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立刻出列大加讚賞,官家你不是要派內官去陝西嘛?廂軍的事務也是軍務啊,這事情就交給內官們去辦好不好?
司馬光也立刻明白了過來,蘇明潤這套下得可真精緻!
重振陝西,需要人口進行建設,讓廂軍寄食屯田,既解決了陝西人丁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部分朝廷冗軍的問題,還堵住了官家派內官插手軍隊的路子。
士大夫和皇家對核心權力的爭奪,這就是貫穿整個大宋歷史的朝堂生態。
司馬光,歐陽修,富弼等人,在內官和皇權插手陝西軍隊,與改廂軍為屯田軍的二選一題目中,天然地和蘇油站在一起。
然而這時候趙頊笑眯眯地站了出來,可以是可以,不過大宋缺馬,缺牛,也是無奈的現狀。
因此諸位相公,內使負責的這幾支廂軍,產業得均衡,不能光種地,是不是還需要配套畜牧業。
養馬養牛技術難度有些高,一來就搞可能不行,要不,先從種草養羊這種簡單的開始,練練手?
韓琦和司馬光你看我我看你,穎王爺長大了!學會將計就計給人反下套了!
於是朝堂上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至於內使們願不願意從正軍監軍變成建設兵團首領——我們管他們去死!
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
「家粱該死!」
一個山穀裏,一位漢人裝束,頭髮完整的年輕人,看著身邊零落的隊伍,受傷的同伴,眼中噴著憤怒的火焰。
不過這位年輕人卻不是漢人,他是正兒八經的黨項人,甚至身負西夏王室的血統,論輩分,諒祚應該叫他族兄。
李文釗。
元昊凶暴,但是也曾經有過重用文臣的時候,最經典的就是任用了漢人張元吳昊。
這兩位,歷史上評價,正是他們的叛逃,使西夏完成了從一個遊牧部落,到半農耕半遊牧的王朝政治體製的成功轉型。
其實這完全是漢人在給自己臉上貼金,西夏轉型的整個過程,都是黨項精英的掌控和參與,李文釗的家族,便是這些精英的代表。
李文釗的父親,是李元昊的族弟,西夏人中少有的精通漢學的人才,但是更厲害的,卻是他的母族。
野利家族。
野利氏,是李元昊的第一任皇後。
當年的野利氏,是多麽的風光。
家族當中,野利遇乞和野利旺榮都是西夏大將,堪稱西夏的雙壁。
多權謀,善用兵,所率山界士兵素以善戰著稱,縱橫橫山,讓宋兵心驚膽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兩人分統左、右廂軍,號大王,官至寧令。對宋作戰的方案,多是兩人與元昊的共同謀劃。
更加厲害的,是野利仁榮,以多學識,諳典故著稱,當年元昊親口稱他為股肱之臣。
李文釗就是野利仁榮的外孫。
在野利氏嫁給李元昊的最初二十年中,真是一帆風順:哥哥是國家重臣手握兵權、自己母儀天下且深受寵愛,還給李元昊生了三個兒子。
野利氏喜歡戴一種用金絲編製的「起雲冠」,李元昊便下令,除了皇後,任何人不準再戴。
隻可惜,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小兒子李錫狸夭折。
大兒子、太子李寧明知禮好學、深明大義。但他生性仁慈、不喜榮華富貴,篤信道教並幻想以此成仙。
當時作為伴讀的李文釗,曾苦勸太子,不過用處不大。
漢人的道家思想明顯不符合李元昊稱霸的野心和政治主張,慢慢的,太子被大王冷落了,很不喜歡他,甚至下令不許入見。
幾年後的一天,李文釗再次前往東宮的時候,卻被告知李寧明因練氣功走火入魔、不能進食而死。
作為政治家族成員,李文釗自然知道,太子的死有蹊蹺。
李文釗自有受外公的教育,立刻回去告訴外公,野利家族的危機,從今日始。
不過外公告訴他不必憂慮,說自己隻是野利氏的疏族,而且與黨項人千年偉業相比,個人的盛衰,無足輕重。
外公正在為黨項人推廣自己創立的文字。
大王當時對外公的看重,是無疑的。
景宗正式稱帝,外公和大臣楊守素實為謀主。
西夏建國前後創製的典章製度,多出外公之手。
而且他頭腦非常清醒,雖然創造了黨項文字,並且將《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翻譯成藩語,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卻與漢儒大相逕庭。
他對張元吳昊照搬宋人製度的建議,同樣嗤之以鼻,他的政治宗旨是——「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製。」堅決反對「用夏變夷」,即用漢文化取代黨項民族文化的全盤漢化方針。
他提出:「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國家表裏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
「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製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義可敵哉。」
李文釗對外公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他的心中,一人興邦,說的就是外公這樣的人,可比齊之管仲,蜀之諸葛。
立國後,外公就更忙了,元昊讓他擔任謨寧令之職,意思是天大王,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謀士,主持政務不說,同時也是夏國的精神領袖。
司馬光也立刻明白了過來,蘇明潤這套下得可真精緻!
