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材料,木頭現在看來並不適合活字印刷,八娘,你試過其它材料沒有?」
八娘「啊」了一聲:「其它材料?」
蘇油說道:「對啊,古代祖先用的是玉印,銅印,現在我們用回去,不就行了?不過玉印銅印難刻難鑄,用陶的話,嗯,幾近可行,我懷疑畢昇所用,當為陶字,唯其如此,才不易變形。」
八娘想了一下,點頭:「那我們試試?」
蘇油說道:「專業的事情,需要交給專才,我們眉山城中,有燒製陶瓷的工匠嗎?」
八娘說道:「史家開著好幾家瓷器坊,我倒是認識。」
說完破涕為笑:「子由弟弟,母親給他安排的就是史家小娘子,不過還沒過門。」
蘇油見八娘笑了,心下也輕鬆了一些,說道:「那就簡單了,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八娘看看門外天色,說道:「今天來不及了,陶瓷工坊在城外,城內隻有門店。」
蘇油點頭:「那我們繼續討論,除了材料,所剩下的基本就是工差的問題,那就需要更加精準的量具,保證每個印模都一般周正。」
「字體問題,那就得找專工定製,最好是一人刻就,如果一人要求太高,那也最好是一家人,手藝一脈相承,字體相去不遠,這個就是程家的長項,問題不大。」
說完對八娘勸解道:「八娘,這是大事,你這樣一個人鼓搗可不行,實驗的每一步成果,你得稟明程太老爺和老爺,還有你丈夫才行。」
「你是程家的媳婦,不能讓他們覺得你起了外心,凡事商量著來比較好。」
八娘聰慧,一點就透,點頭答應了,不過轉眼卻又犯愁:「現在看來,這最難的問題,反而在你說的那個工藝誤差了。這對工匠的手藝要求太高,眉山城中,恐怕沒有這樣藝臻毫顛的工匠。」
蘇油笑道:「這個對我來說,偏偏是最簡單的事情,村外石家有一套《九章算術注》,我沒別的書看的時候,就看這個,感覺用裏邊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足夠了。」
八娘驚道:「真的?」
蘇油認真想了想,快速理了理思路,說道:「八娘你想,字模大小,主要是沒有足夠精細的量具進行測量,書印大字,字體本身不盈半寸,十分之一寸為一分,十分之一分為一厘,一厘十毫,一毫十絲,嗯,如果有一把尺子,能夠精準到毫釐,用它量準印模,不合尺寸的丟棄不用,或者打磨一下,這樣拚出的印版,可以嚴絲合縫了吧?」
宋代一寸換算成公製三十點七毫米,那一厘就是零點三毫米,這已經是百分尺的概念了。
八娘想了想,搖頭道:「精準到厘?那麽密的刻度,如何能夠看清?」
蘇油說道:「所以就得取巧了。走吧,回去先將這事情做下來。」
回到書坊,八娘喚來一班工匠,讓他們配合蘇油行事。
矩,尺,規這些東西,在書局作坊裏都是現成的,蘇油找來印書的大紙,準備製圖。
不過要精準,這筆就得細,最後八娘將自己描工筆的小筆找出來,才算是勉強合用。
工匠們聽說蘇家來了個五歲的小先生,要製作出一把精準到厘的量尺,都不由得大搖其頭,這擺明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蘇油也不計較,開始用尺規作圖,一邊作圖一邊開始講解。
首先,在圖紙上畫出一道橫線,然後通過圓規在直線兩邊各定出一點,畫出一道垂直線。
這個工匠們都知道,不過一個五歲孩子知道用這種方法得到垂直線,不由得讓工匠們刮目相看。
但是尚不出奇。
接下來,蘇油通過圓規和直尺在垂直坐標上取點,畫出一個直角邊邊長為一尺的直角三角形。
不錯不錯,很標準很漂亮,工匠們繼續點頭。
再接下來,變戲法時間開始,蘇油拋棄了尺子上原來標示的寸,嫌棄它不夠精細,卻在接下來以直角為頂點,在三角形下方隨意畫了一條射線。
然後用圓規將射線分出相等的十段,用直尺將盡頭處的點和直角三角形相鄰邊的四十五度角頂點連接起來,然後利用這條線的平行線關係,將直角邊等分成十份。
這一手一亮,工匠們立馬意識到了價值,這手方法,可以精準地將任何長度的直線分成任意等份!這小先生肚子裏絕對有料!
