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卿說道:「明潤是否對他有成見?徐禧也是王韶一類的人物。」
蘇油搖頭:「王子純考上進士後十年不任,沉下心研究邊事,在陝西青唐遊歷十年,深入各部落,甚至偽裝成商人首領,隨商隊到過夏國。」
「十年時間,利用蕃人的走私通道,不但摸清了各部落之間的糾葛,關係,甚至西軍的派係,將領性格,兵力強弱,倉儲,產出,生計,地理氣候,內外敵我,軍情民生,無所不包,無所不明,之後才向朝廷獻上了《平戎策》。」
「徐禧這人我不了解,但是就他的履歷和章奏來看,能說出西夏不足平這樣的話,足見其對西夏根本不了解。」
「我們吃輕敵西夏的虧,還吃得少嗎?將這樣的人放到西邊措置軍事,不能不說是巨大的失誤。」
「其實朝廷該留你在涇原,調王子純回陝西協助,一文一武,製衡五路。」
「將徐禧放到夔州,荊南,甚至與呂公你互換任所,來南海也可以,在外在壓力不那麽緊張,又有軍務的地區鍛鍊一段時間,再觀察觀察才是妥當。」
「徐禧布衣出身,驟進高位,陛下以為『為國不計身』就可取,還認為其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還是犯了『進人太銳』的老毛病。」
「文官按理邊事,多喜歡站在戰略高度考慮,通觀全局,周衡利弊,這本身是優勢。但是並不意味著隻管戰略得當,就一定能夠獲勝。」
「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的,往往不是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塊板子。」
「你和徐禧的奏章我也看了,多兵種協同,有一個死結你們都沒有解開,解不開這個結,就無法解決西疆的問題。」
蘇油是經歷過與西夏戰爭的人,他的話呂惠卿無論如何都不敢輕視,問道:「敢聞高論。」
蘇油說道:「你們的辦法,的確加強了將領的統禦力,至少五千人在一個號令之下行動,減少傳令環節,加快反應速度,算是一個大進步。」
「但是呂公想過嗎?這五千人裏,蕃漢交雜,步騎交雜,缺乏協同訓練。」
「步軍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的提升,而騎軍現在卻要兼顧步軍行動,這不是活活將騎軍的行動能力給廢掉了?」
呂惠卿說道:「一項變革,必然有得有失。然《孫子》開篇有雲: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前三者,人力或不達,其後首重,便是將與法,如何不對?」
蘇油笑道:「呂公說的是,然凡事最怕追究不細,隻認經史文字為圭臬。」
「所以五事之前那句話,比五事還要重要——『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那麽請問,為了提升將領的統禦能力,而犧牲掉騎軍的機動性,一得一失已是註定,那這個交換,真的劃算嗎?」
「細加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是應對南海四郡,我們的對手基本都是步軍這種情況,那麽如狄樞密克勝儂智高那般,步軍守陣,待雙方僵持之時騎軍突出,這個交換,當然是非常劃算的。狄樞密當時也正是如此,獲得了歸仁鋪大捷。」
「但是放到陝西,情形可能就不然了。」
「西夏軍士,本以騎戰為主,當年李元昊一日之間,轉征百裏,接敵三場,三克宋軍,騎戰之力,堪稱天下至強。」
「麵對這樣的能力,我們還用這個交換,請問能夠劃算嗎?宋軍辛辛苦苦培植起來的騎軍,一朝被困死在步軍身邊,還有和優勢可言?這不是又回到了好水川之前?」
呂惠卿提出異議:「明潤,須知這已經是最好的一個方案了。如今陝西諸堡串聯,五千人負責一區,即便攻取乏力,然自保足可無虞。這也是好水川之後,大宋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範文正公大力推行的辦法。」
「步騎混處,在城周百裏活動,相互呼應,如臂使指,不是更可保陝西固若金湯?」
蘇油苦笑著搖頭:「呂公啊呂公,你太小瞧了陛下的進取之心了。」
呂惠卿訝然:「進取?青唐,橫山都尚未完全控製,我們與西夏,最多尚在對峙,陛下是準備從哪路進取?」
蘇油說道:「朝廷的態度,從朝廷最近的調令便可見端倪。」
「元豐元年十月,命五路州軍壯城兵,遇無修城池樓櫓功料,即令安撫司以十分為率,三分令習炮,餘並習掛搭、拒守器械。」
「十二月,命五路廣備十一作工匠,均付五路準備差使,及指教施用,三年一替。」
「今年元月,命熙河路州軍亦依此例。」
「同月,禦景福殿庫,檢點金帛,封樁五十二庫已完。」
「二月,朝廷差官製造澶州浮梁、火叉,其為防患不為不預。又恐萬一寇至,以火筏、火船隨流而下,順風火熾,別造戰船二十艘,以攻其後,於澶州置黃河巡檢一員,擇河清兵五百,以捕黃河盜賊為名,習水戰,以備不虞。這是暗防遼國。」
「雖為大名府路安撫司所止,但朝廷緊跟著下敕,以環慶路正兵、漢、蕃弓箭手、強人聯為八將。」
「三月,徐禧發遣渭州。月末,復置熙州狄道縣。」
「四月,幸金明池,觀水嬉,宴射瓊林苑,大閱上四軍。」
「五月,裁減開封府界廂軍,教大保長充教頭,點選三部,分立中牟,尉氏,東明。」
