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自然水係,從秦漢時起,沿湖低田,開始築堤圈圩;沿江高地,逐漸引用江水;北部洮滆兩湖的湖濱,開始陸續興築陂塘。」


    「到南北朝時,西部金壇以東,修築了單塘、吳塘、南北謝塘等較大塘堰。東部常熟高鄉,濱江開鑿二十四浦,通夏秋江水潮汐,資灌溉,無旱憂。」


    「隋唐年間,潤、常、蘇都有了灌溉排水工程。唐元和八年,在常州西開孟瀆,北通長江、南接運河,計四十一裏,引江水溉田四千頃,並通漕運。」


    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


    「太和年間,浚鹽鐵塘,兩岸開挖塘浦,廣築堰閘鬥門,攔水於崗身之東,灌溉高田。」


    「唐末,吳淞江北已有規格成片的塘浦圩田,加之水車的普及,旱澇不及。」


    「吳越時期,湖東繼續完善塘浦圩田,續浚海虞二十四浦,一河一浦皆置堰閘,歲多豐稔。」


    「到了我朝初年,因戰亂之故,湖周一度毀閘廢堰,導致旱澇加劇。」


    「到了景佑二年,範文正公督浚白茆、福山、滸浦、七丫等大浦,以利引排。」


    「慶曆二年,又開常州通江各港,灌田萬頃。」


    「但是讓人扼腕的是,因靡費浩大,西事不支,最終太湖改造工程,不得不告停。」


    「運帥,經過多年人口繁衍,土地變更,製度敗壞,如今三大水係裏邊的東江,婁江相繼湮滅,吳淞江也同樣淤淺狹縮。」


    說完用手掌在太湖東麵一壓:「大水一到,三江泄洪不及,導致積蓄的湖水,經湖東窪地瀰漫盈溢。從以往的有序,變成了無序。讓昔日的魚米之鄉,變成了水鄉澤國。」


    「運帥你再看,太湖在春秋戰國以前,麵積本要大得多,唐代的湖水,在這片區域,可達吳江塘岸。洞庭東山和西山,原為湖中兩大島嶼。」


    「如今的水域,已經遠離吳江,東山與湖岸有相接的趨勢。」


    「這些都是由進入太湖的泥沙造成的,雖然過程非常緩慢,但是也必須加以重視。」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上下遊同時著手。」


    「上遊,在胥溪、南河、南溪修造攔水堤壩,沿線匯梅渚河、大溪河、戴埠河等,以增加太湖入水量。」


    「在大溪河、戴埠河、厔溪河上遊,興建大浦,蓄潮留水,增加上遊水源調控能力。」


    「洮滆湖水係得天獨厚,西承茅山東麓來水,經洮湖、滆湖調蓄後東注太湖。還有西麵的當陽,固城,石臼,南滆。」


    「這六個天然湖,需得好好利用起來,我們可以繼續加高堤圍,設立閘口,增加其蓄水。」


    「各水係之間,南北向用於分洪、引江、通航調度的河道,要繼續維護營繕。」


    「運河與南河、南溪河之間的丹金河、溧漕河、趙村河、孟津河、武宜河,洮滆湖與運河之間有鶴溪河、錫溧河、漕河等,均需要完善維修……」


    「停!等一下!我有點慌!」蘇油趕緊製止了滔滔不絕的郟亶,看著地圖上太湖上遊密密麻麻的紅線和紅圈圈:「郟公你先別忙,這些線條就不去說它了,這幾個大圈圈是什麽?水庫?!你要在上遊修水庫?!地圖上就是一個個圈圈而已,你核算過這是多大的工程量嗎?!」


    郟亶拱手:「運判,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啊,兩浙路如今災荒嚴重,正是大行工程的好時機,隻需一日百文兩餐……」


    「打住!」蘇油再次製止:「我手底下的民夫工役,從來就沒有一日百文的說法!那是吊命,哪裏還能幹活?」


    張麒翻著郟亶給他的簿冊:「少爺,根據郟公的工程量,不說那些大湖大浦,僅僅上遊河道的改造,就合計達五百裏,這是兩百萬貫的大工程。」


    「哦?」蘇油反而鬆了一口氣:「如此好像也不多哈?別忘了我們可以造水泥廠,炸藥廠。」


    「但是六大湖圍堤工程呢,以及太湖本身呢,還有這幾個水庫,這才是大老虎吧?得當幾個河道改造工程?!」


    郟亶有些發愣:「呃,運帥怕是將陝西和蜀中的工程量搬到這裏來了吧?廬州南巢,最深不過兩丈,杭州西湖,因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連一丈都不到。」


    「所以我們兩浙路的大浦,和其它地方不一樣的,這幾個大浦,隻需要挑選地利之處,修造起六尺高的長堤,便能完畢,比運帥在汴京城圍造的汴口工程量,隻少不多的。」


    「啊?哈哈哈哈是嗎……郟老你早說嘛……」


    後世川中的大水庫,的確也是解放後三十年,當地百姓肩挑土扛弄出來的,但是以後世強大的組織能力,規劃能力,施工能力,也耗用了數萬人十年的時間!


    大壩高度通常都在十幾米,最高峰的時期,工地上整整十萬人!


    如果真如郟亶所說,蘇中僅僅是修一道黃河大堤那樣的工程就能搞定一個水庫,那這生意劃算啊!


    郟亶見蘇油臉色好轉,這才小心翼翼地說道:「還有下遊河道治理,通過三江排水已經不太可能了,不過北,東,南三個總體方向還是沒有變的。」


    「工程主要也分三處,一是在崑山開範家浜,上接黃浦江,下通長江。米市渡也分出三支,北為斜塘、泖河、攔路港,與澱山湖相通;中為園泄涇,上接俞匯塘;南為泖港,承杭嘉湖來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