第九章 風投
接著蘇油將底下那條直角邊每個寸標記點和直角三角形的另一四十五度角頂點連接了起來。和斜邊一起得到九條分隔斜線。
找來一把沒有標示刻度的新尺,蘇油準備比照作圖得到的點,在尺上標示出各寸所在的精確位置。
一位老工匠,估計是工頭,連忙說道:「小郎,這個我來吧。」
蘇油微微一笑:「那有勞老丈了。」
老工匠手藝精熟,很快,蘇油得到了一把標示到精準寸的尺子。
蘇油用這把尺子沿著直角邊往上移,當尺度移到圖上側邊和最外斜邊距離剛好為一寸的時候,十一條斜線正好將尺上這一寸等分成十分。
拉好橫線,圖上便得到了一個精確的十分。
工匠們對蘇油的本事開始起敬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尤其是工頭,連呼「妙哉!妙哉!」
說完他便來接手,在尺子上用尖細的工具標出每分的刻度,然後繼續模仿蘇油上移尺子,皺眉道:「小先生,沒法繼續做啊,一厘再分十份,理論上可行,但是針痕緊挨著針痕,無法標示啊。」
八娘「啊」了一聲:「其它材料?」
蘇油說道:「對啊,古代祖先用的是玉印,銅印,現在我們用回去,不就行了?不過玉印銅印難刻難鑄,用陶的話,嗯,幾近可行,我懷疑畢昇所用,當為陶字,唯其如此,才不易變形。」
八娘想了一下,點頭:「那我們試試?」
蘇油說道:「專業的事情,需要交給專才,我們眉山城中,有燒製陶瓷的工匠嗎?」
八娘說道:「史家開著好幾家瓷器坊,我倒是認識。」
說完破涕為笑:「子由弟弟,母親給他安排的就是史家小娘子,不過還沒過門。」
蘇油見八娘笑了,心下也輕鬆了一些,說道:「那就簡單了,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八娘看看門外天色,說道:「今天來不及了,陶瓷工坊在城外,城內隻有門店。」
蘇油點頭:「那我們繼續討論,除了材料,所剩下的基本就是工差的問題,那就需要更加精準的量具,保證每個印模都一般周正。」
「字體問題,那就得找專工定製,最好是一人刻就,如果一人要求太高,那也最好是一家人,手藝一脈相承,字體相去不遠,這個就是程家的長項,問題不大。」
說完對八娘勸解道:「八娘,這是大事,你這樣一個人鼓搗可不行,實驗的每一步成果,你得稟明程太老爺和老爺,還有你丈夫才行。」
「你是程家的媳婦,不能讓他們覺得你起了外心,凡事商量著來比較好。」
八娘聰慧,一點就透,點頭答應了,不過轉眼卻又犯愁:「現在看來,這最難的問題,反而在你說的那個工藝誤差了。這對工匠的手藝要求太高,眉山城中,恐怕沒有這樣藝臻毫顛的工匠。」
蘇油笑道:「這個對我來說,偏偏是最簡單的事情,村外石家有一套《九章算術注》,我沒別的書看的時候,就看這個,感覺用裏邊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足夠了。」
八娘驚道:「真的?」
蘇油認真想了想,快速理了理思路,說道:「八娘你想,字模大小,主要是沒有足夠精細的量具進行測量,書印大字,字體本身不盈半寸,十分之一寸為一分,十分之一分為一厘,一厘十毫,一毫十絲,嗯,如果有一把尺子,能夠精準到毫釐,用它量準印模,不合尺寸的丟棄不用,或者打磨一下,這樣拚出的印版,可以嚴絲合縫了吧?」
宋代一寸換算成公製三十點七毫米,那一厘就是零點三毫米,這已經是百分尺的概念了。
八娘想了想,搖頭道:「精準到厘?那麽密的刻度,如何能夠看清?」
蘇油說道:「所以就得取巧了。走吧,回去先將這事情做下來。」
回到書坊,八娘喚來一班工匠,讓他們配合蘇油行事。
矩,尺,規這些東西,在書局作坊裏都是現成的,蘇油找來印書的大紙,準備製圖。
不過要精準,這筆就得細,最後八娘將自己描工筆的小筆找出來,才算是勉強合用。
工匠們聽說蘇家來了個五歲的小先生,要製作出一把精準到厘的量尺,都不由得大搖其頭,這擺明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蘇油也不計較,開始用尺規作圖,一邊作圖一邊開始講解。
首先,在圖紙上畫出一道橫線,然後通過圓規在直線兩邊各定出一點,畫出一道垂直線。
這個工匠們都知道,不過一個五歲孩子知道用這種方法得到垂直線,不由得讓工匠們刮目相看。
但是尚不出奇。
接下來,蘇油通過圓規和直尺在垂直坐標上取點,畫出一個直角邊邊長為一尺的直角三角形。
不錯不錯,很標準很漂亮,工匠們繼續點頭。
再接下來,變戲法時間開始,蘇油拋棄了尺子上原來標示的寸,嫌棄它不夠精細,卻在接下來以直角為頂點,在三角形下方隨意畫了一條射線。
然後用圓規將射線分出相等的十段,用直尺將盡頭處的點和直角三角形相鄰邊的四十五度角頂點連接起來,然後利用這條線的平行線關係,將直角邊等分成十份。
這一手一亮,工匠們立馬意識到了價值,這手方法,可以精準地將任何長度的直線分成任意等份!這小先生肚子裏絕對有料!
第九章 風投
接著蘇油將底下那條直角邊每個寸標記點和直角三角形的另一四十五度角頂點連接了起來。和斜邊一起得到九條分隔斜線。
找來一把沒有標示刻度的新尺,蘇油準備比照作圖得到的點,在尺上標示出各寸所在的精確位置。
一位老工匠,估計是工頭,連忙說道:「小郎,這個我來吧。」
蘇油微微一笑:「那有勞老丈了。」
老工匠手藝精熟,很快,蘇油得到了一把標示到精準寸的尺子。
蘇油用這把尺子沿著直角邊往上移,當尺度移到圖上側邊和最外斜邊距離剛好為一寸的時候,十一條斜線正好將尺上這一寸等分成十分。
拉好橫線,圖上便得到了一個精確的十分。
工匠們對蘇油的本事開始起敬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尤其是工頭,連呼「妙哉!妙哉!」
說完他便來接手,在尺子上用尖細的工具標出每分的刻度,然後繼續模仿蘇油上移尺子,皺眉道:「小先生,沒法繼續做啊,一厘再分十份,理論上可行,但是針痕緊挨著針痕,無法標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