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推斷合情合理,而且西夏人從去年開始就在異動試探,誰也不能說蘇油的說法不對。
韓琦立刻表示:「陛下,今之義勇,河北幾十五萬,河東幾八萬,勇悍純實,生於天性,而有物力資產、父母妻子之所係,若稍加簡練,即成唐之府兵也。」
「陝西當西事之初,也嚐三丁選一丁為弓手,其後刺為保捷正軍。直到夏國納款,朝廷才予以揀放,於今所存者無幾。」
「陛下,河北、河東、陝西三路,當西北控禦之地,事當一體。今若於陝西諸州亦點義勇,止刺手背,而不刺麵的話,就不會引起驚駭。」
韓琦也說道:「如嫌過急,也可以令永興、河中、鳳翔三府先刺。之後視情況慢慢推廣諸郡。雖然一時不無小擾,而終成長久之利。」
「因此,臣懇請陛下下敕,於陝西重行三丁選一,刺為義勇,朝廷舉目而成精卒二十萬。」
司馬光立刻反對:「陛下,耕桑之民,不習戰鬥。官中既費衣糧,私家又須供送,骨肉流離,田園盪盡。」
「陝西之人口,自好水川之敗,至今二十餘年,始終不能恢復,就是這個原因。」
「如今河北河東,邊事稍緩,朝廷但籍百姓充為義勇,已經不再刺為正軍了。」
「西事以來,陝西困於科調,比景佑以前,民力減耗三分之二;加以近歲屢遭凶歉,更是民不聊生。」
「今秋方獲小稔,本來可以稍事休息,邊鄙卻又有警,眾心已經搖盪。若聞此詔下,必大致驚擾。」
「況且如今陝西正軍本就甚多,不至匱乏,為何要做此有害無益之事,以循覆車之轍?」
富弼反駁道:「設置義勇乃前朝故事,河北河東,不用衣糧而得勝兵數十萬,皆教閱精熟,可以戰敵;兵出民間,合於漢唐古製,如今為何就行不得?」
司馬光怒了:「樞相所謂能戰,光敢問有何功績為憑?」
「三代之時,用井田之法,以出士卒車馬。居則為比閭族黨。行則為伍卒旅師。為其長者,皆卿士大夫。」
「唐初府兵,各有營府。有將軍、郎將、折衝、果毅相統攝。所以令下之日,數萬之眾可以立集,無敢逃亡避匿者,那是因為府兵綱紀素備。」
「可如今的鄉兵是什麽樣子?雖有軍員節級之名,但都是其鄉黨姻族,平日曆相互間拍肩把袖、飲博鬥毆,哪裏有一點正軍階級上下之嚴?」
「安寧無事之時,州縣聚集教閱,倒也能像模像樣地行陣旗鼓,開弓擴弩,真如可以戰敵一般。」
「可一旦聽聞敵寇大入,邊兵已敗,邊城不守,則莫不迎望風聲,奔波迸散。其軍員節級鳥伏鼠竄,自救不暇。慶曆中所刺三十萬鄉勇,可有一人當用?!」
第三百四十二章 爭論
富弼說道:「如今緩不救急,君實,隻要陝西刺勇,西夏必然會知道大宋增兵二十萬,斷然不敢再入寇!此乃兵法所雲先聲後實之計!」
司馬光冷笑道:「先後之間,能有幾天?!這哪裏是先聲後實?明明是先聲無實!」
「此計隻可以欺瞞西夏一時,轉眼就會被識破。雖益二十萬兵,然實不可用。十日之後,西人知其詳,他們還會害怕嗎?」
韓琦突然插嘴:「等等,君實言之鑿鑿,曰鄉勇無用,然明潤在夔州用之,大獲奇效!豈能因前朝失事而推今日?」
「鄉勇若不可用,明潤何以能大敗木葉蠻,穩定夔州路?」
蘇油腦袋正轉得像隻貓頭鷹,如後世看桌球賽那般看著雙方你來我往,結果奇峰突起,所有人一下子將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頓時有些傻了:「啊?」
