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
趙曙正被一幹大臣吵得頭痛,卻見蘇油一臉驚怕的樣子:「嗬嗬,明潤啊,這還是你第一次參與朝堂議事吧?不用怕,等再過上一陣……你就習慣了。」
呃,蘇油趕緊躬身說道:「陛下,臣別有一策。」
趙曙頓時來了精神:「哦?說說看!」
蘇油躬身道:「是,我聽司馬大諫和宰執樞密之間,爭議主要集中在陝西兵力不足,軍士不強,而民力已困是吧?」
韓琦點頭:「正是。」
蘇油說道:「如今夔州田氏覆滅,巫山以上,已然安定。然尚部署有囤安軍三千人,控鶴軍三千人,以及臣在夔州打造的所謂鄉勇兩千四百人,這些人大可用啊。」
韓琦富弼都是眼前一亮,隨即又有些喪氣:「明潤,你說的這些都是銀子兵,蜀中二林豪富,沒什麽問題,可北方養不起的。」
蘇油說道:「不用朝廷養啊,三部自有軍隊善後政策,也是自備軍器。」
「兩軍軍製,其實就如相公和大諫所說的漢唐府兵一般。」
「此外還有一支,那就是木葉蠻,部中堪為軍士者,不下數千,這些狼狫兵,長期以征戰掠奪為業,不習農耕,然而善戰,如今正兢兢待罪。」
「如果朝廷信賴,許其報效,既往不咎如周邊熟蠻,相信狼狫兵們肯定會歡呼踴躍的。」
「再加上瀘州等諸蠻,合計精兵,可得萬五。如今西南安定,無需這麽多兵力,大可以用之於西北。」
韓琦明顯不信:「我看不出來他們為何會歡呼踴躍,他們不已經被你免罪了嗎?」
蘇油躬身道:「如今西南夷中,夔州以上,皆欲歸宋。希望成編戶,效齊民。諸夷之心,自有歷年公文可查。」
「陛下,若朝廷許諾他們,以抽兵效力為交換,同意三部歸流,則舉手可得勁卒萬五。」
「這隻是第一樁好處,還有夔州戶籍,一日可從兩千增致萬戶,加上二林,江陽,瀘州周邊,戶數不啻六萬,人口不下三十萬,朝廷歲入,可年增百萬貫有奇。這是第二樁好處。」
「官家新極,西南就景附,如此必然聲威大盛,震懾西北。這是第三樁好處。」
「陝西得勁卒萬五補充,可緩捉襟見肘之勢。這是第四樁好處。」
「二林精鐵,兵器,從此可以直入汴梁,得充邊軍。這是第五樁好處。」
「這樣的萬五精銳,比之陝西臨時徵召的二十萬鄉勇,誰更堪用,一眼可知。有了這支軍力,鄉勇之事即可暫緩,使人民得以休息。這是第六樁好處。」
「西南軍力,幾乎皆是夷人,減少其地善戰夷人的數量,所留者皆力耕之民。於西南穩定,大有裨益。這是第七樁好處。」
「七利可圖,而不見害,臣以其事可為。」
「朝廷所付出的,隻是精擇幾位清能幹吏,外加……一紙宣勵詔書而已。」
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然而司馬光又跳出來反對:「陛下!此舉欠妥!」
趙曙剛剛才覺得鬆了一口氣,現在又氣緊了,鬱悶道:「卻又是為何?」
司馬光說道:「囤安控鶴兩軍,俱為夷人,夷人難製,無軍紀軍規可言。能不擾民?此為其一。」
「沿邊各部,各有駐泊,新軍移駐,防區如何劃定?如何不與老軍衝突?此為其二。」
「兩軍在西南就食,糧秣充足,資財充裕,過慣了好日子。西邊窮苦難當,一日供餉不及,就可能生變。此為其三。」
「兩軍為西南土著,克服瘴氣,翻山越嶺,或許厲害。然用於西北,或者水土不服,或者戰法不習。這萬五千人,與騎兵交戰過嗎?臣以為勝負難料,此為其四。」
