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賣了多少本,臣也不知道準確數目,但四通商號已經打了兩期回款到司天監帳戶上,合計七十多萬貫……」
王安石嚇著了:「曆書而已,方便農人安排生產的東西,怎麽能賣這麽多?!」
蘇油有些不服:「哪裏多啊?黃曆不掙錢的,不過神仙圖,名臣圖,水印法仿唐雙勾《通天貼》,都是內中珍藏的秘本拓出,值不得十貫?掛曆下邊的日曆都是白送的好不好?」
不說還好,一說到這裏眾位大臣都是心癢難耐,馮京立刻抓住蘇油的手腕:「《通天貼》三組三十九人,什麽時候出齊?!給句話!」
王安石,王珪,宰執諸人都是怒目以視:「對!趕緊給句話!」
《通天帖》,全名《萬歲通天貼》,後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誌《喉痛帖》行書。
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然而根據《舊唐書》所記,實為三組三十九人,後世所存僅五分之一而已。
此帖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孫王方慶進獻的王氏一門書帖原跡為底本,由弘文館書手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為存世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諸摹本中時代最為可靠、鉤填最精到者,後世稱之為「天下真跡一等」。
古代摹書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先勾後填;第二種,不勾逕自影寫;第三種,勾摹兼臨寫後加以修飾。
摹本又稱為拓本,雙勾有「響拓」和「硬黃」之說,所謂「響拓」,就是人處於暗室之中,將紙覆在帖上再鋪於窗洞上,藉助室外光線透射摹寫,雙勾外廓,填墨所得,俗稱「影書」或「影覆」。
唐代「弘文館」設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如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湯普徹等,都是此道高手,存世的著名神龍本《蘭亭序》,即出自馮承素之手。
對於這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瑰寶,嶽飛的孫子嶽珂評價:「洛石赤心,以出寶圖。燕涎雞晨,即端製書。有奕王門,南土華腴。獻其家珍,陳於玉除。筆法之神,匪臨伊摹。史館之儲,尚其不誣。」
元代張雨跋贊:「右唐摹王氏進帖,嶽氏具言始末,傳信傳寶為宜。然雙鉤之法,世久無聞,米南宮所謂下真跡一等。」
明代文徵明《跋通天進帖》:「右唐人雙勾晉王右軍而下十帖,嶽倦翁謂即武後通天時所摹以留內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紙墨完好如此。唐人雙勾,世不多見,況此又其精者,固當為唐法書第一。」
第六百八十八章 玉津園
萬幸的是,宋代離唐代尚不算遠,程舍人書坊搜求天下異本二十年,去年終於重金湊齊了全本《萬歲通天貼》。
程文應被蘇油洗腦了二十年,自然拎得清輕重,這東西留在手裏就是禍害,必須進獻給皇室。
不過蘇油也請得旨意,請求印發掛曆複製品,頒賞群臣之外,作為打響《奉元歷》招牌所用。
所得收益,皇家,司天監,程舍人書坊三家分成。
如今的大佬們,其文學和書法藝術素養,都是大宋最頂級的,所以第一期掛曆一經推出,立馬成為大宋文壇的頂級盛事。
馮京,王珪,王安石,每日散朝之後,就一頭紮進書房臨摹,遠在西京,成都,應天,杭州的司馬光,富弼,趙抃,張方平,蘇軾,都饞哭了。
蘇油不是沒給他們寄去,問題是——一份怎麽夠?!這些人的朋友侄子裏邊,有一個算一個,也都是書法愛好者啊!
極品貨帶起的風潮就是——熙寧六年新春的汴京城,家中要是沒有一副程舍人書坊掛曆,出門都不好意思見人!