韓琦說道:「明潤,說說你在夔州的鄉勇之策。」
蘇油很尷尬:「相公,不好意思,其實我認為……司馬大諫說得有道理。」
富弼很生氣:「明潤!難道你不是倚仗四州鄉勇退敵?前番夔州捷報,莫非是欺君嗎?!」
蘇油苦笑著躬身道:「豈敢如此。不過陛下,樞密,夔州鄉勇,與陝西河北,實在是大相逕庭。」
「首先,夔州鄉勇,隻是占了夔,中,開,達四州名額而已,並非真從四州農丁中抽調。」
「這兩千四百人中,骨幹由囤安軍,控鶴軍數百人充任。」
「兩軍在西南連場血戰,先是平定沙麻,然後控製瀘蠻,接著征伐彭仕羲,後來還借兵與大理,參與平滅楊家的叛亂,鞏固大理王室。」
「十年四役,加上零星戰鬥,可謂戰不瞬睫。」
「二林士卒,每斬殺一人,其甲冑之上便添一道紅漆,謂之『勛記』。」
「軍中的悍卒,勛記有至五十奇者,雖撫遠大將軍道路相遇,亦需禮讓。因此囤安軍每以斬獲為榮,無論技能士氣,均達到巔峰。」
「囤安軍前身為二林部部族蠻兵,地處山林,於四戰之地,與虎熊為伍。戰力本就精悍,不亞於西夏步跋子。」
「自發現精鐵之後,其戰力更升一個台階——部族一兵,其具裝包括皮甲,弓靴,皮具,可拆卸冷鋼護甲,藤盾;武器包括長達四尺半的苗刀,外加五支軟尾投矛。」
「加上行囊水壺,全套設備,不下三十貫。三千人的囤安軍,光常帶裝備,就達九萬貫之多。」
韓琦富弼趙曙,都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家裏有礦,當真任性!
韓琦立刻表示:「陛下,今之義勇,河北幾十五萬,河東幾八萬,勇悍純實,生於天性,而有物力資產、父母妻子之所係,若稍加簡練,即成唐之府兵也。」
「陝西當西事之初,也嚐三丁選一丁為弓手,其後刺為保捷正軍。直到夏國納款,朝廷才予以揀放,於今所存者無幾。」
「陛下,河北、河東、陝西三路,當西北控禦之地,事當一體。今若於陝西諸州亦點義勇,止刺手背,而不刺麵的話,就不會引起驚駭。」
韓琦也說道:「如嫌過急,也可以令永興、河中、鳳翔三府先刺。之後視情況慢慢推廣諸郡。雖然一時不無小擾,而終成長久之利。」
「因此,臣懇請陛下下敕,於陝西重行三丁選一,刺為義勇,朝廷舉目而成精卒二十萬。」
司馬光立刻反對:「陛下,耕桑之民,不習戰鬥。官中既費衣糧,私家又須供送,骨肉流離,田園盪盡。」
「陝西之人口,自好水川之敗,至今二十餘年,始終不能恢復,就是這個原因。」
「如今河北河東,邊事稍緩,朝廷但籍百姓充為義勇,已經不再刺為正軍了。」
「西事以來,陝西困於科調,比景佑以前,民力減耗三分之二;加以近歲屢遭凶歉,更是民不聊生。」
「今秋方獲小稔,本來可以稍事休息,邊鄙卻又有警,眾心已經搖盪。若聞此詔下,必大致驚擾。」
「況且如今陝西正軍本就甚多,不至匱乏,為何要做此有害無益之事,以循覆車之轍?」
富弼反駁道:「設置義勇乃前朝故事,河北河東,不用衣糧而得勝兵數十萬,皆教閱精熟,可以戰敵;兵出民間,合於漢唐古製,如今為何就行不得?」
司馬光怒了:「樞相所謂能戰,光敢問有何功績為憑?」
