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顧凡對趙啟明大獻殷勤的麻木反應就不難理解了。他寫信給她,唱歌給她聽,為她寫詩,從田埂上采來一把野花放在她當桌子用的木箱上。她呢?統統接受下來。僅僅接受下來而已。如果趙啟明問起那封對他而言絕對重要的信(他一直在等她的回答),定然在她的衣袋裏原封未動(就像半個月前她接收下來時一樣)。在趙啟明的監督下顧凡撕開信封,閱讀來信。他的腦袋從她身後伸出,也在讀信。從顧凡的表情姿態看不出她有任何觸動。甚至連她是否識字趙啟明也不敢肯定了。
一段時間來,趙啟明有送顧凡東西的癖好,從詩歌、鮮花逐漸轉變為比較實用的生活用品。父親趙金盾定期寄來包裹(三月一次),內裝罐頭、肉幹和各種糖塊。和顧凡交朋友後每次都要分一半給她。顧凡當然不會拒絕,但也從不動用這些食品。待趙啟明的一半儲備耗盡,顧凡就拿另一半招待他(別說,她還真是個有心人)。在顧凡借住的學巧家,餅幹、糖塊、午餐肉擺滿堂屋裏的大方桌,除供應趙啟明外,學巧、學巧老婆及他們的三個兒子也各取所需。惟獨顧凡本人一概不沾。還有更令人沮喪的:趙啟明送過顧凡一件軍大衣(三九嚴寒之際從自己身上脫下還帶著體溫),第二天就到了學巧他爹身上。「毛領子,真舒服,脖頸後頭暖和呢!」老頭兒對趙啟明說,語調像一支兒歌。
西天上·男女知青(2)
趙啟明哆哆嗦嗦地(因少穿一件大衣)進門去找顧凡,對她樂於助人、心地無私的品質大大恭維了一番。即便他想把她的所作所為當成天生高尚來接受,她還是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麽。
她的確富於犧牲精神。雖然不能和趙啟明同唱一支歌(「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至少學了三十遍,終不能會),但會隨著趙啟明歌唱的節奏悶頭幹活。搓衣、拐磨、燒火、揉麵,趙啟明的飲食起居她全包了。隻要他一唱歌,她立刻幹活,似乎那旋律使她不能自已,必須去灶前扭動腰肢、伸展手腳。也許她是逃避第三十一遍教與學。她的慌張和熱烈多半是這樣。
於是趙啟明無處不在地唱那支「駿馬奔馳在草原上」。他希望看見顧凡的慌張和極為難得的熱烈(雖然隻是針對鍋和灶、或晾衣繩搓衣板或鋤頭柄)。他希望看見她的漏洞。與此同時他本人在知青中獲得了一個外號:駿馬。「駿馬」,真是美不勝收!其結果,人人都會唱這支「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而且腔調完全是趙啟明的。他們不模仿李雙江隻模仿趙啟明(趙啟明隻能模仿李雙江),用心恰恰不在歌唱,旨在說明「駿馬」的出處。
一時間趙啟明而非李雙江版的「駿馬奔馳在草原上」在廣闊天地間四處迴蕩,甚至知青以外的本地青年(還有兒童)也都會唱了。本地青年沒有半導體(收音機),不知道李雙江,因此唱得真誠而動情,把被知青們誇大的趙啟明部分作為必須狀態也接受下來。也就是說趙啟明教會千萬人同唱一支歌,惟獨教不會自己的女朋友。當大合唱終於達到高潮時,他沉默了。
在知青屋裏,他或坐在門口的小凳上發呆,或蒙頭大睡。由於他一言不發,顧凡幹活時沒有了歌聲伴奏,整個人就變得無聲無息了。衣服搓得無聲無息,磨拐得無聲無息,風箱拉得無聲無息。她無聲無息地走動、幹活,照料趙啟明(幫他掖好被子,頭前留出出氣的地方)。她適應並喜歡上了無聲無息,深感無聲無息本身就是一種節奏,進一步認識到如果是節奏就是她的節奏。顧凡自比一個親愛的幽靈,圍繞著一具悲哀的屍體(趙啟明)。如果他是一個死人,那該多好啊!顧凡一向善於照料別人,病臥在床的老人,半身不遂的病人。死人,當然是二者的典範。
不過,眼下照料的這個死人會突然從床上一躍而起,因為有人來訪(或曰串門)。他唱著歌兒(從半截唱起)把手搭在顧凡的肩上,以一副熱戀中的姿態笑臉相迎客人。每日散步途中他們在曬場上停下來接吻(或曰親嘴),不可能沒有人看見。其實隻是他俯在她的耳邊,不斷小聲提醒道:「別動別動。」其實來人看見的隻是接吻的剪影。趙啟明一麵俯身低言,一麵斜眼看那人(從來不看顧凡)。如果那人距離較遠或者看見他們接吻不再向前,趙啟明就拚命親自己的右手背,親得嘖嘖有聲,很有激情。
西天上·楊莊小學(1)
同年,趙啟明進駐楊莊小學,當了一名英語教師。楊莊小學由楊莊大隊民辦,建校整五年。五年級的部分學生要升入中學,於是學校決定設立初中,俗稱戴帽子。中學才有英語。也就是說趙啟明雖然身在楊莊小學教書,實際上卻是一名中學教師(盡管永遠隻是民辦教師,即農村戶口、吃生產隊糧、每月四塊半津貼)。
競爭異常激烈(當民辦老師),範圍在七名知青之間。趙啟明輕易取勝當然不是因為他的人緣,他有一個好爸爸。趙金盾靠邊以前曾任金陵基督教青年中心秘書長,有多年的留洋經歷。因此他兒子的外語水平不容懷疑。在一個普遍信仰血統論的時代裏如此推論是非常正當的。「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渾蛋。」趙啟明曾因父親的歷史問題不能進廠當工人。如今,在相同的邏輯前提下他戰勝對手,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怎能不受寵若驚、喜極而泣呢?身份的改變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找回了父親。「父親,我曾經是多麽的恨你啊!」
