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蘇轍和蘇軾都看不下去,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諫。
不過蘇油沒勸,都是倔驢,有精力指望他們改脾氣,我不如多弄點柑橘樹苗實在。
如今的朝局,讓韓琦實在是有點怕了。
人不到,有資格上書啊,一年後又是一條鬧塘魚。
朝堂如今容不下太多鬧塘魚,因為撕逼又開始了。
司馬光最近異常活躍。
作為曾經的禮部尚書和現在的知諫院身份,簡直完美。
因為仁宗皇帝的死,涉及到很多關於禮製的專業知識,司馬光表示這是他的主場。
首先就是配祀的問題。
這是一個學術問題,但是到了皇帝這裏,就成了政治問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嘛。
本來大宋到目前是這樣郊祀的——冬至、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
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孟冬祭神州地祗,以太宗配;
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
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真宗配。
現在問題來了,仁宗怎麽辦?
翰林學士王珪等援引歷史:「唐代宗即位後,季秋大享明堂,以爸爸肅宗配昊天上帝;德宗即位,也是以爸爸代宗配昊天上帝。」
「所以根據這個成例,我覺得,應當循周公嚴父之道,讓仁宗也配享明堂。」
有人附議:「王學士說得對,嚴格按照《孝經》的說法,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這就是所謂的『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贊成!」
然後有人反對:「不對啊,周公隻是執政大臣而已,實際行祭的是成王啊,文王是成王的爺爺!這叫『政則周公,祭則成王。』」
立刻有人引申:「所以如今我朝真宗,就好比周之文王;仁宗,就好比周之武王。武王雖有配天之業,而無配天之祭。沒有聽說成王為了爸爸武王,就把爺爺文王之祭給廢了。所以有真宗爺爺占著位置,仁宗爸爸沒辦法配明堂。」
馬上又有人提出反對:「以孔子之心推周公之祭,則是嚴爸爸;以周公之心攝成王之祭,則是嚴爺爺。所以不管嚴爺爺還是嚴爸爸,其實都應該可以。」
「所以唐代那種配法,是那時候的禮官杜鴻漸、王涇之輩,不明經訓死讀詩書,瞎說八道延及於今,導致大家把用爸爸配天當成了定論。」
然後有人推導,發現不對:「等一下,又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死揪著《孝經》裏『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這句說法的話,真宗嗣位之初,就該是太宗爸爸配天啊!可太宗配的是神州地祗!這才是我朝製度。」
眾說紛紜,有說仁宗不得配的,有說真宗不得配的。
還有更誇張,說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的,這種說法太鐵頭,原因很簡單,你懂的。
禦史中丞王疇獻議道:「《易》經說的:『先王作樂崇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所以祖,考配帝,歷來就有。要不我們調整一下,看這樣行不行——」
「奉仁宗皇帝配享明堂,符合的《大易》配考之說、《孝經》的嚴父之禮;」
「把真宗搬去配孟夏雩祀,誒,這又符合唐貞觀、顯慶故事;」
「然後太宗皇帝依舊配正月上辛祈穀、孟冬祭神州地祗——這就符合本朝故事了!完美!」
司馬光堅決抵製:「孝子之心,首先是尊重父親!聖人製禮,不敢逾也。」
「孔子的話,我們要注意分析其語境。」
「以周公有聖人之德,成太平之業,製禮作樂,而文王是他爸爸。」
「所以孔子才引用這個故事,來證明聖人之德莫大於孝,以之回答曾子的問題。」
「孔子並沒有說,凡有天下者,必須以其父配天,然後才算孝道。」
「近世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上帝,這是胡亂《孝經》的意思,而違背了先王之禮!」
「太祖為帝者之祖,比周之後稷;」
「太宗、真宗為帝者之宗,比周之文、武;」
「真宗去世後,於明堂以配上帝,也不失古禮之義。」
「仁宗雖然豐功美德洽於四海,但是不當在二祧之位。」
「那些建議舍真宗而配仁宗的,恐於祭法不合啊。不說理論隻講人情,這是黜祖而進父啊!孝道何存?」
「要是這樣幹,不光違背禮典,隻怕仁宗也不願意吧?所以我們堅持宜遵舊禮,還是以真宗配五帝於明堂。就這樣別動了好不好……」
觀文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孫拚說道:「等下,剛剛那誰,禦史中丞說什麽來著?」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這就是說,爺爺爸爸都可以配天啊!」
「那還有什麽好吵的呢?祖、考皆可配郊與明堂,兩者錯開一些位置,不就可以了嗎?」
「現在離周代都過了幾千年,到底那句話,是嚴父、嚴祖還是一起嚴,我們都不敢說自己的理解必然正確。」
「雖然周代的確沒有廢文配而移於武,廢武配而移於成,但是《易》之配考說,《孝經》之嚴父說,歷代循守,人家也不一定就沒有人家的道理不是?」
「仁宗繼體保成,致天下於大安長達四十二年,功德可謂極大。今祔廟之始,就遂抑而不得配,怕是有傷新皇嚴父大孝之義。」
不過蘇油沒勸,都是倔驢,有精力指望他們改脾氣,我不如多弄點柑橘樹苗實在。
如今的朝局,讓韓琦實在是有點怕了。
人不到,有資格上書啊,一年後又是一條鬧塘魚。
朝堂如今容不下太多鬧塘魚,因為撕逼又開始了。
司馬光最近異常活躍。
作為曾經的禮部尚書和現在的知諫院身份,簡直完美。
因為仁宗皇帝的死,涉及到很多關於禮製的專業知識,司馬光表示這是他的主場。
首先就是配祀的問題。
這是一個學術問題,但是到了皇帝這裏,就成了政治問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嘛。
本來大宋到目前是這樣郊祀的——冬至、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
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孟冬祭神州地祗,以太宗配;
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
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真宗配。
現在問題來了,仁宗怎麽辦?
