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說道:「此乃萬世功德,為兄豈有不從之理。宦囊羞澀,正愁無法刊印,這下我可不管了,是賺是賠都是你自找的。」
蘇油笑道:「論錢財這個肯定得賠,不過嘛,名聲是件好東西。」
兩人都不是迂腐之人,不由得又是一笑。
聊完了這樁,蘇頌才對蘇油細說起官場之事。
大朝會事先就要準備演禮,蘇油都到臨門一腳了才回來,時間上肯定來不及,沒有參加的必要。
朝會之後,大家開始正式上班,前幾天也幹不了正事兒,基本上就是陪皇帝各處宮觀轉悠。
等到轉悠完了,大家才開始收心工作,已經是一月底了。
蘇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知州和運判的差遣,去中樞述職。
述職完畢,再看朝廷的意思,通過什麽方式詮職,也就是分派新差遣。
北宋官職的升除也政出多門。
最苦逼的就是選人。
除了進士高科、製舉出身或者高官子弟恩蔭外,大部分人進入仕途時都是選人,一般擔任幕職官和州縣官。
這些是低級官僚,升除方式叫「限考受薦」。
主要包括三類人——進士出身,無出身及流外雜色補官出身。
他們要成為京官,按照正常流程,要先做兩任知縣,有關升狀,方得做通判;
再做兩任通判,有關升狀,方得為知州;
做兩任知州,有關升狀,然後可分兩條路走。
一條做各路提點刑獄,提刑滿一任後,升為轉運使。
一條擔任中央郎官,以郎官身份除中央各部要員。
要是步步順利,三年一步,合計下來也是二十四年。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還要涉及到考核。
一年半或者兩年,會對官員進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履歷出身、業績、過失、請假等事項,以及所在機構長官批寫的評語意見——這叫考課。
接下來對完成任期和考課的官員,再勘驗其檔案文書是否齊備及真偽,並審核業績與推薦意見等情況,以決定其能否遷轉——這叫磨勘。
通過磨勘的低級官員,依據規定改換官秩,一般給予晉升京官序列的待遇——這叫改官。
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幸運地留京——這叫朝升。
每走一步,還需要有五位以上的保人,這叫舉主。沒有點名聲政績,光找齊舉主都很難。
然而所有這些,才僅僅與官職掛鉤,對大宋官員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差遣。
沒有差遣的官員,叫階官,又稱寄祿官:五品以下的寄祿官收入很少,基本上家裏人上了五口,在汴京生活都有些問題。
官多活少,差遣就成了稀缺資源。
到了蘇油所處這個時代,州縣出現長官缺位,具備資格的人選已經多達十位以上。
因此,能否拿到差遣,就顯得至關重要,輕官職重差遣,是大宋的官場生態。
當初以蘇油探花的成績,韓琦給了狀元及第的官職和同進士出身的差遣,蘇軾認為嚴重不公,都想去敲登聞鼓了,就是這個原因。
得到差遣,叫「窠闕」,又是好幾條途徑。
第一條路叫辟舉,一些中央部門,具有辟舉權,長官可以為本司聘任僚屬。
比如禦史台,諫院,長期需要大量新鮮的炮灰,就是個低級官員留京的好渠道,不過風險極大。
因為禦史台位卑權重,是推倒宰相的先鋒軍敢死隊,一旦失敗,慘不堪言。
而且就算成功,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裏邊那八百。
第二條路叫吏部闕,這個權利歸審官院和吏部。
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如在京庫務、寺、監丞的職位,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獲得。
但是別去找官員請託,找小吏更加方便。因為吏部官僚選任條目過於紛繁,連長官都搞不懂,隻能倚賴胥吏來完成。
這就導致賄賂的問題非常突出,胥吏們的好機會來了。
或是曲解條文,或是修改簿籍,上下其手,徇私舞弊。
南宋「無五百千,莫近臨安。」的說法,就是這麽來的。
第三條路叫堂除,由宰相控製的中書門下負責一些職位的安排。
這些職位都比較高級,而且堂除稟承「為官擇人」的原則,相對不泥於資格,比較靈活,宰執的個人意見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陳執中給王安石安排的群牧判官,度支判官,就是這種。
如果宰相的人品不怎麽樣,堂除會變成相臣們黨同伐異、弄權舞弊的工具。
呂夷簡,文彥博,陳執中,王安石,都因為塞親屬或者私人,遭到過猛烈的彈劾。
最後一條路,就是皇帝了。
也是兩條路。
高級、核心臣僚的任免,裁斷權則掌握在帝王手裏,即「特旨除授」,針對老臣。
而新人,隻有狀元榜眼探花,或者製舉出身,才算是天子門生。
擔任一任通判、簽判就被召回京師授予清要職務,一般都是修起居注,知製誥起步,算是前邊那堆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三蘇製科出來後,宋仁宗誇口說今日為子孫尋得三宰相的原因。
這兩條路,是最安全,最清要,投入產出比最高的。
有時候兩條路也是一條路,比如晏殊晏相公,自己做著宰相兼樞密使,女婿富弼做著樞密副使,要辭職宋仁宗還不同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這是玩伴加同學,戰友加基友的關係。從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來的人品。