「從西南至西北,轉徙三千裏,沿途擾動,四境不安,此所謂未戰先亂,智者不取。」
「兵以土著,習地勢,明氣候為上,此為其五。」
「蘇油慮事不周,徒知大言,而不道其害,其心可誅!」
蘇油拱手道:「大諫學問精深,非蘇油所及,然或許並不了解西南。」
「你所說的第一條,言道兩軍皆是夷人,這就不對。囤安軍為夷人,然自與眉山十年來往,半已漢化;控鶴軍乃全由漢人組成,非是夷人。」
「大諫言兩軍沒有軍紀軍規,殊不知兩軍軍法,較大宋禁軍尤為嚴格,條令細化到武器保養,身體清潔,甚至鋪床疊被,都有製度。」
「大諫所言駐泊問題,也正是我要說的。陛下,諒祚要戰,已是箭在弦上。我們雖然不能揣測暴君的思路,然而能夠引誘他選擇大體的時間和地點。」
富弼剛剛還覺得蘇油有道理,這下子趕緊製止:「明潤,就事論事,不要誇飾太過。」
蘇油躬身:「謝樞密關懷。我的意思是,請選一處靠近邊境的地區,最好是曾經黍麥盈野,如今荒置無人之地,我覺得最好就是渭州地區,屯田,實施規模較大的屯田!」
富弼說道:「這是何意?這不是送羊入虎口嗎?」
蘇油說道:「樞密,即使是夏人,也要師出有名啊……隻要能讓夏人覺得有利可圖,便能夠將他們的劫掠時間和地點,大概率固定在秋熟時節的渭原!」
「嘶——」這個腦洞,讓所有人都直嘬牙花子。
蘇油拱手道:「囤安控鶴兩軍,西夏人不明戰力,隻知是義勇組成的駐泊廂軍,以此兩軍屯守駐紮,可以慢其心而定其誌。因此大諫所言第二條便不是問題了,防區範圍,便是屯田範圍,這片區域內,本來就沒有其餘駐軍,因此也就無衝突一說。」
趙曙正被一幹大臣吵得頭痛,卻見蘇油一臉驚怕的樣子:「嗬嗬,明潤啊,這還是你第一次參與朝堂議事吧?不用怕,等再過上一陣……你就習慣了。」
呃,蘇油趕緊躬身說道:「陛下,臣別有一策。」
趙曙頓時來了精神:「哦?說說看!」
蘇油躬身道:「是,我聽司馬大諫和宰執樞密之間,爭議主要集中在陝西兵力不足,軍士不強,而民力已困是吧?」
韓琦點頭:「正是。」
蘇油說道:「如今夔州田氏覆滅,巫山以上,已然安定。然尚部署有囤安軍三千人,控鶴軍三千人,以及臣在夔州打造的所謂鄉勇兩千四百人,這些人大可用啊。」
韓琦富弼都是眼前一亮,隨即又有些喪氣:「明潤,你說的這些都是銀子兵,蜀中二林豪富,沒什麽問題,可北方養不起的。」
蘇油說道:「不用朝廷養啊,三部自有軍隊善後政策,也是自備軍器。」
「兩軍軍製,其實就如相公和大諫所說的漢唐府兵一般。」
「此外還有一支,那就是木葉蠻,部中堪為軍士者,不下數千,這些狼狫兵,長期以征戰掠奪為業,不習農耕,然而善戰,如今正兢兢待罪。」
「如果朝廷信賴,許其報效,既往不咎如周邊熟蠻,相信狼狫兵們肯定會歡呼踴躍的。」
「再加上瀘州等諸蠻,合計精兵,可得萬五。如今西南安定,無需這麽多兵力,大可以用之於西北。」
韓琦明顯不信:「我看不出來他們為何會歡呼踴躍,他們不已經被你免罪了嗎?」
蘇油躬身道:「如今西南夷中,夔州以上,皆欲歸宋。希望成編戶,效齊民。諸夷之心,自有歷年公文可查。」
「陛下,若朝廷許諾他們,以抽兵效力為交換,同意三部歸流,則舉手可得勁卒萬五。」
