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其實也是一門科學,而且其實是最容易發現真相的科學。


    歷史有個好處,就是原始資料都在那裏擺著,隻要你願意去尋找,總可以找到。


    當然首先得有個懷疑的態度,才能產生疑問,之後才會去查實,不會不加選擇地接受網上的那些轉載再轉載。


    當然,還要記得查全麵一些。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史觀。


    無法保持一種平和冷靜的,不偏不倚的,旁觀者的姿態,是讀不好歷史的。


    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人類創造文明成果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經歷了無數的摧毀和重建,而且負責摧毀和負責重建的,往往還是同一個團體,這些都得辯證地去看。


    除了正常的三觀以外,還有一條也容易被忽略,就是讀史的時候,應該要懷著「人性」。


    不要隻看到表麵文字上那些帝王將相們的豐功偉績,也要多著眼於當時的百姓,看見那些豐功偉績下他們付出的「犧牲」。


    沒有必要崇拜,如果用搞科研比喻讀歷史的話,那些歷史人物,其實都應該是科研對象。


    科學家會去崇拜小白鼠?最多止步於「喜歡」的程度就可以了。


    中國的歷史,因為「三諱」這個操蛋的傳統,掩蓋了太多的真相,塑造了太多的「完人」,讀的時候尤其要小心。


    一個被否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一個被大加頌揚的人;或者一個被頌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一個被徹底否定的人,這種歷史大風潮的轉換,是否真實,是否合理,也要小心的評判。


    可以選擇隨波逐流,因為必須要保護好自己,必須這樣做,這個沒問題。


    但是隨波逐流的時候,腦子也要清醒,心裏也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更要有一條底線。


    說回本書,老周隻能說,其中的歷史人物的言談,舉止,互動,性格,老周都基本根據歷史記載,有所加工,但盡量真實還原。


    基本都有出處,不是胡亂編造。


    比如蘇油那年科舉,就是當年的原題;比如呂公著的座右銘,他的那塊硯台;比如黃庭堅的化石鎮紙,都是有記錄,甚至有實物的。


    一些網上稀奇古怪的言論,比如範仲淹為何要寫《嶽陽樓記》袒護所謂的「貪官」?比如彈劾過歐陽修的蔣之奇,是否該用「奸臣」來定義?書中寫到他們的時候,也順便給了較為詳細的解讀,讓大家看到當時事件和人物的複雜性。


    對於兩個重要人物——司馬光和王安石,當很多人開始懷疑老周將他們的形象塑造得前後不一的時候,老周就知道了偏見的可怕。


    原因就在於大家心目中,對這兩個人物形象早有了預設,而且預設得非常單一。


    比如司馬光讓出四個寨子給西夏,就在網上背上賣國賊的名聲,宋神宗和王安石讓地幾百裏給遼國,卻依舊形象高大,原因就在於大家心裏預設的坎,太高,太頑固,太難打破。


    佛家有一個名詞,專門解釋這種現象——「知見障」。


    第一章裏老周寫到,夔州以上,過了渝州,長江就進入了岷江段,老周的一個水利局的同學,特意來提醒老周,說這裏犯了一個錯誤。


    因為岷江是在宜賓才匯入長江,這是一個不該犯的常識性錯誤。


    老周給她發過去一張地圖,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冊》宋代部分,上邊標示得非常清楚。


    古人認為峽江以上就是岷江,也就是說,他們的心裏,重慶到成都,都是岷江。


    如果老周書裏寫成過了宜賓縣才轉入岷江,在宋代,反而是錯了。


    在古人心裏,岷江是長江的源頭。長江的上遊,分別稱作岷江和峽江。


    所以成都是長江發源第一城,而建康是長江入海最後一城,這才有了杜少陵「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絕句。


    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對仗,也不僅僅是分別描寫兩個毫不相幹,胡亂看到眼裏的東西,而是以長江為隱藏的紐帶,精心選擇來了江頭和江尾的兩件事物。


    這就是知見障最直接的例子,也是為啥老周寫這本書,越寫越心虛的原因。


    因為老周也存在這樣的知見障,資料也不敢說就已經完全查實,思考不敢說就已經完全周備。


    知見障就好像洋蔥,剝掉一層,還有一層。


    這本書裏的東西,真不敢說全對,大家看到謬誤的地方,盡管提出來,老周一定接受批評,再去查查資料,一起討論。


    該說說下一本書了,下一本書其實已經開了一個頭,是一個理想社會崩潰後直接進入末世,主角在末世中生存的故事,接受書友們的批評,多做減法,老老實實地講故事,不再摻雜各種各樣的說教性的、科普性的「私貨」。


    其實老周想表達的,在《山溝》和《蘇廚》裏,已經表達得差不多了。


    最後還是感恩,感恩各位書友,耐心地看完這本字數超計劃過半的小說,還依然不離不棄。


    謝謝!


    蘇廚集


    《自題》


    鳳葉鐫寒石,龍根透碧苔。


    性成香自蘊,非待解人來。


    ·


    《奉老堂兄、唐師、張知縣應作》


    沙禽煙柳滿溪花,慢讀勤耕自弄茶。


    山外鳴流新獻漲,清聲一路到寒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