蘇油笑道:「論錢財這個肯定得賠,不過嘛,名聲是件好東西。」
兩人都不是迂腐之人,不由得又是一笑。
聊完了這樁,蘇頌才對蘇油細說起官場之事。
大朝會事先就要準備演禮,蘇油都到臨門一腳了才回來,時間上肯定來不及,沒有參加的必要。
朝會之後,大家開始正式上班,前幾天也幹不了正事兒,基本上就是陪皇帝各處宮觀轉悠。
等到轉悠完了,大家才開始收心工作,已經是一月底了。
蘇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知州和運判的差遣,去中樞述職。
述職完畢,再看朝廷的意思,通過什麽方式詮職,也就是分派新差遣。
北宋官職的升除也政出多門。
最苦逼的就是選人。
除了進士高科、製舉出身或者高官子弟恩蔭外,大部分人進入仕途時都是選人,一般擔任幕職官和州縣官。
這些是低級官僚,升除方式叫「限考受薦」。
主要包括三類人——進士出身,無出身及流外雜色補官出身。
他們要成為京官,按照正常流程,要先做兩任知縣,有關升狀,方得做通判;
再做兩任通判,有關升狀,方得為知州;
做兩任知州,有關升狀,然後可分兩條路走。
一條做各路提點刑獄,提刑滿一任後,升為轉運使。
一條擔任中央郎官,以郎官身份除中央各部要員。
要是步步順利,三年一步,合計下來也是二十四年。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還要涉及到考核。
一年半或者兩年,會對官員進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履歷出身、業績、過失、請假等事項,以及所在機構長官批寫的評語意見——這叫考課。
接下來對完成任期和考課的官員,再勘驗其檔案文書是否齊備及真偽,並審核業績與推薦意見等情況,以決定其能否遷轉——這叫磨勘。
通過磨勘的低級官員,依據規定改換官秩,一般給予晉升京官序列的待遇——這叫改官。
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幸運地留京——這叫朝升。
每走一步,還需要有五位以上的保人,這叫舉主。沒有點名聲政績,光找齊舉主都很難。
然而所有這些,才僅僅與官職掛鉤,對大宋官員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差遣。
沒有差遣的官員,叫階官,又稱寄祿官:五品以下的寄祿官收入很少,基本上家裏人上了五口,在汴京生活都有些問題。
官多活少,差遣就成了稀缺資源。
到了蘇油所處這個時代,州縣出現長官缺位,具備資格的人選已經多達十位以上。
因此,能否拿到差遣,就顯得至關重要,輕官職重差遣,是大宋的官場生態。
當初以蘇油探花的成績,韓琦給了狀元及第的官職和同進士出身的差遣,蘇軾認為嚴重不公,都想去敲登聞鼓了,就是這個原因。
得到差遣,叫「窠闕」,又是好幾條途徑。
第一條路叫辟舉,一些中央部門,具有辟舉權,長官可以為本司聘任僚屬。
比如禦史台,諫院,長期需要大量新鮮的炮灰,就是個低級官員留京的好渠道,不過風險極大。
因為禦史台位卑權重,是推倒宰相的先鋒軍敢死隊,一旦失敗,慘不堪言。
而且就算成功,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裏邊那八百。
第二條路叫吏部闕,這個權利歸審官院和吏部。
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如在京庫務、寺、監丞的職位,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獲得。
但是別去找官員請託,找小吏更加方便。因為吏部官僚選任條目過於紛繁,連長官都搞不懂,隻能倚賴胥吏來完成。
這就導致賄賂的問題非常突出,胥吏們的好機會來了。
或是曲解條文,或是修改簿籍,上下其手,徇私舞弊。
南宋「無五百千,莫近臨安。」的說法,就是這麽來的。
第三條路叫堂除,由宰相控製的中書門下負責一些職位的安排。
這些職位都比較高級,而且堂除稟承「為官擇人」的原則,相對不泥於資格,比較靈活,宰執的個人意見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陳執中給王安石安排的群牧判官,度支判官,就是這種。
如果宰相的人品不怎麽樣,堂除會變成相臣們黨同伐異、弄權舞弊的工具。
呂夷簡,文彥博,陳執中,王安石,都因為塞親屬或者私人,遭到過猛烈的彈劾。
最後一條路,就是皇帝了。
也是兩條路。
高級、核心臣僚的任免,裁斷權則掌握在帝王手裏,即「特旨除授」,針對老臣。
而新人,隻有狀元榜眼探花,或者製舉出身,才算是天子門生。
擔任一任通判、簽判就被召回京師授予清要職務,一般都是修起居注,知製誥起步,算是前邊那堆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三蘇製科出來後,宋仁宗誇口說今日為子孫尋得三宰相的原因。
這兩條路,是最安全,最清要,投入產出比最高的。
有時候兩條路也是一條路,比如晏殊晏相公,自己做著宰相兼樞密使,女婿富弼做著樞密副使,要辭職宋仁宗還不同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這是玩伴加同學,戰友加基友的關係。從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來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