翰林學士王珪等援引歷史:「唐代宗即位後,季秋大享明堂,以爸爸肅宗配昊天上帝;德宗即位,也是以爸爸代宗配昊天上帝。」
「所以根據這個成例,我覺得,應當循周公嚴父之道,讓仁宗也配享明堂。」
有人附議:「王學士說得對,嚴格按照《孝經》的說法,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這就是所謂的『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贊成!」
然後有人反對:「不對啊,周公隻是執政大臣而已,實際行祭的是成王啊,文王是成王的爺爺!這叫『政則周公,祭則成王。』」
立刻有人引申:「所以如今我朝真宗,就好比周之文王;仁宗,就好比周之武王。武王雖有配天之業,而無配天之祭。沒有聽說成王為了爸爸武王,就把爺爺文王之祭給廢了。所以有真宗爺爺占著位置,仁宗爸爸沒辦法配明堂。」
馬上又有人提出反對:「以孔子之心推周公之祭,則是嚴爸爸;以周公之心攝成王之祭,則是嚴爺爺。所以不管嚴爺爺還是嚴爸爸,其實都應該可以。」
「所以唐代那種配法,是那時候的禮官杜鴻漸、王涇之輩,不明經訓死讀詩書,瞎說八道延及於今,導致大家把用爸爸配天當成了定論。」
然後有人推導,發現不對:「等一下,又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死揪著《孝經》裏『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這句說法的話,真宗嗣位之初,就該是太宗爸爸配天啊!可太宗配的是神州地祗!這才是我朝製度。」
眾說紛紜,有說仁宗不得配的,有說真宗不得配的。
還有更誇張,說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的,這種說法太鐵頭,原因很簡單,你懂的。
禦史中丞王疇獻議道:「《易》經說的:『先王作樂崇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所以祖,考配帝,歷來就有。要不我們調整一下,看這樣行不行——」
「奉仁宗皇帝配享明堂,符合的《大易》配考之說、《孝經》的嚴父之禮;」
「把真宗搬去配孟夏雩祀,誒,這又符合唐貞觀、顯慶故事;」
「然後太宗皇帝依舊配正月上辛祈穀、孟冬祭神州地祗——這就符合本朝故事了!完美!」
司馬光堅決抵製:「孝子之心,首先是尊重父親!聖人製禮,不敢逾也。」
「孔子的話,我們要注意分析其語境。」
「以周公有聖人之德,成太平之業,製禮作樂,而文王是他爸爸。」
「所以孔子才引用這個故事,來證明聖人之德莫大於孝,以之回答曾子的問題。」
「孔子並沒有說,凡有天下者,必須以其父配天,然後才算孝道。」
「近世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上帝,這是胡亂《孝經》的意思,而違背了先王之禮!」
「太祖為帝者之祖,比周之後稷;」
「太宗、真宗為帝者之宗,比周之文、武;」
「真宗去世後,於明堂以配上帝,也不失古禮之義。」
「仁宗雖然豐功美德洽於四海,但是不當在二祧之位。」
「那些建議舍真宗而配仁宗的,恐於祭法不合啊。不說理論隻講人情,這是黜祖而進父啊!孝道何存?」
「要是這樣幹,不光違背禮典,隻怕仁宗也不願意吧?所以我們堅持宜遵舊禮,還是以真宗配五帝於明堂。就這樣別動了好不好……」
觀文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孫拚說道:「等下,剛剛那誰,禦史中丞說什麽來著?」
「《易》稱『先王作樂崇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這就是說,爺爺爸爸都可以配天啊!」
「那還有什麽好吵的呢?祖、考皆可配郊與明堂,兩者錯開一些位置,不就可以了嗎?」
「現在離周代都過了幾千年,到底那句話,是嚴父、嚴祖還是一起嚴,我們都不敢說自己的理解必然正確。」
「雖然周代的確沒有廢文配而移於武,廢武配而移於成,但是《易》之配考說,《孝經》之嚴父說,歷代循守,人家也不一定就沒有人家的道理不是?」
「仁宗繼體保成,致天下於大安長達四十二年,功德可謂極大。今祔廟之始,就遂抑而不得配,怕是有傷新皇嚴父大孝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