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的,能出沫,質地細膩,顏色白的便被定為上品茶,慶曆中蔡襄製造的小片龍茶,一斤價值高達二兩黃金,合十八貫之多。
而現在建茶中的龍園,勝雪等諸般精品,那更是高達十幾貫一兩。
到後來,建州每年呈送給皇家的第一綱茶,名為「北苑試新」,小茶餅大小一寸左右,差不多小麻將牌大小,一餅隻夠數杯,價格是四百貫,折成北宋現在的物價,那也有六七十貫之高昂。
精品茶葉,和宋代文人仕女的其它高檔奢侈品一樣,完全是天價。
宋人現在喝的這些好茶,都叫「團茶」。即茶葉採摘之後經過繁複的工序蒸製成茶餅。
至於後世流行的散茶,那是淘汰品,滿足販夫走卒,番邦蠻夷的玩意兒。
當然,兩者工藝不一樣,後世的散茶是通過炒法破壞蠟質層,讓茶味容易釋放,這技術現在還沒有。
說回當下,烹茶時,先將團茶研成茶末,置於碗底,然後用沸水沖成茶湯,同時用茶筅快速擊拂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麵——這個過程叫做「點茶」。
後世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常常為京都的茶道體驗所驚艷,其實就是這個東西。
茶末以白色者為上品,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入湯輕泛」,發泡充分。
水以山泉為上佳,「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謂「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
茶具以建盞為宜,所謂「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最後,點出來的茶湯,以湯色純白,湯花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佳。
這典雅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進化形成了一種更高超的茶藝——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們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在茶碗中衝出各種圖案花巧,所謂「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卡布奇諾咖啡,蘇油後世見得多了,不過那是靜態圖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湯翻滾的動態中變化完成,其難度肯定更高,還帶著生幻瞬息的禪機。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範仲淹、蘇軾、蘇轍、梅堯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這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品質和精神修養的提升,也是物質生活提高後的必然,不能說是錯。
要說錯,就是在這方麵耗費太多精力。
外敵未靖,四境未寧,百姓負擔猶重的時候,居然就有膽子追求這些,從地方到朝廷,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一片歌舞昇平,才養成這樣奢靡逸豫的風氣。
誰給他們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蘇油一眼:「你在說什麽?這是建州頭金,花了好大力氣從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賣到兩貫!」
運輸,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兩杯茶,一杯像一隻三腳卡通貓,腦袋比身子大,另一杯裏是真像一隻動物,不過蘇油還是沒法說出口。
蛇頸龍這玩意兒,估計大宋誰也沒見過。
對比了半天,蘇油隻好說道:「分不出來,都……挺特別的。」
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
二十七娘白了蘇油一眼,把杯子奪了過去:「沒品位還偏心,明明就是我的好看!」
然後和八娘充滿儀式感的互敬了一下,呡了一口。
八娘看著蘇油目瞪口呆的樣子,笑道:「你是小孩子,不能喝茶。晚上睡不好覺。」
說什麽呢?請我喝我都不喝好不好!
趕緊擺手轉移話題:「我們去看看泥,然後就回去吧?」
泥料非常完美,蘇油讓作坊的人將表層最後沉澱的細泥刮起來,按他們的手法摶製之後,擀製成泥板,切出相等的小片,然後加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和勻之後用來摺疊。
二十七娘和史大對此莫名其妙,看得麵麵相覷。
蘇油解釋道:「這是測試泥料粘度的方法,沙子沒有粘性,慘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可以得到泥土的粘性參數,你們看紅色陶泥,加入五分之二的沙子,摺疊到一半就會斷裂。」
「而用同樣的觀音泥,加入一半的沙子方能得此效果,這就說明觀音泥的粘性比一般的陶土粘度要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泥土的粘性參數化。」
八娘聰慧,對蘇油說道:「小麽叔,這也是從《九章》裏得來的學問?」
蘇油點頭:「嗯,數科,這門學問對工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甚至覺得,將數科學問用於指導手工作業,以得到更精巧的工具和產品,這其實應該列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八娘二十七娘,你們說叫工科如何?」
二十七娘情不自禁伸手想摸蘇油的腦袋,半路縮手,吐了吐舌頭笑道:「小油太聰明了。等你的工科學問研究出來,記得把我的陶坊搞好。」
史大也湊趣:「嗯,最好超過鈞窯越窯建窯,到時候做個腰纏萬貫的小少爺!」
