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研究,王安石還發現《禮記·月令》,《尚書·大禹謨》,和《尚書·洪範》三者論述五行之序是有區別的,他認為這也是合理的。


    時之序,最容易認識,是表象;器之序,也就是國家律法典章,層次稍高;道之序,最為深奧。器序隻是應用級別,而道序才是道之本體,最難掌握。


    因此表現在三篇經典上,《洪範》的重要性遠大於《大禹謨》,《大禹謨》的重要性,遠大於《月令》。


    然後總結道:「其相生也,可以相繼;其相剋也,所以相治。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剋;語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


    課程到此結束,趙頊聽了個似懂非懂:「如此說來,天行自有常,那為何又會有災變呢?」


    王安石解釋到:「天下事物之變,交替出現在麵前,隻知道道是永恆,這樣是不夠的,這樣遇到天變的時候,就無法理解了。所以必須考察變化,知道天道的損益而後可。是以君子不可不知損益。」


    「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也;有處有辯,新故相除者,人也。」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鬥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馳竭塞是也。天地之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也。」


    意思是天地有過,就形成災變,災變難道不會累及所覆載的人嗎?肯定會,不過天地很快便會回歸到常態,自然界很快會恢復正常運行。


    「古書記載,人君僭越,則有旱,人君狂妄,這有澇,那人君既僭越又狂妄呢?」


    「晉武帝五年,彗出軫,十年,又出孛,此皆君王顛覆之象,而其在位二十八年。」


    「事故天地常數,非關人事得失。」


    「堯時九年水災,湯時七年旱災,難道是聖君的過錯嗎?」


    就聽一個聲音說道:「堯時九年水災而終治,湯時七年旱災而民心不移,民用足敷,此聖君之所以為聖也!」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天變人事的另一種解說


    王安石和趙頊一起轉頭,見蘇油腋下夾著一個長長的紙卷,笑盈盈地看著他們。


    趙頊說道:「明潤來了,如何不叫通傳?」


    蘇油說道:「現在是講讀時間,臣也在侍講之列,加之想給陛下一個驚喜,故而僭越了。」


    「不過聽聞介甫公剛才所言,我覺得應該補充一下,因此冒失發言。」


    趙頊問道:「什麽驚喜?拿來看看。」


    蘇油搖頭:「相比驚喜,我覺得道理更重要。介甫公說天地有過,這點我也認同,但是正因為如此,人君更應該敬畏天命,而且不能僅僅表現在態度上,要落實在行動上,以補天之過,而庇佑人民。」


    「九澇七旱之變,從何處表現敬畏?除了敬天禮地之外,每年收積倉儲,疏浚河道,豐年亦戰戰兢兢,常懷旱澇之思,是為敬也。」


    「雖豐稔不稍侈逸,雖太平不稍懈怠,一如大災之年,是為敬也。」


    「是故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天棐忱辭,亦惟用勤毖我民。」


    這是《尚書·大誥》中的章句,意思是以文王慎勞如此,故天命成功,降臨周家。之後也必須繼續保持傳統,慎勞從事,庇佑百姓。


    這是蘇油自己在治經上的發明,還是將傳統的天變和君王得失扯到了一處,不過換了個順序,將因果倒了過來,從客觀出發,不是看隻看天變這個現象,而是要考察君王在天變前後的應對舉措。


    處置得當的,就是明君,處置不當的,就是昏君。


    這道理還是溫和改良的立場,不過沒有任何毛病,王安石也必須點頭認帳:「陛下,明潤所言,是正理。」


    趙頊點頭:「明白了,你這又是什麽寶貝?」


    蘇油將紙卷打開,露出一根沾滿油汙的銃管,興奮地道:「陛下,高使相在商州發明了一種新型鋼材,硬度極高,可以用作銑刀刀頭,加工銃管了!」


    趙頊頓感興奮:「效率如何?」


    蘇油說道:「這支銃管,從上機到下機,僅僅一個時辰。」


    趙頊頓時大喜,如此一天一個銑床就能加工出十二支銃管,一年下來就是差不多四千,要是二十張銑床一起開,那一年裝備八萬大軍……這個……這個……


    這個純屬是想多了。


    蘇油拱手道:「臣請集中胄案,將作監能工巧匠,還有我朝算術名家,地方大匠,獨立成立一監,專門從事高端軍器研發!」


    說完看了王安石一眼:「其運作資金,臣請單獨籌備,隻對陛下負責,其財務收支,也完全獨立於胄案,將作,不列入三司核計,以防敵國窺探。」


    王安石問道:「明潤,這是何物?因何如此緊要?」


    蘇油看了趙頊一眼。


    趙頊說道:「王公二月就要履任參知政事,盡可告知。」


    蘇油說道:「如此恭喜學士了,這是神機銃管,去年清明池大會上,種誼在箭館演示過的。」


    王安石當時也的確見了,隻道是蘇油敬奉給趙頊的什麽雜耍,而且那玩意兒一看就價值不菲,和現在這個黑不溜秋的東西大相逕庭。


    蘇油說道:「這件東西的威力,比鶴脛弩猶勝,精準更是倍之,射程可達千步,有效殺傷,可在四百步外尚穿透瘊子甲,數息一發而人力不損。如果能夠成軍,必是對抗騎軍的利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