主人的兒子拿了一顆大珍珠出來,掉落在院中,被一隻白鵝吞下。主人找不到珍珠,就綁了尹淮去告官。尹淮也不分辯,隻要求連鵝也一同綁去。次日,「珠從鵝後出」,真相大白。主人很慚愧,問他昨日為何不說,尹淮答道:「若昨言之,則主人必剖鵝覓珠。故忍辱而待。」
尹淮處變不驚、受辱不辯的從容態度,是很令人嘆服的。大有蘇東坡所雲「無故加之而不怒,卒然臨之而不驚」的風範。我遇到的許多韓國朋友,聽別人稱讚韓國的優點時,眉開眼笑,和藹親善,而聽到別人對韓國有一點點委婉的批評時,立刻臉布凝霜,反唇相譏,甚至拍案決眥,暴跳如雷。我的師兄高遠東指出:「韓人性狹直而急競。」我因此很少批評韓國,在韓國遇到再大的委屈也盡量牙掉了吞落肚,並且不時勸告初到韓國的中國人:「千萬別給韓國人提意見。」我開始時甚至懷疑,莫非韓國人自古就是這種火暴脾氣?
但尹淮的故事使我認識到,古代的韓國人也是崇尚這種仁愛儒雅的大家之風的,連別人冤枉他盜竊都能忍受,這是何等的自信。今天的韓國人脾氣暴躁,恐怕是與一部充滿壓迫和抗爭的近代史更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的。當一個民族洗刷了自己的屈辱,在世界上重新獲得自己的尊嚴時,他們的脾氣或許就會優雅起來吧。如尹淮這般胸襟寬宏之人,能夠出現於韓國的昨天,自然也可以出現於韓國的明天。
(因為有了對韓國朋友這樣的信心,我也敢於寫些大膽批評韓國的文字了。)
韓國人的革命精神
我住在梨花女子大學的國際館,這裏住著東西方許多國家的學者教師,都是遠離祖國,又大多不會韓語,因此生活上難免遇到許多困難。這些學者因為心情不大好,於是就經常批評韓國這野蠻那落後。我對韓國也有自己的意見,但是在「帝國主義」麵前,我總覺得應該站在被壓迫民族的立場說話。我就說,韓國雖然經濟沒有西方發達,文化沒有中國深厚,但是韓國人的革命精神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流的,這一點不但你們「帝國主義」要學習,就是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也要學習。
韓國也曾有過文化燦爛的古代,但是韓國近代史的苦難深重是全世界罕見的。幾乎半個世紀的日本統治之後,好不容易河山光復,整個半島又被冷戰體製攔腰切成兩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韓國又經歷了幾十年的軍事獨裁。盼望和平,盼望民主,盼望統一,可以說是韓國人念茲在茲、揮之不去的永恆情結。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部韓國的苦難史,同時也是一部韓國人民的反抗史。他們用不屈的反抗,迎來了三韓大地的光復,又用前仆後繼的起義、革命,結束了軍事獨裁,邁進了民主時代。我在光州的「5.18″墓地,望著那層層的墓碑說:「韓國青年的鮮血,畢竟沒有白流。」更為可貴的是今天,在經濟高速增長,民主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韓國人並沒有拋棄他們的革命傳統。在韓國的學術界,許多優秀的學者仍然保持著一腔革命情懷,思考著世界革命問題。而在中國、日本等國家,隨著經濟的繁榮,許多人忘記了革命乃是今天經濟繁榮的乳娘,他們開始清算革命,咒罵革命。學術變成了一堆隔靴搔癢的廢話,教授變成了一隻摔不破的膠皮飯碗。正像中國的圍棋和日本的圍棋都越來越不如韓國圍棋那樣生氣勃勃、那樣充滿昂揚的鬥誌一樣,中國和日本的學術也越來越老氣橫秋,把賣弄材料和考據當作第一流的境界,而把學者的天職拋到了九霄雲外。
我還去過中央大學的分校。韓國不少大學都在小城市裏另設分校。中央大的分校在安城,韓國著名的生產方便麵的地方。我的北大同事黃卉在那裏任教。我們幾個在漢城的朋友一起去那裏玩。每次到漢城以外的大學,我都心想,大學就應該建在這樣的地方。山清水秀,沃野平疇,狗吠教室外,雞鳴講台旁。我們走在仿佛無邊的校園裏,半天也遇不見一個人。在一個廣場的地麵上,畫著許多揭露美軍屠殺韓國人民的宣傳畫。我們又去挖野菜,一邊挖一邊背誦詩經裏的「采采罘苡」。挖到一根又像人參又像蘿蔔的東西,回去後請教門衛。門衛說,這個你們沒什麽用,就留下了。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飯,打了一夜撲克。四周安靜得仿佛千裏之內都能聽見撲克落在毯子上的聲音。難忘的安城之夜。
