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都是靠眉山城這邊的景象,主要集中在玻璃板底部,亭台,城牆,樓閣,田野,道路,溪橋……


    小一號的內層是對岸的景色,主要集中在中上部,丘陵,汀渚,花樹,雲朵,藍天。


    經過砂輪雕刻後,玻璃板上的景物營造出一種浮雕效果,加上內外層之間的空間距離,形成一種視覺上的立體感。


    這在玻璃雕刻中,稱為凹雕,雕完後要翻一麵欣賞。


    雕鏤工藝是程家雕版坊完成的,因為玻是反的,隻有於工他們這樣的置版老手才搞得出來。


    雕完後,還要上油彩。


    中間幾層圓筒,才是移動的部分,江波,車馬,牛羊,魚兒,船帆,飛鳥……


    這個沒法雕,不過難不倒大宋工匠,先用玻璃絲盤出來,然後貼到圓筒上。


    還沒有琺瑯彩,隻能用釉料填充,所得顏色比較清淡。


    發聲裝置也是重點,因為燈很大,所以音樂滾筒可以存儲大量信息,於是蘇油設計了三種寬度的簧片,分別對應高中低聲部,將單一發聲變成和弦。


    曲譜就得改成三個聲部才行,這事情二十七娘搶過去了,天天和八娘,王弗在一處度曲,順便打聽小蘇的八卦。


    蘇油覺得二十七娘會很失望,因為小蘇的八卦,不就是讀書,讀書,呃,讀書嗎?


    各家分好工,蘇油這邊還有事兒,那就是設計機械傳動部分。


    走馬燈機械部分不複雜,但是相對精細,石富拿來黃銅板,蘇油用鐵筆和鐵規直接在銅板上做圖,剩下的就是石富用小鋼鋸將工件切割下來,然後上老虎鉗用小銼打磨出來。


    石富的手藝越來越精湛,用他自己的話說,搞這東西會上癮。蘇油理工實驗室架子上琳琅滿目的木製機械傳統結構,也漸漸被換成了黃銅構件。


    剩下的時間裏,蘇油還要組織娃子們在龍腦樟苗圃和茶樹苗,還有大理帶回來的梨樹苗,核桃樹苗的根部圍上曬席,裏邊堆上厚厚的稻草保溫,以對抗倒春寒的到來。


    於是蘇油這段時間裏變成了城裏鄉下兩頭跑,累的是他,高興的是黃雛。


    商務情報傳來,整個四川都遭遇了一場倒春寒,不過好在這已經是這場氣候變化的最南邊,吳中一帶未受影響。


    官府已經動了起來,漕幫的漢子有活幹了。


    經過這場事情,蘇油通過龍昌期,向州縣提了一個建議,在四川周圍丘陵地帶,開墾梯田。


    除了增加耕作麵積不說,山區溫度比平原河穀,本來就存在一個溫差,相應的,育秧的時間比平原地區會晚上兩周的時差。


    這樣就可以從宏觀上解決部分倒春寒帶來的不利因素,相當於將雞蛋放到了兩個籃子裏。


    當然成本會很高,但是以川中豪強們對土地的熱情,給出一定的優惠的政策,可操作性還是很強的。


    如果川中豪強們願意的話,眉山江卿可以提供一件在山區測量等高線的神器——經緯儀,還可以提供測量隊伍,幫助大家發財。


    此策被張恕送到成都,身為四路轉運使的張方平都感覺看不透,眉山江卿這是助人為樂上癮了?為了體國公忠的稱號這麽拚?


    事有反常即為妖,張方平一邊將還在羅浮山飛鳴禪院瞎比比的蘇洵召回來,你趕緊回眉山,看看你們江卿到底想幹啥。


    一邊寫信給自己的兒子,事情可以做,不過得一步步來,小子這是你撈政績的好時機,聽說陵井周圍不少丘陵可以用作耕地?你小子要是能讓井上糧食自給自足無需外運,三年後老子給你一個上上考績,誰都放不出個屁來!


    ……


    矚遠樓忘雨軒,幾家董事頭碰頭的開會。


    「看看,看看,小狐狸還是鬥不過老狐狸!」程文應抖著手裏的小報,對蘇油說道。


    史洞修也嘆氣:「明潤這招瞞天過海加釜底抽薪,這下變成作繭自縛了呢。」


    按照蘇油的想法,是通過這方法鍛鍊測繪隊伍。同時將豪強們吸引到土地開墾上,從而減少競爭對手,給眉山商業集團贏得從容起步的關鍵時間。


    結果方平一生唯謹慎,不上這套!


    蘇油摸著下巴:「沒關係,套不著老張,我們套小張。嗨這本來就是好事情,怎麽被姻伯和世伯說得跟陰謀詭計似的?」


    史洞修還有些肉痛:「賢侄,雖說都是爬坡上坎,可開出來的都是水田啊,我們當真不……」


    蘇油笑道:「姻伯,資金都有個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土地梯田,對我們來說,回報率太低了。」


    「真要對種地感興趣,還要高回報的話,陝西才是黃金寶地。」


    史洞修奇道:「那邊兵荒馬亂的,怎麽還成好去處了?」


    蘇油說道:「高風險高收益嘛,一來那邊種糧有個好處,不愁賣,立刻就能換成解鹽鹽引,或者銀子,銅錢。二來那邊的地都是現成的熟地,第三回報率真高,世伯你想想,從益州,京師運糧草到陝西,刨去那麽高昂的運費都還有賺,直接種地出糧賣給軍隊,省出的運費是多少錢?」


    這其實也是除軍屯,民屯之外的第三種屯田方式——商屯。


    不過這法子至明代才出現。


    明代繼承宋製,行鹽引製度,就是令商人運糧至邊境入倉,政府按其道路遠近和運糧數量的多少發給鹽引,商人持鹽引到內地取鹽販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