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不再需要專門看反字的專用人才,隨便招一些識字的童生都能完成這部分工作,那批人則可以騰出來,投入到治碼的工作當中來。


    程文應對蘇油的智慧,又有了更高的評價,這賢侄,簡直多智近乎妖了!


    於工對燒廢的數百枚瓷碼還是心疼得不行,準備帶回去,說是打磨打磨也能合用。


    這下就連有瓷公雞之稱的史洞修都看不下去了,老於你逗我,什麽銼刀能吃得動玉瓷?小油說的,這叫廢品率,是必然的,隻能減小不能避免。


    重做一批補上不行?有打磨瓷碼的功夫,我都又燒出幾千枚來了,這叫效率!效率懂不懂?!


    史洞修的工作做完,便輪到程文應心急如焚,再三挽留不住,便隻好任由他帶著老於等人離開。


    至於蘇油,則留在了史家莊子,帶著幾個小孩參觀,從淘泥到燒窯,全套流程看了個飽。


    這些對蘇油來說,都不是秘密,隨口指點幾處可以改進的地方,史洞修便樂得不行了。


    蘇油見史洞修很上道,便留下了又一張圖紙,這又是提高效率的好東西——球磨機。


    球磨機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個大圓滾筒,放一些瓷球進去,在不斷的滾動中,瓷球將添加到球磨機中的原料礦石碎料碾磨成粉料。


    其中的工藝關鍵:滾筒內壁,軸承,還有就是動力。


    內壁可以燒製玉瓷圓弧板,拚合成圓筒,然後用鐵架加固,軸承則需要用到滾珠裝置,這個方向,又和石家折刀的軸承研究方向重合了,隻不過一大一小。


    於是蘇油建議,兩家聯合攻關。


    史洞修看著圖紙,聽蘇油講解了原理,然後看著自家那個粗糙的沒法看的試驗品球磨機,又是口水直流又是眉頭緊皺,跺著腳說道:「賢侄啊賢侄,東西絕對是好東西,可是你這總是給我們出難題啊!」


    蘇油笑道:「世伯,想想程家的活字印刷術,這東西雖然有些難度,但是絕對值得投入,觀音土的礦石粉碎,入池沉澱工作,刻不容緩啊。」


    史洞修一狠心一咬牙:「關我屁事!反正最後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不了每套瓷器,再高估它兩貫!」


    這老頭,壓根都沒想過玉瓷賣不出去的情況!


    蘇油不由得好笑:「世伯,悠著點吧,這地稅可也不輕!」


    說起封建時代的商稅也是蛋疼,你如果隻看正史,坐地商戶,那就要交地稅,大宋這裏是百分之二,可謂相當輕鬆。


    如果是行商,那就是百分之三,也不繁重。


    然而……


    世事就怕這個然而。


    然而打開宋人筆記,奏章……


    坐地生產上,利潤豐厚的,多被朝廷拿走,搞榷賣專營。


    然後各州縣各路,均設有稅卡,這個百分之三,是你走大路每過一次稅卡,便要上交一次的稅務。


    也就是說,史洞修的瓷器,要運去東京汴梁,一路下來,三百貫的東西就升成了四百貫!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那是常態!


    而且要打理好沿途各處稅監,滿足他們的吃拿卡要,否則便以各種理由拖延你的行程,管理費這東西,可是按天繳納的!


    隻有一種人他們惹不起,官員,因此依託官員夾帶私貨,便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也在想方設法,鈔引製度,應運而生。


    如果你是買賣的官傕貨物,先要交引錢,就是花錢買售賣許可證,也是倉票提貨單。


    西夏戰爭頻繁,朝廷鼓勵商人運糧草去延邊諸州,為了保證大家的積極性,除了糧草利潤給得豐厚之外,為了保證商人們不空手回來,便發明了鹽引這個東西。


    鹽引,既是售賣許可證,也是倉票,提貨單。


    糧草運到邊州,邊州官府不給現錢,給的是解州鹽池的鹽引,一張價值六貫,可以去領兩百斤鹽。


    領鹽的時候還要交一貫的費用,一半是鹽稅。還有一半朝廷不講理,說是搬運費。


    領了鹽,到達允許賣鹽的地方,還沒完,要去當地稅監交行腳稅。


    雖然行腳稅根據路程遠近還不一樣,越遠的路行腳稅越貴,但是這個行腳稅隻交一次,這便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的盤剝。


    等到交完稅收,就可以開始賣鹽了。以東京汴梁為例,一斤鹽能賣三十五到四十文……


    等等,這裏會有一個問題,解池鹽六貫兩百斤,折合下來已經是三十文一斤了,商人們賺什麽?


    朝廷便說這本身就是福利,是鼓勵政策,要不然你們空著車回老家不是連這點利潤都沒有了?


    你們的錢已經在賣糧草的時候賺夠了,現在隻是朝廷為了方便大家,換了一種支付方式而已。


    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


    有沒有好處?的確有,邊州軍費不再緊張,解州隻管產鹽不管運輸,自然有一大幫商賈屁顛屁顛地往外拉,朝廷保證了稅收不流失,不被截留。


    沿途十幾個州,大家都有了便宜鹽吃。


    隻是辛苦了那幫子商人而已,為了利潤這也是應該的。


    再到後來,鹽引變成鹽鈔。


    不打戰了,糧草不急,大宋祖製,天下銀錢匯京師,那就貨物運到京城交割,在汴京換鹽鈔,再去產地提貨。


    宋朝人發明鹽鈔的時候,自己都沒有想到過一個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