重振陝西,需要人口進行建設,讓廂軍寄食屯田,既解決了陝西人丁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部分朝廷冗軍的問題,還堵住了官家派內官插手軍隊的路子。
士大夫和皇家對核心權力的爭奪,這就是貫穿整個大宋歷史的朝堂生態。
司馬光,歐陽修,富弼等人,在內官和皇權插手陝西軍隊,與改廂軍為屯田軍的二選一題目中,天然地和蘇油站在一起。
然而這時候趙頊笑眯眯地站了出來,可以是可以,不過大宋缺馬,缺牛,也是無奈的現狀。
因此諸位相公,內使負責的這幾支廂軍,產業得均衡,不能光種地,是不是還需要配套畜牧業。
養馬養牛技術難度有些高,一來就搞可能不行,要不,先從種草養羊這種簡單的開始,練練手?
韓琦和司馬光你看我我看你,穎王爺長大了!學會將計就計給人反下套了!
於是朝堂上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至於內使們願不願意從正軍監軍變成建設兵團首領——我們管他們去死!
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
「家粱該死!」
一個山穀裏,一位漢人裝束,頭髮完整的年輕人,看著身邊零落的隊伍,受傷的同伴,眼中噴著憤怒的火焰。
不過這位年輕人卻不是漢人,他是正兒八經的黨項人,甚至身負西夏王室的血統,論輩分,諒祚應該叫他族兄。
李文釗。
元昊凶暴,但是也曾經有過重用文臣的時候,最經典的就是任用了漢人張元吳昊。
這兩位,歷史上評價,正是他們的叛逃,使西夏完成了從一個遊牧部落,到半農耕半遊牧的王朝政治體製的成功轉型。
其實這完全是漢人在給自己臉上貼金,西夏轉型的整個過程,都是黨項精英的掌控和參與,李文釗的家族,便是這些精英的代表。
李文釗的父親,是李元昊的族弟,西夏人中少有的精通漢學的人才,但是更厲害的,卻是他的母族。
野利家族。
野利氏,是李元昊的第一任皇後。
當年的野利氏,是多麽的風光。
家族當中,野利遇乞和野利旺榮都是西夏大將,堪稱西夏的雙壁。
多權謀,善用兵,所率山界士兵素以善戰著稱,縱橫橫山,讓宋兵心驚膽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兩人分統左、右廂軍,號大王,官至寧令。對宋作戰的方案,多是兩人與元昊的共同謀劃。
更加厲害的,是野利仁榮,以多學識,諳典故著稱,當年元昊親口稱他為股肱之臣。
李文釗就是野利仁榮的外孫。
在野利氏嫁給李元昊的最初二十年中,真是一帆風順:哥哥是國家重臣手握兵權、自己母儀天下且深受寵愛,還給李元昊生了三個兒子。
野利氏喜歡戴一種用金絲編製的「起雲冠」,李元昊便下令,除了皇後,任何人不準再戴。
隻可惜,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小兒子李錫狸夭折。
大兒子、太子李寧明知禮好學、深明大義。但他生性仁慈、不喜榮華富貴,篤信道教並幻想以此成仙。
當時作為伴讀的李文釗,曾苦勸太子,不過用處不大。
漢人的道家思想明顯不符合李元昊稱霸的野心和政治主張,慢慢的,太子被大王冷落了,很不喜歡他,甚至下令不許入見。
幾年後的一天,李文釗再次前往東宮的時候,卻被告知李寧明因練氣功走火入魔、不能進食而死。
作為政治家族成員,李文釗自然知道,太子的死有蹊蹺。
李文釗自有受外公的教育,立刻回去告訴外公,野利家族的危機,從今日始。
不過外公告訴他不必憂慮,說自己隻是野利氏的疏族,而且與黨項人千年偉業相比,個人的盛衰,無足輕重。
外公正在為黨項人推廣自己創立的文字。
大王當時對外公的看重,是無疑的。
景宗正式稱帝,外公和大臣楊守素實為謀主。
西夏建國前後創製的典章製度,多出外公之手。
而且他頭腦非常清醒,雖然創造了黨項文字,並且將《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翻譯成藩語,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卻與漢儒大相逕庭。
他對張元吳昊照搬宋人製度的建議,同樣嗤之以鼻,他的政治宗旨是——「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製。」堅決反對「用夏變夷」,即用漢文化取代黨項民族文化的全盤漢化方針。
他提出:「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國家表裏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
「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征,習尚剛勁,可以製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義可敵哉。」
李文釗對外公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他的心中,一人興邦,說的就是外公這樣的人,可比齊之管仲,蜀之諸葛。
立國後,外公就更忙了,元昊讓他擔任謨寧令之職,意思是天大王,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謀士,主持政務不說,同時也是夏國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