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這娃聽進去沒有,後來也沒見他再來過,結果在這裏又遇著了。
蘇油便對司馬光介紹:「這位是我在陝西時的老同事了,王才叔的弟弟。」
王才叔就是王廣淵,英宗的親密手下,一說起他司馬光就明白了:「對,你家就是大名府的,當年王才叔將令祖文字呈送官家,官家命錄王家子弟入朝,才叔推薦了弟弟,自己卻走科舉入仕途,一時傳為佳話,原來他弟弟就是你啊?」
蘇油說道:「正是,不過不光哥哥得宋綬所教,弟弟的書法大字也是一絕。」
王廣廉完全沒有想到蘇油會在司馬光麵前說他的好話,連忙謙遜。
王廣廉如今是河北提舉常平官和轉運判官,轉運使因為河決災荒已經落職由他暫代,累得跟孫子似的。
不過蘇油印象裏王廣廉是屬於內心火熱能力一般那種人,如今一見到碼頭上的情形就心裏直叫糟糕,替他說兩句好話,是因為花花轎子人抬人,接下來自己的建議或許王廣廉才會給自己幾分麵子。
雖然頂著個「如朕親臨」的牌子,但是不給皇帝麵子的大宋官員又不是一個兩個。
連皇帝都無法一手遮天,求同存異中相互妥協,大家拉扯著過,永遠是大宋的政治生態。
進入城中坐定,王廣廉匯報了兩個月以來的救災情況,以及黃河水情。
蘇油聽完,對司馬光說道:「學士,如今看來,王運判對事務還是精熟的。」
王廣廉又是連連謙虛。
蘇油接著說道:「王運判,我有幾個建議。」
王廣廉坐直身子:「蘇侍製政務精熟,下官正需指點。」
蘇油笑道:「指點不敢,不過是前人故智。」
「大名府人民眾多,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
「剛剛入城之時,我見城門口的情形,似乎便是如此?」
王廣廉臉上一紅:「的確如此,不過我一直住在城郭間監督賑濟,還沒有發生不得食而仆的慘況。」
蘇油拱手道:「這自然是運判勞力愛民所致,蘇油是佩服的,但是所有細事繫於一身,雖武侯也未免不壽。」
「救災,主要就是解決災民的衣,食,住,業。」
「部民出粟,益以官廩,這方麵運判做的很好了,不過我覺得——可以更好。」
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
就聽蘇油繼續說道:「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然後尋出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災民,薪水救濟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員,當時富相公發給他們俸祿,讓他們去難民所聚的地方作為管理人員,選老弱病瘠者周濟,登記他們的辛勞,答應他日為他們奏請受賞。」
「每隔五日,則遣人持酒肉飯食慰藉他們,因為出於至誠,所以人人為盡力。」
「水退之後,凡山林陂澤,有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自取。」
「死者為大塚葬之,曰『叢塚』。」
「等到第二年稻麥大熟後,再讓難民各以遠近,授糧而歸,當時活難民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
「運判,眾誌成城,天災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動員起來。僅憑一己之力,難救河北百萬生靈啊。」
說完又轉頭問司馬光:「學士,是這樣吧?」
司馬光點頭:「對,當時仁宗皇帝聽說之後,遣使褒勞,拜富相公為禮部侍郎。富相公說:『此守臣之職也。』辭而不受。」
蘇油說道:「所以救災之策,一要簡便,二要周盡,簡便則易施,周盡則無遺。」
「如今朝廷救濟已到,接下來還有很多相關減免扶助的措施要宣布,運判如今的條件,比富相公當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機會,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氣。」
「眼看就要入秋,馬上就是冬麥下種的日子,事情再一耽擱,翻年可就更難了。」
司馬光說道:「還有入秋易起瘟疫,得趕緊讓人散了。明潤所言有道理,既然富相公當年行之有效,運判就不妨用起來。」
蘇油繼續補充:「除了官府的力量,民間力量也要盡量利用,此次我們前來,還帶來了大量的口罩,成藥。救災防疫的冊子,也緊急印製了十萬冊。」
「這些都是動用民間慈善力量完成的,到時候我們會帶一部分去震中災區,給運判留下一部分,助你成事。」
司馬光說道:「大名府是河北至重,救災措施自大名府施展,是提綱挈領。事情辦好了,老夫與明潤返回京城,必向官家奏請,以運判為首功!」
王廣廉是熱衷仕途之人,不然也不會在陝西私自折騰青苗法了,聞言站起身來:「學士和侍製,果然是國家重臣,一番指點之後,下官知道該如何做了!」
司馬光也站起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便請運判帶我們去核驗倉儲,還要代表陛下,去慰勞官民,事不宜遲,之後便要趕赴瀛洲。」
兩日之後,司馬光與蘇油帶著測量隊和糧船,再次啟程。
一路上放下小船,讓測量小分隊下水測量,約好最終在瀛洲集合。
司馬光在閱讀各地送來的水文資料和邸報,見蘇油安排得井井有條,表示讚嘆,說道:「那個王廣廉,不及乃兄,更不及明潤你。內中熱於仕途,明潤為何與他說了不少好話?」