「三代之時,用井田之法,以出士卒車馬。居則為比閭族黨。行則為伍卒旅師。為其長者,皆卿士大夫。」
「唐初府兵,各有營府。有將軍、郎將、折衝、果毅相統攝。所以令下之日,數萬之眾可以立集,無敢逃亡避匿者,那是因為府兵綱紀素備。」
「可如今的鄉兵是什麽樣子?雖有軍員節級之名,但都是其鄉黨姻族,平日曆相互間拍肩把袖、飲博鬥毆,哪裏有一點正軍階級上下之嚴?」
「安寧無事之時,州縣聚集教閱,倒也能像模像樣地行陣旗鼓,開弓擴弩,真如可以戰敵一般。」
「可一旦聽聞敵寇大入,邊兵已敗,邊城不守,則莫不迎望風聲,奔波迸散。其軍員節級鳥伏鼠竄,自救不暇。慶曆中所刺三十萬鄉勇,可有一人當用?!」
第三百四十二章 爭論
富弼說道:「如今緩不救急,君實,隻要陝西刺勇,西夏必然會知道大宋增兵二十萬,斷然不敢再入寇!此乃兵法所雲先聲後實之計!」
司馬光冷笑道:「先後之間,能有幾天?!這哪裏是先聲後實?明明是先聲無實!」
「此計隻可以欺瞞西夏一時,轉眼就會被識破。雖益二十萬兵,然實不可用。十日之後,西人知其詳,他們還會害怕嗎?」
韓琦突然插嘴:「等等,君實言之鑿鑿,曰鄉勇無用,然明潤在夔州用之,大獲奇效!豈能因前朝失事而推今日?」
「鄉勇若不可用,明潤何以能大敗木葉蠻,穩定夔州路?」
蘇油腦袋正轉得像隻貓頭鷹,如後世看桌球賽那般看著雙方你來我往,結果奇峰突起,所有人一下子將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頓時有些傻了:「啊?」
韓琦說道:「明潤,說說你在夔州的鄉勇之策。」
蘇油很尷尬:「相公,不好意思,其實我認為……司馬大諫說得有道理。」
富弼很生氣:「明潤!難道你不是倚仗四州鄉勇退敵?前番夔州捷報,莫非是欺君嗎?!」
蘇油苦笑著躬身道:「豈敢如此。不過陛下,樞密,夔州鄉勇,與陝西河北,實在是大相逕庭。」
「首先,夔州鄉勇,隻是占了夔,中,開,達四州名額而已,並非真從四州農丁中抽調。」
「這兩千四百人中,骨幹由囤安軍,控鶴軍數百人充任。」
「兩軍在西南連場血戰,先是平定沙麻,然後控製瀘蠻,接著征伐彭仕羲,後來還借兵與大理,參與平滅楊家的叛亂,鞏固大理王室。」
「十年四役,加上零星戰鬥,可謂戰不瞬睫。」
「二林士卒,每斬殺一人,其甲冑之上便添一道紅漆,謂之『勛記』。」
「軍中的悍卒,勛記有至五十奇者,雖撫遠大將軍道路相遇,亦需禮讓。因此囤安軍每以斬獲為榮,無論技能士氣,均達到巔峰。」
「囤安軍前身為二林部部族蠻兵,地處山林,於四戰之地,與虎熊為伍。戰力本就精悍,不亞於西夏步跋子。」
「自發現精鐵之後,其戰力更升一個台階——部族一兵,其具裝包括皮甲,弓靴,皮具,可拆卸冷鋼護甲,藤盾;武器包括長達四尺半的苗刀,外加五支軟尾投矛。」
「加上行囊水壺,全套設備,不下三十貫。三千人的囤安軍,光常帶裝備,就達九萬貫之多。」
韓琦富弼趙曙,都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家裏有礦,當真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