蘇油被大佬們拉扯得東倒西歪:「這個是最新的木板水印,有了賽露絡紙才能做到,是如今僅次於雙勾的最高書畫作品仿製技術,到現在能製出十二幅,已經是程舍人書坊的極限了。逼我也沒有用啊……」
趙頊手握真品心底不慌:「呃……明潤你抓緊就是,這個《九經》、子、史諸書,我看可許諸國購買,不過《萬歲通天貼》……」
王安石拱手:「陛下,《萬歲通天貼》,雖然是木板水印,然與真跡無異,莫如許贈遼國,高麗,大理國主各一。至於其餘西夏,交趾,許贈《吳道子孔雀明王像》,就差不多了。」
趙頊點頭:「相公所言甚是,對了,王韶即將入京,《萬歲通天貼》,明潤記得給他留一份。」
王韶是正牌子進士,經略使也是文官序列,蘇油拱手道:「陛下放心。」
……
熙寧六年春節,汴京城裏的百姓日子是快活而興奮的。
汴京城碼頭上,大鍾塔頂的紅綢終於取了下來,與皇佑元年用褐色琉璃磚建造的北門開寶寺鐵塔不同,大鍾塔因為是水泥預製件搭建的,除了大鍾上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大圓盤,通體成灰白色。
與鐵塔這稱呼相對應,市民們稱呼其為錫塔。
王安石嚇著了:「曆書而已,方便農人安排生產的東西,怎麽能賣這麽多?!」
蘇油有些不服:「哪裏多啊?黃曆不掙錢的,不過神仙圖,名臣圖,水印法仿唐雙勾《通天貼》,都是內中珍藏的秘本拓出,值不得十貫?掛曆下邊的日曆都是白送的好不好?」
不說還好,一說到這裏眾位大臣都是心癢難耐,馮京立刻抓住蘇油的手腕:「《通天貼》三組三十九人,什麽時候出齊?!給句話!」
王安石,王珪,宰執諸人都是怒目以視:「對!趕緊給句話!」
《通天帖》,全名《萬歲通天貼》,後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誌《喉痛帖》行書。
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然而根據《舊唐書》所記,實為三組三十九人,後世所存僅五分之一而已。
此帖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孫王方慶進獻的王氏一門書帖原跡為底本,由弘文館書手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為存世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諸摹本中時代最為可靠、鉤填最精到者,後世稱之為「天下真跡一等」。
古代摹書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先勾後填;第二種,不勾逕自影寫;第三種,勾摹兼臨寫後加以修飾。
摹本又稱為拓本,雙勾有「響拓」和「硬黃」之說,所謂「響拓」,就是人處於暗室之中,將紙覆在帖上再鋪於窗洞上,藉助室外光線透射摹寫,雙勾外廓,填墨所得,俗稱「影書」或「影覆」。
唐代「弘文館」設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如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湯普徹等,都是此道高手,存世的著名神龍本《蘭亭序》,即出自馮承素之手。
對於這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瑰寶,嶽飛的孫子嶽珂評價:「洛石赤心,以出寶圖。燕涎雞晨,即端製書。有奕王門,南土華腴。獻其家珍,陳於玉除。筆法之神,匪臨伊摹。史館之儲,尚其不誣。」
元代張雨跋贊:「右唐摹王氏進帖,嶽氏具言始末,傳信傳寶為宜。然雙鉤之法,世久無聞,米南宮所謂下真跡一等。」
明代文徵明《跋通天進帖》:「右唐人雙勾晉王右軍而下十帖,嶽倦翁謂即武後通天時所摹以留內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紙墨完好如此。唐人雙勾,世不多見,況此又其精者,固當為唐法書第一。」
第六百八十八章 玉津園
萬幸的是,宋代離唐代尚不算遠,程舍人書坊搜求天下異本二十年,去年終於重金湊齊了全本《萬歲通天貼》。
程文應被蘇油洗腦了二十年,自然拎得清輕重,這東西留在手裏就是禍害,必須進獻給皇室。
不過蘇油也請得旨意,請求印發掛曆複製品,頒賞群臣之外,作為打響《奉元歷》招牌所用。
所得收益,皇家,司天監,程舍人書坊三家分成。
如今的大佬們,其文學和書法藝術素養,都是大宋最頂級的,所以第一期掛曆一經推出,立馬成為大宋文壇的頂級盛事。
馮京,王珪,王安石,每日散朝之後,就一頭紮進書房臨摹,遠在西京,成都,應天,杭州的司馬光,富弼,趙抃,張方平,蘇軾,都饞哭了。
蘇油不是沒給他們寄去,問題是——一份怎麽夠?!這些人的朋友侄子裏邊,有一個算一個,也都是書法愛好者啊!
極品貨帶起的風潮就是——熙寧六年新春的汴京城,家中要是沒有一副程舍人書坊掛曆,出門都不好意思見人!
蘇油被大佬們拉扯得東倒西歪:「這個是最新的木板水印,有了賽露絡紙才能做到,是如今僅次於雙勾的最高書畫作品仿製技術,到現在能製出十二幅,已經是程舍人書坊的極限了。逼我也沒有用啊……」
趙頊手握真品心底不慌:「呃……明潤你抓緊就是,這個《九經》、子、史諸書,我看可許諸國購買,不過《萬歲通天貼》……」
王安石拱手:「陛下,《萬歲通天貼》,雖然是木板水印,然與真跡無異,莫如許贈遼國,高麗,大理國主各一。至於其餘西夏,交趾,許贈《吳道子孔雀明王像》,就差不多了。」
趙頊點頭:「相公所言甚是,對了,王韶即將入京,《萬歲通天貼》,明潤記得給他留一份。」
王韶是正牌子進士,經略使也是文官序列,蘇油拱手道:「陛下放心。」
……
熙寧六年春節,汴京城裏的百姓日子是快活而興奮的。
汴京城碼頭上,大鍾塔頂的紅綢終於取了下來,與皇佑元年用褐色琉璃磚建造的北門開寶寺鐵塔不同,大鍾塔因為是水泥預製件搭建的,除了大鍾上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大圓盤,通體成灰白色。
與鐵塔這稱呼相對應,市民們稱呼其為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