一段時間來,趙啟明有送顧凡東西的癖好,從詩歌、鮮花逐漸轉變為比較實用的生活用品。父親趙金盾定期寄來包裹(三月一次),內裝罐頭、肉幹和各種糖塊。和顧凡交朋友後每次都要分一半給她。顧凡當然不會拒絕,但也從不動用這些食品。待趙啟明的一半儲備耗盡,顧凡就拿另一半招待他(別說,她還真是個有心人)。在顧凡借住的學巧家,餅幹、糖塊、午餐肉擺滿堂屋裏的大方桌,除供應趙啟明外,學巧、學巧老婆及他們的三個兒子也各取所需。惟獨顧凡本人一概不沾。還有更令人沮喪的:趙啟明送過顧凡一件軍大衣(三九嚴寒之際從自己身上脫下還帶著體溫),第二天就到了學巧他爹身上。「毛領子,真舒服,脖頸後頭暖和呢!」老頭兒對趙啟明說,語調像一支兒歌。
西天上·男女知青(2)
趙啟明哆哆嗦嗦地(因少穿一件大衣)進門去找顧凡,對她樂於助人、心地無私的品質大大恭維了一番。即便他想把她的所作所為當成天生高尚來接受,她還是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麽。
她的確富於犧牲精神。雖然不能和趙啟明同唱一支歌(「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至少學了三十遍,終不能會),但會隨著趙啟明歌唱的節奏悶頭幹活。搓衣、拐磨、燒火、揉麵,趙啟明的飲食起居她全包了。隻要他一唱歌,她立刻幹活,似乎那旋律使她不能自已,必須去灶前扭動腰肢、伸展手腳。也許她是逃避第三十一遍教與學。她的慌張和熱烈多半是這樣。
於是趙啟明無處不在地唱那支「駿馬奔馳在草原上」。他希望看見顧凡的慌張和極為難得的熱烈(雖然隻是針對鍋和灶、或晾衣繩搓衣板或鋤頭柄)。他希望看見她的漏洞。與此同時他本人在知青中獲得了一個外號:駿馬。「駿馬」,真是美不勝收!其結果,人人都會唱這支「駿馬奔馳在草原上」,而且腔調完全是趙啟明的。他們不模仿李雙江隻模仿趙啟明(趙啟明隻能模仿李雙江),用心恰恰不在歌唱,旨在說明「駿馬」的出處。
一時間趙啟明而非李雙江版的「駿馬奔馳在草原上」在廣闊天地間四處迴蕩,甚至知青以外的本地青年(還有兒童)也都會唱了。本地青年沒有半導體(收音機),不知道李雙江,因此唱得真誠而動情,把被知青們誇大的趙啟明部分作為必須狀態也接受下來。也就是說趙啟明教會千萬人同唱一支歌,惟獨教不會自己的女朋友。當大合唱終於達到高潮時,他沉默了。
在知青屋裏,他或坐在門口的小凳上發呆,或蒙頭大睡。由於他一言不發,顧凡幹活時沒有了歌聲伴奏,整個人就變得無聲無息了。衣服搓得無聲無息,磨拐得無聲無息,風箱拉得無聲無息。她無聲無息地走動、幹活,照料趙啟明(幫他掖好被子,頭前留出出氣的地方)。她適應並喜歡上了無聲無息,深感無聲無息本身就是一種節奏,進一步認識到如果是節奏就是她的節奏。顧凡自比一個親愛的幽靈,圍繞著一具悲哀的屍體(趙啟明)。如果他是一個死人,那該多好啊!顧凡一向善於照料別人,病臥在床的老人,半身不遂的病人。死人,當然是二者的典範。
不過,眼下照料的這個死人會突然從床上一躍而起,因為有人來訪(或曰串門)。他唱著歌兒(從半截唱起)把手搭在顧凡的肩上,以一副熱戀中的姿態笑臉相迎客人。每日散步途中他們在曬場上停下來接吻(或曰親嘴),不可能沒有人看見。其實隻是他俯在她的耳邊,不斷小聲提醒道:「別動別動。」其實來人看見的隻是接吻的剪影。趙啟明一麵俯身低言,一麵斜眼看那人(從來不看顧凡)。如果那人距離較遠或者看見他們接吻不再向前,趙啟明就拚命親自己的右手背,親得嘖嘖有聲,很有激情。
西天上·楊莊小學(1)
同年,趙啟明進駐楊莊小學,當了一名英語教師。楊莊小學由楊莊大隊民辦,建校整五年。五年級的部分學生要升入中學,於是學校決定設立初中,俗稱戴帽子。中學才有英語。也就是說趙啟明雖然身在楊莊小學教書,實際上卻是一名中學教師(盡管永遠隻是民辦教師,即農村戶口、吃生產隊糧、每月四塊半津貼)。
競爭異常激烈(當民辦老師),範圍在七名知青之間。趙啟明輕易取勝當然不是因為他的人緣,他有一個好爸爸。趙金盾靠邊以前曾任金陵基督教青年中心秘書長,有多年的留洋經歷。因此他兒子的外語水平不容懷疑。在一個普遍信仰血統論的時代裏如此推論是非常正當的。「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渾蛋。」趙啟明曾因父親的歷史問題不能進廠當工人。如今,在相同的邏輯前提下他戰勝對手,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怎能不受寵若驚、喜極而泣呢?身份的改變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找回了父親。「父親,我曾經是多麽的恨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