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龍裏現在蛋多,魚多,鴨子多,土地廟的豆腐多。
於是學宮韭菜雞蛋餃子,學宮豆瓣魚,學宮甜皮鴨,學宮麻辣豆腐,四大名菜成了老頭的臉麵。
每次有官員視察,必定拿出來裝逼:「來學宮都是讀書人,今天不講別的身份,就在食堂和學子們一起進餐吧……」
然後當然會收穫一堆的好評,龍老對學子的用心,看夥食就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呀……
有蘇油在身邊,龍老頭的日子過得真是太舒服了。
早上起來,有蜂窩煤爐上的溫水刷牙洗臉。
之後是花樣翻新的早點,他最喜歡的就是野蔥肥豬肉餡的炊餅,哦,明潤老是管它叫包子。
吃過早飯,進入書房,桌上已經擺好了一盞蓋碗清茶。
明明是一撮散茶,可滋味清永,一點生味沒有,不過這孩子老是忘記放調料,這點不好。
喝過一盞茶,便開始督課,講學,要不就是處理學宮事務。
學宮沒有午飯,不過蘇油會溜回來開小灶,煮點湯餅,哦,這孩子管這個叫小麵。
調料那才叫一個精細,林林總總十來樣。
精舍前向陽的地方擺了一溜花盆,花盆裏沒花,全是種好的香蔥,青蒜,香菜,菜苗。
菜苗掐上幾根麵湯中一滾,就著小小一碗麵條,那滋味……
等晚上蘇油從教室回來,會帶著從食堂裏取來的兩個飯盒。
有時候晚餐不適合老人的話,這孩子就會另做,蛋羹,丸子湯,蒸魚……不一而足。
吃過晚飯就是考較學問的時間,然後唐淹也來了,三人開始埋頭讀書。
中間蘇油還會拿開水衝上三碗藕粉,或者芝麻糊,或者炒米糖開水,說是晚自習休息時間,整點夜宵。
臨睡之前,還要用熱水將腳洗燙過,這才舒舒服服地上床。
老頭睡床上,蘇油還是跟小狗一樣睡床榻。
每隔三日,這孩子便要出門一趟,說是去北極觀找張道士交作業,回來會帶一堆零碎,信函,圖紙,塗塗改改,寫寫畫畫,修理組裝,三日之後又背著出去,不知道寄到哪裏。
這小孩好像沒脾氣,從來都是笑眯眯的,與人說話也客氣,成年學子拿他開玩笑他也不惱,學業也自覺,那戒尺愣是一次沒有用上過。
不過自己與小唐討論的時候,這孩子偶爾會露出思索或者苦惱的表情,難道他在自行領悟?他聽得懂?
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
《易》是一門講變化的大學問,所謂群經之首,設教之書。這是老頭最拿手的學問。
老頭自身是傾向用易解釋義理,即儒家思想的形上綱領沒錯,不過對於《易》中另外的兩大流派——象數,黃老,也研究得非常透徹,畢竟那才是《易》的根苗。
不過蘇油明顯偏科得厲害,看得出來他對用義理釋《易》,或者說反過來,用《易》釋義理,興趣非常的大。
而於其它兩門,則隻停留在學而不思的層次。
老頭有時候忍不住在這上邊琢磨,或者,戒尺可以在這兩項上開張?
……
時間過得飛快,眉山城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碼頭上每日車水馬龍,城門外橫著出去一長排的倉房,那是四通商號的貨品倉庫。
玻璃江上來船越來越大,甚至連圓底的五桅大吳船,也有冒著風險穿越三峽趕來的。
這樣的大船沒法靠岸,不過這難不住賺錢賺瘋了的眉山人民。碼頭下的河邊,很快出現了兩艘長期停靠在那裏的大船——躉船。
躉船用大纜繩和大石錨固定在水中,通過小浮船和跳板連接到岸上,大吳船靠上躉船,便開始有力夫排著隊上去扛貨。
來的時候主要是糧食,蠶絲,綾羅綢緞,還有就是高價的團茶和香藥,名貴木材。
去的時候,一般都是鹽,銅器,然後就是四家的奢侈品。
百斤一壇的永春露,所得利潤足抵半船糧食,中低檔貨物和奢侈品之間的差價,堪稱恐怖。
庫房邊上,一位四通商號的師爺坐在的小桌邊,桌上放著一個大籮筐,籮筐裏是一筐子紅黑漆筷子粗細的簽子。
一身腱子肉的力夫,背上背著麻袋,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重疊在一起,一步步從碼頭下上來,將貨品卸下。
師爺便點一下數目,從框子取過兩三根簽子扔給他,相熟的還要笑罵兩句。
力夫點頭哈腰地接過,憨厚地扯出一個笑容,然後將簽子往粗麻號衣兜裏一放,擦一把汗水,轉身再次排著隊朝躉船走去。
一般到未時就收工了,碼頭邊義棚現在多了幾處飯點。
一處是大鍋菜,炒菜的味道自是不消說的,一瓦盆一瓦盆地盛著,三五個力夫邀約到一處,每人挑上一葷兩素拚個盤,三五人便能吃到不少菜品。
那些不會過日子的,還要打上一角劣酒,捨不得大飲,一口菜一口酒,和朋友輪流轉著喝,這種喝法被稱為「喝單碗」,杯子像在眾人嘴邊翻跟鬥,因此又叫「跟鬥酒」。
一處是燒菜棚子,一水兒的蜂窩煤爐,每個爐上放著一口大砂罐,每個砂罐裏邊都是一道好燒菜。
芋子燒排骨,腳板苕燒雞,魔芋燒鴨,蘑菇燒肥肉,冬瓜燒五花,黃瓜燒鱔魚,大蒜燒肥腸,青筍燒肚條……根據季節的不同和當日能夠買到的食材,隨時變換。
