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承唐製,不過稅製開始有人進行地方探索改革,總體從以前的二十八稅,漸漸歸結為大體兩門——田賦和丁銀。
田賦一夫四十畝出米四石,也就是畝輸一鬥,從書麵上看,實際上是相當低的。
而且就算是這樣的田賦,實際上也收不起來,一般國家隻能收上來三分之一。
為什麽呢?因為農人其它負擔太重了。
一夫四十畝,一年種得一年之食,蘇油將之稱為「溫飽線」。
國家負擔沉重的原因,就是溫飽線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來越多的農人,因為兼併失去土地,隻能靠租種生存。
租地利息,青黃不接,遭遇饑荒的時候,高達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對半,立刻將農人從「溫飽線」打壓到「飢餓線」上。
呂惠卿曾和趙頊談及自家的收益:「蘇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貫錢典得一畝,歲收米四五六鬥。然常有拖欠。如兩歲一收,上田得米三鬥,鬥五十錢,不過百五十錢。」
這就是蘇油來到大宋後,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龍裏蘇家兩百畝地公田到現在也沒有增加。
不過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畝放租收百五十錢,那我們搞個幾千上萬畝不就妥了嗎?
呂惠卿的話在皇帝麵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迴避了事情的本質。
事情的本質是,宋代土地兩貫一畝,一貫錢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層官員們的高薪,兼併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
蘇油將這個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就還是用經濟方法來解決。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土地更不值錢,讓兼併土地不掙錢!
種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攜裹回陝西的夏人開墾了出來,他們本來就是河套平原上的農夫,同樣麵臨著上層統治集團的殘酷壓榨。
有了先進的測量方式和開墾模式,鎮戎軍,德順軍,渭州北部,出現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蘇油設計的家庭式立體耕作套養農業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副食品種類,以及禽畜產量。
但是無疑的,大大增加了單位土地麵積的平均人力成本。
這就是精耕細作。
對於小戶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對於大地主們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這是一種巧妙而隱晦的劫富濟貧。
加上各地農業技術的提高,苜蓿的種植,棚養的推廣,養雞養鴨養魚的興起,果樹的種植,各種肥料的使用,以前的僅夠養一丁的四十畝地,如今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陝西北部開發,到現在已經得田五萬傾,結合科學耕作方法,可以解決十二萬戶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
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亂
要下戶能拿出錢來買地,那是想太多了,為了使土地不被大地主們吞併,蘇油隻能使用零息這種方式。
陝西牛價,是全大宋最便宜的,也是兩貫左右,新式農具如鋤鐮之類,也得兩貫左右。
還有草房,豬圈,畜棚畜欄之類,不過這些便宜,算下來一戶人家,需要五貫。
於是蘇油便結合保甲法的推行,正好了,朝廷實施了保甲法,十戶聯保,就以宗族,同鄉為單位,推行鄉約,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將日子過好!
銀行的錢當然是要還的,但是封建王朝也有封建王朝的好處。
其實大宋地價並不高,與土地上一年產出的糧食價格相當。
隻是如今的掠奪方式,實在是過於殘酷了,在水利工程建設完成,耕作模式得以改良,集中管理統一監督之後,蘇油有把握讓這些農人,三年耕作得留兩年之蓄。
這就可以還清銀行貸款,讓陝西最貧困的十幾萬戶家庭,回到溫飽線上!
這也是眉山青苗法和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大區別,發給農民資產土地,讓他們分期償還,而不是強行放貸收息,殘酷增加其負擔。
賑濟和放貸的最大區別!
如此德政,不是蘇油能扛得住的,銀行也隻是具有管理權和監督權而已,所需的本金,名義上隻能來自皇室。
蘇油先從戰利中撥備出四十萬貫,作為捐贈轉入皇宋慈善總會帳戶,再由太皇太後,皇太後分別降下懿旨,從皇宋慈善總會轉出來,還添加了二十萬貫,作為陝西扶貧基金。
六十萬貫,二十萬貫買牛,入了狼渡牧場的腰包;
二十萬貫買農器,進了商州胄案和高家工坊的腰包;
還有二十貫修草房,進了四通商號營造司的腰包;
瓜分得妥妥的。
這些錢,三年後會再次變出來,重新充實到皇宋慈善基金陝西分會的帳戶之上。
這些錢還清之後,才輪到政府收回賣地錢。
一共為期五年。
這件大事,就連作為大宋皇帝的趙頊,都隻有副署詔令的資格,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趙頊大手一揮,著令陝西提舉常平司,負責給陝北移民發放種子,而且減免新移民前三年的錢糧。
這就是金融助力的威力,陝北地區,短短數月,在春播之前,實實在在地盤活了。
經過大規模人口普查,陝西如今僅有七十萬戶,人口三百萬,相比頂峰時期一百多萬戶,四百多萬人口,幾十年來損失相當巨大。
田賦一夫四十畝出米四石,也就是畝輸一鬥,從書麵上看,實際上是相當低的。
而且就算是這樣的田賦,實際上也收不起來,一般國家隻能收上來三分之一。
為什麽呢?因為農人其它負擔太重了。
一夫四十畝,一年種得一年之食,蘇油將之稱為「溫飽線」。
國家負擔沉重的原因,就是溫飽線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來越多的農人,因為兼併失去土地,隻能靠租種生存。
租地利息,青黃不接,遭遇饑荒的時候,高達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對半,立刻將農人從「溫飽線」打壓到「飢餓線」上。
呂惠卿曾和趙頊談及自家的收益:「蘇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貫錢典得一畝,歲收米四五六鬥。然常有拖欠。如兩歲一收,上田得米三鬥,鬥五十錢,不過百五十錢。」
這就是蘇油來到大宋後,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龍裏蘇家兩百畝地公田到現在也沒有增加。
不過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畝放租收百五十錢,那我們搞個幾千上萬畝不就妥了嗎?
