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張公方平上書數千言,言諷政之詩,自孔子編《詩》之時,就已然存在。」
「難道陛下要開以文字罪士大夫的先河嗎?」
「即便是民間公議,也多有不平,別的不說,蘇油是不是該調查清楚了?怎麽還在烏台拘押?」
趙頊擺手道:「不是羈押,隻是說明情況而已,言事摺子不還是一天一送嗎?」
吳充說道:「必定不合體例,驚動中外。」
趙頊說道:「這個我自會留意。召蘇軾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
吳充不敢再勸,隻嘆了一口氣,這個官家,好名而畏議,話說到這裏已經夠了。
正準備拱手告退,王珪大步進來:「蘇軾招悔了。」
吳充頓時大驚:「為何突變如此?是不是禦史台用刑了?」
趙頊舉手:「我三令五申,諒他們也不敢,供詞何在?」
王珪壓住心裏的狂喜,將供詞送上。
他政治水平遠不如蔡確,不在意蘇油蘇頌,偏偏蘇軾是他最在意的一個:「禦史台稱其突然送上供詞,與之前一切錄問供認不諱,且詳述了諸詩中關礙之處。禦史台上書,認為可以定罪了。」
趙頊接過供詞,果然,蘇軾承認自己在詩文中有訕謗之意。
在給駙馬王詵的若幹首詩裏,有一行詩是坐聽「鞭答不呻呼。」又說,「救荒無術歸亡通」。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為政貪婪的象徵。
在給朋友李常的詩裏,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那些男屍、女屍、嬰屍都餓死於路,當時確是「為郡鮮歡」。
關於他給朋友孫覺的詩裏,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罰酒一杯。
在給曾鞏的一首詩裏,他說厭惡那些「股耳如惆蟬」的小政客。
在給張方平的詩裏,把朝廷比為「荒林惆蟄亂」和「廢沼蛙蟈淫」。
在給範鎮的詩裏,他直言「小人」,給周邠的詩裏,把當權者暗比作「夜梟」。
還有任密州太守期間作的《後杞菊賦》的序言裏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種籽,禦史認為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
「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隻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裏對經書的注釋。
蘇軾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白紙黑字,如今交到了趙頊手上。
趙頊皺眉,說的卻不是蘇軾的事情:「禦史台的奏章,怎麽需要相公你來轉交?李定人呢?」
王珪心裏咯噔一下,在入朝的時候遇到李定,聽他一說大蘇招供了,又聽說拿住了蘇油的把柄,一時心喜便將奏章接了過來,讓李定他們趕緊回去錘鍊文章,卻忘了製度這件事情。
一時心裏不禁後悔,要是蔡確同路,自己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一時嘴裏想不出措辭:「這個……」
好在趙頊也沒有深究,將供詞放到了一邊:「相公執掌國政,不要為這些細務耽誤,多少大事還料理不過來?」
王珪鬆了口氣:「臣知罪,臣領旨。」
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
趙頊這才問道:「召相公來此,非為別事,隻因你一直在京中任職,了解官事。我想知道,朝中有沒有那種長期在太常寺擔任職務,精熟典儀製度的老臣?」
王珪剛剛鬆下來的一口氣又緊了,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人就是蘇頌,這,這一定是蘇油進了什麽讒言,趙頊想要啟用老蘇!
想想也是,蘇頌也是剛剛權知開封府,四入頭!
吳充也以為趙頊是這個意思,卻不說話,隻意味深長地看著王珪。
那意思很明白,老子就看你說還是不說。
趙頊要用蘇頌,但是蘇頌剛剛才平反,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放到太常寺那個清貴的冷板凳上去坐一坐,再任職實權部門,這樣就顯得比較自然。
加上這一年來趙頊對朝廷的禮製,行儀,朝會製度,祭禮,穿著排位,用器用樂等,興趣都不是一般的大,蘇頌就任太常寺,擔任趙頊這方麵的顧問,的確是再好不過。
而從另一方麵來講,一家兩個人同時擔任宰執之位,過於驚世駭俗,搞不好就要引來彈劾。
當年富弼和女婿馮京一個擔任宰執,一個擔任樞密副使,富弼都三番五次請辭,不過被仁宗皇帝包容了。
但那是難得的殊遇,也是富弼從小陪仁宗到大,牢不可破的情誼。
如今看來趙頊還是想用蘇油,這才變著法子如此安頓蘇頌。
剛剛那些想法,在政客們的心中隻是一瞬間的反應,王珪權衡了一下,隻好拱手道:「這個……臣倒是知道一位。蘇頌的任職,從皇佑五年館閣校勘,到大理寺丞,再到知太常禮院,集賢校理,對歷朝典章製度,端是精熟。」
「十年之間手不釋卷,日錄五千字,蘇家可貞堂裏邊的翻刻內藏圖書,不少出自他當年的記錄。」
「朝中熟知典儀的人,陛下……想必說的是他?」
「是嗎?」趙頊又驚又喜:「那就是他了!」
王珪腦袋有些發懵,啥意思這是?趕緊拱手道:「未知陛下因何言及蘇頌?蘇頌才從禦史台出來,想來先將他放到一個清要的位置上過度一下,也是陛下慰藉臣子之意。」