蘇油便對司馬光介紹:「這位是我在陝西時的老同事了,王才叔的弟弟。」
王才叔就是王廣淵,英宗的親密手下,一說起他司馬光就明白了:「對,你家就是大名府的,當年王才叔將令祖文字呈送官家,官家命錄王家子弟入朝,才叔推薦了弟弟,自己卻走科舉入仕途,一時傳為佳話,原來他弟弟就是你啊?」
蘇油說道:「正是,不過不光哥哥得宋綬所教,弟弟的書法大字也是一絕。」
王廣廉完全沒有想到蘇油會在司馬光麵前說他的好話,連忙謙遜。
王廣廉如今是河北提舉常平官和轉運判官,轉運使因為河決災荒已經落職由他暫代,累得跟孫子似的。
不過蘇油印象裏王廣廉是屬於內心火熱能力一般那種人,如今一見到碼頭上的情形就心裏直叫糟糕,替他說兩句好話,是因為花花轎子人抬人,接下來自己的建議或許王廣廉才會給自己幾分麵子。
雖然頂著個「如朕親臨」的牌子,但是不給皇帝麵子的大宋官員又不是一個兩個。
連皇帝都無法一手遮天,求同存異中相互妥協,大家拉扯著過,永遠是大宋的政治生態。
進入城中坐定,王廣廉匯報了兩個月以來的救災情況,以及黃河水情。
蘇油聽完,對司馬光說道:「學士,如今看來,王運判對事務還是精熟的。」
王廣廉又是連連謙虛。
蘇油接著說道:「王運判,我有幾個建議。」
王廣廉坐直身子:「蘇侍製政務精熟,下官正需指點。」
蘇油笑道:「指點不敢,不過是前人故智。」
「大名府人民眾多,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
「剛剛入城之時,我見城門口的情形,似乎便是如此?」
王廣廉臉上一紅:「的確如此,不過我一直住在城郭間監督賑濟,還沒有發生不得食而仆的慘況。」
蘇油拱手道:「這自然是運判勞力愛民所致,蘇油是佩服的,但是所有細事繫於一身,雖武侯也未免不壽。」
「救災,主要就是解決災民的衣,食,住,業。」
「部民出粟,益以官廩,這方麵運判做的很好了,不過我覺得——可以更好。」
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
就聽蘇油繼續說道:「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然後尋出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災民,薪水救濟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員,當時富相公發給他們俸祿,讓他們去難民所聚的地方作為管理人員,選老弱病瘠者周濟,登記他們的辛勞,答應他日為他們奏請受賞。」
「每隔五日,則遣人持酒肉飯食慰藉他們,因為出於至誠,所以人人為盡力。」
「水退之後,凡山林陂澤,有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自取。」
「死者為大塚葬之,曰『叢塚』。」
「等到第二年稻麥大熟後,再讓難民各以遠近,授糧而歸,當時活難民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
「運判,眾誌成城,天災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動員起來。僅憑一己之力,難救河北百萬生靈啊。」
說完又轉頭問司馬光:「學士,是這樣吧?」
司馬光點頭:「對,當時仁宗皇帝聽說之後,遣使褒勞,拜富相公為禮部侍郎。富相公說:『此守臣之職也。』辭而不受。」
蘇油說道:「所以救災之策,一要簡便,二要周盡,簡便則易施,周盡則無遺。」
「如今朝廷救濟已到,接下來還有很多相關減免扶助的措施要宣布,運判如今的條件,比富相公當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機會,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氣。」
「眼看就要入秋,馬上就是冬麥下種的日子,事情再一耽擱,翻年可就更難了。」
司馬光說道:「還有入秋易起瘟疫,得趕緊讓人散了。明潤所言有道理,既然富相公當年行之有效,運判就不妨用起來。」
蘇油繼續補充:「除了官府的力量,民間力量也要盡量利用,此次我們前來,還帶來了大量的口罩,成藥。救災防疫的冊子,也緊急印製了十萬冊。」
「這些都是動用民間慈善力量完成的,到時候我們會帶一部分去震中災區,給運判留下一部分,助你成事。」
司馬光說道:「大名府是河北至重,救災措施自大名府施展,是提綱挈領。事情辦好了,老夫與明潤返回京城,必向官家奏請,以運判為首功!」
王廣廉是熱衷仕途之人,不然也不會在陝西私自折騰青苗法了,聞言站起身來:「學士和侍製,果然是國家重臣,一番指點之後,下官知道該如何做了!」
司馬光也站起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便請運判帶我們去核驗倉儲,還要代表陛下,去慰勞官民,事不宜遲,之後便要趕赴瀛洲。」
兩日之後,司馬光與蘇油帶著測量隊和糧船,再次啟程。
一路上放下小船,讓測量小分隊下水測量,約好最終在瀛洲集合。
司馬光在閱讀各地送來的水文資料和邸報,見蘇油安排得井井有條,表示讚嘆,說道:「那個王廣廉,不及乃兄,更不及明潤你。內中熱於仕途,明潤為何與他說了不少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