呂惠卿的話在皇帝麵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迴避了事情的本質。
事情的本質是,宋代土地兩貫一畝,一貫錢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層官員們的高薪,兼併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
蘇油將這個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就還是用經濟方法來解決。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土地更不值錢,讓兼併土地不掙錢!
種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攜裹回陝西的夏人開墾了出來,他們本來就是河套平原上的農夫,同樣麵臨著上層統治集團的殘酷壓榨。
有了先進的測量方式和開墾模式,鎮戎軍,德順軍,渭州北部,出現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蘇油設計的家庭式立體耕作套養農業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副食品種類,以及禽畜產量。
但是無疑的,大大增加了單位土地麵積的平均人力成本。
這就是精耕細作。
對於小戶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對於大地主們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這是一種巧妙而隱晦的劫富濟貧。
加上各地農業技術的提高,苜蓿的種植,棚養的推廣,養雞養鴨養魚的興起,果樹的種植,各種肥料的使用,以前的僅夠養一丁的四十畝地,如今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陝西北部開發,到現在已經得田五萬傾,結合科學耕作方法,可以解決十二萬戶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
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亂
要下戶能拿出錢來買地,那是想太多了,為了使土地不被大地主們吞併,蘇油隻能使用零息這種方式。
陝西牛價,是全大宋最便宜的,也是兩貫左右,新式農具如鋤鐮之類,也得兩貫左右。
還有草房,豬圈,畜棚畜欄之類,不過這些便宜,算下來一戶人家,需要五貫。
於是蘇油便結合保甲法的推行,正好了,朝廷實施了保甲法,十戶聯保,就以宗族,同鄉為單位,推行鄉約,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將日子過好!
銀行的錢當然是要還的,但是封建王朝也有封建王朝的好處。
其實大宋地價並不高,與土地上一年產出的糧食價格相當。
隻是如今的掠奪方式,實在是過於殘酷了,在水利工程建設完成,耕作模式得以改良,集中管理統一監督之後,蘇油有把握讓這些農人,三年耕作得留兩年之蓄。
這就可以還清銀行貸款,讓陝西最貧困的十幾萬戶家庭,回到溫飽線上!
這也是眉山青苗法和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大區別,發給農民資產土地,讓他們分期償還,而不是強行放貸收息,殘酷增加其負擔。
賑濟和放貸的最大區別!
如此德政,不是蘇油能扛得住的,銀行也隻是具有管理權和監督權而已,所需的本金,名義上隻能來自皇室。
蘇油先從戰利中撥備出四十萬貫,作為捐贈轉入皇宋慈善總會帳戶,再由太皇太後,皇太後分別降下懿旨,從皇宋慈善總會轉出來,還添加了二十萬貫,作為陝西扶貧基金。
六十萬貫,二十萬貫買牛,入了狼渡牧場的腰包;
二十萬貫買農器,進了商州胄案和高家工坊的腰包;
還有二十貫修草房,進了四通商號營造司的腰包;
瓜分得妥妥的。
這些錢,三年後會再次變出來,重新充實到皇宋慈善基金陝西分會的帳戶之上。
這些錢還清之後,才輪到政府收回賣地錢。
一共為期五年。
這件大事,就連作為大宋皇帝的趙頊,都隻有副署詔令的資格,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趙頊大手一揮,著令陝西提舉常平司,負責給陝北移民發放種子,而且減免新移民前三年的錢糧。
這就是金融助力的威力,陝北地區,短短數月,在春播之前,實實在在地盤活了。
經過大規模人口普查,陝西如今僅有七十萬戶,人口三百萬,相比頂峰時期一百多萬戶,四百多萬人口,幾十年來損失相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