「難道陛下要開以文字罪士大夫的先河嗎?」
「即便是民間公議,也多有不平,別的不說,蘇油是不是該調查清楚了?怎麽還在烏台拘押?」
趙頊擺手道:「不是羈押,隻是說明情況而已,言事摺子不還是一天一送嗎?」
吳充說道:「必定不合體例,驚動中外。」
趙頊說道:「這個我自會留意。召蘇軾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
吳充不敢再勸,隻嘆了一口氣,這個官家,好名而畏議,話說到這裏已經夠了。
正準備拱手告退,王珪大步進來:「蘇軾招悔了。」
吳充頓時大驚:「為何突變如此?是不是禦史台用刑了?」
趙頊舉手:「我三令五申,諒他們也不敢,供詞何在?」
王珪壓住心裏的狂喜,將供詞送上。
他政治水平遠不如蔡確,不在意蘇油蘇頌,偏偏蘇軾是他最在意的一個:「禦史台稱其突然送上供詞,與之前一切錄問供認不諱,且詳述了諸詩中關礙之處。禦史台上書,認為可以定罪了。」
趙頊接過供詞,果然,蘇軾承認自己在詩文中有訕謗之意。
在給駙馬王詵的若幹首詩裏,有一行詩是坐聽「鞭答不呻呼。」又說,「救荒無術歸亡通」。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為政貪婪的象徵。
在給朋友李常的詩裏,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那些男屍、女屍、嬰屍都餓死於路,當時確是「為郡鮮歡」。
關於他給朋友孫覺的詩裏,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罰酒一杯。
在給曾鞏的一首詩裏,他說厭惡那些「股耳如惆蟬」的小政客。
在給張方平的詩裏,把朝廷比為「荒林惆蟄亂」和「廢沼蛙蟈淫」。
在給範鎮的詩裏,他直言「小人」,給周邠的詩裏,把當權者暗比作「夜梟」。
還有任密州太守期間作的《後杞菊賦》的序言裏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種籽,禦史認為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
「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隻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裏對經書的注釋。
蘇軾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白紙黑字,如今交到了趙頊手上。
趙頊皺眉,說的卻不是蘇軾的事情:「禦史台的奏章,怎麽需要相公你來轉交?李定人呢?」
王珪心裏咯噔一下,在入朝的時候遇到李定,聽他一說大蘇招供了,又聽說拿住了蘇油的把柄,一時心喜便將奏章接了過來,讓李定他們趕緊回去錘鍊文章,卻忘了製度這件事情。
一時心裏不禁後悔,要是蔡確同路,自己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一時嘴裏想不出措辭:「這個……」
好在趙頊也沒有深究,將供詞放到了一邊:「相公執掌國政,不要為這些細務耽誤,多少大事還料理不過來?」
王珪鬆了口氣:「臣知罪,臣領旨。」
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
趙頊這才問道:「召相公來此,非為別事,隻因你一直在京中任職,了解官事。我想知道,朝中有沒有那種長期在太常寺擔任職務,精熟典儀製度的老臣?」
王珪剛剛鬆下來的一口氣又緊了,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人就是蘇頌,這,這一定是蘇油進了什麽讒言,趙頊想要啟用老蘇!
想想也是,蘇頌也是剛剛權知開封府,四入頭!
吳充也以為趙頊是這個意思,卻不說話,隻意味深長地看著王珪。
那意思很明白,老子就看你說還是不說。
趙頊要用蘇頌,但是蘇頌剛剛才平反,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放到太常寺那個清貴的冷板凳上去坐一坐,再任職實權部門,這樣就顯得比較自然。
加上這一年來趙頊對朝廷的禮製,行儀,朝會製度,祭禮,穿著排位,用器用樂等,興趣都不是一般的大,蘇頌就任太常寺,擔任趙頊這方麵的顧問,的確是再好不過。
而從另一方麵來講,一家兩個人同時擔任宰執之位,過於驚世駭俗,搞不好就要引來彈劾。
當年富弼和女婿馮京一個擔任宰執,一個擔任樞密副使,富弼都三番五次請辭,不過被仁宗皇帝包容了。
但那是難得的殊遇,也是富弼從小陪仁宗到大,牢不可破的情誼。
如今看來趙頊還是想用蘇油,這才變著法子如此安頓蘇頌。
剛剛那些想法,在政客們的心中隻是一瞬間的反應,王珪權衡了一下,隻好拱手道:「這個……臣倒是知道一位。蘇頌的任職,從皇佑五年館閣校勘,到大理寺丞,再到知太常禮院,集賢校理,對歷朝典章製度,端是精熟。」
「十年之間手不釋卷,日錄五千字,蘇家可貞堂裏邊的翻刻內藏圖書,不少出自他當年的記錄。」
「朝中熟知典儀的人,陛下……想必說的是他?」
「是嗎?」趙頊又驚又喜:「那就是他了!」
王珪腦袋有些發懵,啥意思這是?趕緊拱手道:「未知陛下因何言及蘇頌?蘇頌才從禦史台出來,想來先將他放到一個清要的位置上過度一下,也是陛下慰藉臣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