蘇油搖頭:「王子純考上進士後十年不任,沉下心研究邊事,在陝西青唐遊歷十年,深入各部落,甚至偽裝成商人首領,隨商隊到過夏國。」
「十年時間,利用蕃人的走私通道,不但摸清了各部落之間的糾葛,關係,甚至西軍的派係,將領性格,兵力強弱,倉儲,產出,生計,地理氣候,內外敵我,軍情民生,無所不包,無所不明,之後才向朝廷獻上了《平戎策》。」
「徐禧這人我不了解,但是就他的履歷和章奏來看,能說出西夏不足平這樣的話,足見其對西夏根本不了解。」
「我們吃輕敵西夏的虧,還吃得少嗎?將這樣的人放到西邊措置軍事,不能不說是巨大的失誤。」
「其實朝廷該留你在涇原,調王子純回陝西協助,一文一武,製衡五路。」
「將徐禧放到夔州,荊南,甚至與呂公你互換任所,來南海也可以,在外在壓力不那麽緊張,又有軍務的地區鍛鍊一段時間,再觀察觀察才是妥當。」
「徐禧布衣出身,驟進高位,陛下以為『為國不計身』就可取,還認為其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還是犯了『進人太銳』的老毛病。」
「文官按理邊事,多喜歡站在戰略高度考慮,通觀全局,周衡利弊,這本身是優勢。但是並不意味著隻管戰略得當,就一定能夠獲勝。」
「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的,往往不是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塊板子。」
「你和徐禧的奏章我也看了,多兵種協同,有一個死結你們都沒有解開,解不開這個結,就無法解決西疆的問題。」
蘇油是經歷過與西夏戰爭的人,他的話呂惠卿無論如何都不敢輕視,問道:「敢聞高論。」
蘇油說道:「你們的辦法,的確加強了將領的統禦力,至少五千人在一個號令之下行動,減少傳令環節,加快反應速度,算是一個大進步。」
「但是呂公想過嗎?這五千人裏,蕃漢交雜,步騎交雜,缺乏協同訓練。」
「步軍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的提升,而騎軍現在卻要兼顧步軍行動,這不是活活將騎軍的行動能力給廢掉了?」
呂惠卿說道:「一項變革,必然有得有失。然《孫子》開篇有雲: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前三者,人力或不達,其後首重,便是將與法,如何不對?」
蘇油笑道:「呂公說的是,然凡事最怕追究不細,隻認經史文字為圭臬。」
「所以五事之前那句話,比五事還要重要——『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那麽請問,為了提升將領的統禦能力,而犧牲掉騎軍的機動性,一得一失已是註定,那這個交換,真的劃算嗎?」
「細加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是應對南海四郡,我們的對手基本都是步軍這種情況,那麽如狄樞密克勝儂智高那般,步軍守陣,待雙方僵持之時騎軍突出,這個交換,當然是非常劃算的。狄樞密當時也正是如此,獲得了歸仁鋪大捷。」
「但是放到陝西,情形可能就不然了。」
「西夏軍士,本以騎戰為主,當年李元昊一日之間,轉征百裏,接敵三場,三克宋軍,騎戰之力,堪稱天下至強。」
「麵對這樣的能力,我們還用這個交換,請問能夠劃算嗎?宋軍辛辛苦苦培植起來的騎軍,一朝被困死在步軍身邊,還有和優勢可言?這不是又回到了好水川之前?」
呂惠卿提出異議:「明潤,須知這已經是最好的一個方案了。如今陝西諸堡串聯,五千人負責一區,即便攻取乏力,然自保足可無虞。這也是好水川之後,大宋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範文正公大力推行的辦法。」
「步騎混處,在城周百裏活動,相互呼應,如臂使指,不是更可保陝西固若金湯?」
蘇油苦笑著搖頭:「呂公啊呂公,你太小瞧了陛下的進取之心了。」
呂惠卿訝然:「進取?青唐,橫山都尚未完全控製,我們與西夏,最多尚在對峙,陛下是準備從哪路進取?」
蘇油說道:「朝廷的態度,從朝廷最近的調令便可見端倪。」
「元豐元年十月,命五路州軍壯城兵,遇無修城池樓櫓功料,即令安撫司以十分為率,三分令習炮,餘並習掛搭、拒守器械。」
「十二月,命五路廣備十一作工匠,均付五路準備差使,及指教施用,三年一替。」
「今年元月,命熙河路州軍亦依此例。」
「同月,禦景福殿庫,檢點金帛,封樁五十二庫已完。」
「二月,朝廷差官製造澶州浮梁、火叉,其為防患不為不預。又恐萬一寇至,以火筏、火船隨流而下,順風火熾,別造戰船二十艘,以攻其後,於澶州置黃河巡檢一員,擇河清兵五百,以捕黃河盜賊為名,習水戰,以備不虞。這是暗防遼國。」
「雖為大名府路安撫司所止,但朝廷緊跟著下敕,以環慶路正兵、漢、蕃弓箭手、強人聯為八將。」
「三月,徐禧發遣渭州。月末,復置熙州狄道縣。」
「四月,幸金明池,觀水嬉,宴射瓊林苑,大閱上四軍。」
「五月,裁減開封府界廂軍,教大保長充教頭,點選三部,分立中牟,尉氏,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