漢城以外的大學,大多都是因開會或講座而去的,匆匆看上一圈,印象不是很深刻。總的印象是,麵積大,氣派大,房子漂亮,設備先進。光州的朝鮮大學,大田的忠南大學,都是如此。凡是看到一群與眾不同的漂亮建築,十有八九是大學。這些大學多數是80年代經濟發達以後大興土木的,設計很講究,務求變化,選址也都不錯,幾乎都在風水寶地,抬眼星垂平野闊,推窗月湧大江流。從空間上給人以「大」學之感。看了韓國的大學,就會認識到這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在許多大學的走廊上,看到一排排的電腦,學生在那裏隨便用,電腦比學生還多。我想起我自己在北京大學讀書時,連椅子都沒有學生多,學生經常為了爭座位而打架,我也打過那樣的架。北大是靠著「為椅子而打架」的苦學精神來推動祖國前進的腳步的。這固然是很寶貴的,但是如果硬體也好一點,多一些椅子,多一些電腦,多一些大樓,不是會更好麽?當然這也難說。據說北大最好時在亞洲排名第七,倘若真的到了電腦比學生還多的那天,但願不要排到第七十吧。
仁愛的尹淮
韓國的《海東名臣錄》記載,朝鮮時代的尹淮,年少時出門投宿,主人不許,他就坐在院子邊上。主人的兒子拿了一顆大珍珠出來,掉落在院中,被一隻白鵝吞下。主人找不到珍珠,就綁了尹淮去告官。尹淮也不分辯,隻要求連鵝也一同綁去。次日,「珠從鵝後出」,真相大白。主人很慚愧,問他昨日為何不說,尹淮答道:「若昨言之,則主人必剖鵝覓珠。故忍辱而待。」
尹淮處變不驚、受辱不辯的從容態度,是很令人嘆服的。大有蘇東坡所雲「無故加之而不怒,卒然臨之而不驚」的風範。我遇到的許多韓國朋友,聽別人稱讚韓國的優點時,眉開眼笑,和藹親善,而聽到別人對韓國有一點點委婉的批評時,立刻臉布凝霜,反唇相譏,甚至拍案決眥,暴跳如雷。我的師兄高遠東指出:「韓人性狹直而急競。」我因此很少批評韓國,在韓國遇到再大的委屈也盡量牙掉了吞落肚,並且不時勸告初到韓國的中國人:「千萬別給韓國人提意見。」我開始時甚至懷疑,莫非韓國人自古就是這種火暴脾氣?
但尹淮的故事使我認識到,古代的韓國人也是崇尚這種仁愛儒雅的大家之風的,連別人冤枉他盜竊都能忍受,這是何等的自信。今天的韓國人脾氣暴躁,恐怕是與一部充滿壓迫和抗爭的近代史更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的。當一個民族洗刷了自己的屈辱,在世界上重新獲得自己的尊嚴時,他們的脾氣或許就會優雅起來吧。如尹淮這般胸襟寬宏之人,能夠出現於韓國的昨天,自然也可以出現於韓國的明天。
(因為有了對韓國朋友這樣的信心,我也敢於寫些大膽批評韓國的文字了。)
韓國人的革命精神
我住在梨花女子大學的國際館,這裏住著東西方許多國家的學者教師,都是遠離祖國,又大多不會韓語,因此生活上難免遇到許多困難。這些學者因為心情不大好,於是就經常批評韓國這野蠻那落後。我對韓國也有自己的意見,但是在「帝國主義」麵前,我總覺得應該站在被壓迫民族的立場說話。我就說,韓國雖然經濟沒有西方發達,文化沒有中國深厚,但是韓國人的革命精神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流的,這一點不但你們「帝國主義」要學習,就是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也要學習。
韓國也曾有過文化燦爛的古代,但是韓國近代史的苦難深重是全世界罕見的。幾乎半個世紀的日本統治之後,好不容易河山光復,整個半島又被冷戰體製攔腰切成兩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韓國又經歷了幾十年的軍事獨裁。盼望和平,盼望民主,盼望統一,可以說是韓國人念茲在茲、揮之不去的永恆情結。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部韓國的苦難史,同時也是一部韓國人民的反抗史。他們用不屈的反抗,迎來了三韓大地的光復,又用前仆後繼的起義、革命,結束了軍事獨裁,邁進了民主時代。我在光州的「5.18″墓地,望著那層層的墓碑說:「韓國青年的鮮血,畢竟沒有白流。」更為可貴的是今天,在經濟高速增長,民主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韓國人並沒有拋棄他們的革命傳統。在韓國的學術界,許多優秀的學者仍然保持著一腔革命情懷,思考著世界革命問題。而在中國、日本等國家,隨著經濟的繁榮,許多人忘記了革命乃是今天經濟繁榮的乳娘,他們開始清算革命,咒罵革命。學術變成了一堆隔靴搔癢的廢話,教授變成了一隻摔不破的膠皮飯碗。正像中國的圍棋和日本的圍棋都越來越不如韓國圍棋那樣生氣勃勃、那樣充滿昂揚的鬥誌一樣,中國和日本的學術也越來越老氣橫秋,把賣弄材料和考據當作第一流的境界,而把學者的天職拋到了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