蘇油真沒有想過錢的問題,憑藉自己工科狗屬性,市辦公室的工作經歷,外加原四川西南地區各路非遺的發掘整理人,來到大宋,可以來錢的路子太多了。
而現在建茶中的龍園,勝雪等諸般精品,那更是高達十幾貫一兩。
到後來,建州每年呈送給皇家的第一綱茶,名為「北苑試新」,小茶餅大小一寸左右,差不多小麻將牌大小,一餅隻夠數杯,價格是四百貫,折成北宋現在的物價,那也有六七十貫之高昂。
精品茶葉,和宋代文人仕女的其它高檔奢侈品一樣,完全是天價。
宋人現在喝的這些好茶,都叫「團茶」。即茶葉採摘之後經過繁複的工序蒸製成茶餅。
至於後世流行的散茶,那是淘汰品,滿足販夫走卒,番邦蠻夷的玩意兒。
當然,兩者工藝不一樣,後世的散茶是通過炒法破壞蠟質層,讓茶味容易釋放,這技術現在還沒有。
說回當下,烹茶時,先將團茶研成茶末,置於碗底,然後用沸水沖成茶湯,同時用茶筅快速擊拂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麵——這個過程叫做「點茶」。
後世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常常為京都的茶道體驗所驚艷,其實就是這個東西。
茶末以白色者為上品,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入湯輕泛」,發泡充分。
水以山泉為上佳,「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謂「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
茶具以建盞為宜,所謂「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最後,點出來的茶湯,以湯色純白,湯花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佳。
這典雅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進化形成了一種更高超的茶藝——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們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在茶碗中衝出各種圖案花巧,所謂「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卡布奇諾咖啡,蘇油後世見得多了,不過那是靜態圖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湯翻滾的動態中變化完成,其難度肯定更高,還帶著生幻瞬息的禪機。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範仲淹、蘇軾、蘇轍、梅堯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這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品質和精神修養的提升,也是物質生活提高後的必然,不能說是錯。
要說錯,就是在這方麵耗費太多精力。
外敵未靖,四境未寧,百姓負擔猶重的時候,居然就有膽子追求這些,從地方到朝廷,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一片歌舞昇平,才養成這樣奢靡逸豫的風氣。
誰給他們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蘇油一眼:「你在說什麽?這是建州頭金,花了好大力氣從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賣到兩貫!」
運輸,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兩杯茶,一杯像一隻三腳卡通貓,腦袋比身子大,另一杯裏是真像一隻動物,不過蘇油還是沒法說出口。
蛇頸龍這玩意兒,估計大宋誰也沒見過。
對比了半天,蘇油隻好說道:「分不出來,都……挺特別的。」
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
二十七娘白了蘇油一眼,把杯子奪了過去:「沒品位還偏心,明明就是我的好看!」
然後和八娘充滿儀式感的互敬了一下,呡了一口。
八娘看著蘇油目瞪口呆的樣子,笑道:「你是小孩子,不能喝茶。晚上睡不好覺。」
說什麽呢?請我喝我都不喝好不好!
趕緊擺手轉移話題:「我們去看看泥,然後就回去吧?」
泥料非常完美,蘇油讓作坊的人將表層最後沉澱的細泥刮起來,按他們的手法摶製之後,擀製成泥板,切出相等的小片,然後加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和勻之後用來摺疊。
二十七娘和史大對此莫名其妙,看得麵麵相覷。
蘇油解釋道:「這是測試泥料粘度的方法,沙子沒有粘性,慘入不同分量的沙子,可以得到泥土的粘性參數,你們看紅色陶泥,加入五分之二的沙子,摺疊到一半就會斷裂。」
「而用同樣的觀音泥,加入一半的沙子方能得此效果,這就說明觀音泥的粘性比一般的陶土粘度要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泥土的粘性參數化。」
八娘聰慧,對蘇油說道:「小麽叔,這也是從《九章》裏得來的學問?」
蘇油點頭:「嗯,數科,這門學問對工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甚至覺得,將數科學問用於指導手工作業,以得到更精巧的工具和產品,這其實應該列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八娘二十七娘,你們說叫工科如何?」
二十七娘情不自禁伸手想摸蘇油的腦袋,半路縮手,吐了吐舌頭笑道:「小油太聰明了。等你的工科學問研究出來,記得把我的陶坊搞好。」
史大也湊趣:「嗯,最好超過鈞窯越窯建窯,到時候做個腰纏萬貫的小少爺!」
蘇油真沒有想過錢的問題,憑藉自己工科狗屬性,市辦公室的工作經歷,外加原四川西南地區各路非遺的發掘整理人,來到大宋,可以來錢的路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