於是學宮韭菜雞蛋餃子,學宮豆瓣魚,學宮甜皮鴨,學宮麻辣豆腐,四大名菜成了老頭的臉麵。
每次有官員視察,必定拿出來裝逼:「來學宮都是讀書人,今天不講別的身份,就在食堂和學子們一起進餐吧……」
然後當然會收穫一堆的好評,龍老對學子的用心,看夥食就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呀……
有蘇油在身邊,龍老頭的日子過得真是太舒服了。
早上起來,有蜂窩煤爐上的溫水刷牙洗臉。
之後是花樣翻新的早點,他最喜歡的就是野蔥肥豬肉餡的炊餅,哦,明潤老是管它叫包子。
吃過早飯,進入書房,桌上已經擺好了一盞蓋碗清茶。
明明是一撮散茶,可滋味清永,一點生味沒有,不過這孩子老是忘記放調料,這點不好。
喝過一盞茶,便開始督課,講學,要不就是處理學宮事務。
學宮沒有午飯,不過蘇油會溜回來開小灶,煮點湯餅,哦,這孩子管這個叫小麵。
調料那才叫一個精細,林林總總十來樣。
精舍前向陽的地方擺了一溜花盆,花盆裏沒花,全是種好的香蔥,青蒜,香菜,菜苗。
菜苗掐上幾根麵湯中一滾,就著小小一碗麵條,那滋味……
等晚上蘇油從教室回來,會帶著從食堂裏取來的兩個飯盒。
有時候晚餐不適合老人的話,這孩子就會另做,蛋羹,丸子湯,蒸魚……不一而足。
吃過晚飯就是考較學問的時間,然後唐淹也來了,三人開始埋頭讀書。
中間蘇油還會拿開水衝上三碗藕粉,或者芝麻糊,或者炒米糖開水,說是晚自習休息時間,整點夜宵。
臨睡之前,還要用熱水將腳洗燙過,這才舒舒服服地上床。
老頭睡床上,蘇油還是跟小狗一樣睡床榻。
每隔三日,這孩子便要出門一趟,說是去北極觀找張道士交作業,回來會帶一堆零碎,信函,圖紙,塗塗改改,寫寫畫畫,修理組裝,三日之後又背著出去,不知道寄到哪裏。
這小孩好像沒脾氣,從來都是笑眯眯的,與人說話也客氣,成年學子拿他開玩笑他也不惱,學業也自覺,那戒尺愣是一次沒有用上過。
不過自己與小唐討論的時候,這孩子偶爾會露出思索或者苦惱的表情,難道他在自行領悟?他聽得懂?
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
《易》是一門講變化的大學問,所謂群經之首,設教之書。這是老頭最拿手的學問。
老頭自身是傾向用易解釋義理,即儒家思想的形上綱領沒錯,不過對於《易》中另外的兩大流派——象數,黃老,也研究得非常透徹,畢竟那才是《易》的根苗。
不過蘇油明顯偏科得厲害,看得出來他對用義理釋《易》,或者說反過來,用《易》釋義理,興趣非常的大。
而於其它兩門,則隻停留在學而不思的層次。
老頭有時候忍不住在這上邊琢磨,或者,戒尺可以在這兩項上開張?
……
時間過得飛快,眉山城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碼頭上每日車水馬龍,城門外橫著出去一長排的倉房,那是四通商號的貨品倉庫。
玻璃江上來船越來越大,甚至連圓底的五桅大吳船,也有冒著風險穿越三峽趕來的。
這樣的大船沒法靠岸,不過這難不住賺錢賺瘋了的眉山人民。碼頭下的河邊,很快出現了兩艘長期停靠在那裏的大船——躉船。
躉船用大纜繩和大石錨固定在水中,通過小浮船和跳板連接到岸上,大吳船靠上躉船,便開始有力夫排著隊上去扛貨。
來的時候主要是糧食,蠶絲,綾羅綢緞,還有就是高價的團茶和香藥,名貴木材。
去的時候,一般都是鹽,銅器,然後就是四家的奢侈品。
百斤一壇的永春露,所得利潤足抵半船糧食,中低檔貨物和奢侈品之間的差價,堪稱恐怖。
庫房邊上,一位四通商號的師爺坐在的小桌邊,桌上放著一個大籮筐,籮筐裏是一筐子紅黑漆筷子粗細的簽子。
一身腱子肉的力夫,背上背著麻袋,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重疊在一起,一步步從碼頭下上來,將貨品卸下。
師爺便點一下數目,從框子取過兩三根簽子扔給他,相熟的還要笑罵兩句。
力夫點頭哈腰地接過,憨厚地扯出一個笑容,然後將簽子往粗麻號衣兜裏一放,擦一把汗水,轉身再次排著隊朝躉船走去。
一般到未時就收工了,碼頭邊義棚現在多了幾處飯點。
一處是大鍋菜,炒菜的味道自是不消說的,一瓦盆一瓦盆地盛著,三五個力夫邀約到一處,每人挑上一葷兩素拚個盤,三五人便能吃到不少菜品。
那些不會過日子的,還要打上一角劣酒,捨不得大飲,一口菜一口酒,和朋友輪流轉著喝,這種喝法被稱為「喝單碗」,杯子像在眾人嘴邊翻跟鬥,因此又叫「跟鬥酒」。
一處是燒菜棚子,一水兒的蜂窩煤爐,每個爐上放著一口大砂罐,每個砂罐裏邊都是一道好燒菜。
芋子燒排骨,腳板苕燒雞,魔芋燒鴨,蘑菇燒肥肉,冬瓜燒五花,黃瓜燒鱔魚,大蒜燒肥腸,青筍燒肚條……根據季節的不同和當日能夠買到的食材,隨時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