「這隻是第一樁好處,還有夔州戶籍,一日可從兩千增致萬戶,加上二林,江陽,瀘州周邊,戶數不啻六萬,人口不下三十萬,朝廷歲入,可年增百萬貫有奇。這是第二樁好處。」
「官家新極,西南就景附,如此必然聲威大盛,震懾西北。這是第三樁好處。」
「陝西得勁卒萬五補充,可緩捉襟見肘之勢。這是第四樁好處。」
「二林精鐵,兵器,從此可以直入汴梁,得充邊軍。這是第五樁好處。」
「這樣的萬五精銳,比之陝西臨時徵召的二十萬鄉勇,誰更堪用,一眼可知。有了這支軍力,鄉勇之事即可暫緩,使人民得以休息。這是第六樁好處。」
「西南軍力,幾乎皆是夷人,減少其地善戰夷人的數量,所留者皆力耕之民。於西南穩定,大有裨益。這是第七樁好處。」
「七利可圖,而不見害,臣以其事可為。」
「朝廷所付出的,隻是精擇幾位清能幹吏,外加……一紙宣勵詔書而已。」
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然而司馬光又跳出來反對:「陛下!此舉欠妥!」
趙曙剛剛才覺得鬆了一口氣,現在又氣緊了,鬱悶道:「卻又是為何?」
司馬光說道:「囤安控鶴兩軍,俱為夷人,夷人難製,無軍紀軍規可言。能不擾民?此為其一。」
「沿邊各部,各有駐泊,新軍移駐,防區如何劃定?如何不與老軍衝突?此為其二。」
「兩軍在西南就食,糧秣充足,資財充裕,過慣了好日子。西邊窮苦難當,一日供餉不及,就可能生變。此為其三。」
「兩軍為西南土著,克服瘴氣,翻山越嶺,或許厲害。然用於西北,或者水土不服,或者戰法不習。這萬五千人,與騎兵交戰過嗎?臣以為勝負難料,此為其四。」
「從西南至西北,轉徙三千裏,沿途擾動,四境不安,此所謂未戰先亂,智者不取。」
「兵以土著,習地勢,明氣候為上,此為其五。」
「蘇油慮事不周,徒知大言,而不道其害,其心可誅!」
蘇油拱手道:「大諫學問精深,非蘇油所及,然或許並不了解西南。」
「你所說的第一條,言道兩軍皆是夷人,這就不對。囤安軍為夷人,然自與眉山十年來往,半已漢化;控鶴軍乃全由漢人組成,非是夷人。」
「大諫言兩軍沒有軍紀軍規,殊不知兩軍軍法,較大宋禁軍尤為嚴格,條令細化到武器保養,身體清潔,甚至鋪床疊被,都有製度。」
「大諫所言駐泊問題,也正是我要說的。陛下,諒祚要戰,已是箭在弦上。我們雖然不能揣測暴君的思路,然而能夠引誘他選擇大體的時間和地點。」
富弼剛剛還覺得蘇油有道理,這下子趕緊製止:「明潤,就事論事,不要誇飾太過。」
蘇油躬身:「謝樞密關懷。我的意思是,請選一處靠近邊境的地區,最好是曾經黍麥盈野,如今荒置無人之地,我覺得最好就是渭州地區,屯田,實施規模較大的屯田!」
富弼說道:「這是何意?這不是送羊入虎口嗎?」
蘇油說道:「樞密,即使是夏人,也要師出有名啊……隻要能讓夏人覺得有利可圖,便能夠將他們的劫掠時間和地點,大概率固定在秋熟時節的渭原!」
「嘶——」這個腦洞,讓所有人都直嘬牙花子。
蘇油拱手道:「囤安控鶴兩軍,西夏人不明戰力,隻知是義勇組成的駐泊廂軍,以此兩軍屯守駐紮,可以慢其心而定其誌。因此大諫所言第二條便不是問題了,防區範圍,便是屯田範圍,這片區域內,本來就沒有其餘駐軍,因此也就無衝突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