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博,九十多了,至今還在待機的當朝人物,也是故事上的最後一個人。


    耶律崇仁將書冊接過放好:「謝謝師傅。」


    扁罐從包包裏摸出一個小球:「崇仁是愛學習的好孩子,這個是今天的獎勵。」


    耶律崇仁高興地接過:「這是文潞公玩過的球嗎?」


    扁罐笑道:「這個可比文潞公玩過的球更好。你到對麵去站好,我們一起玩。」


    一大一小便在房間兩頭開始用腳傳球,文妃在內殿聽見耶律崇仁開心的笑聲,將書放下:「崇仁,王傅有諸多軍國大事要處理,你可不要太貪玩,耽誤王傅的時間。」


    扁罐看了看殿內的座鍾:「還有幾分鍾,沒關係的。」


    文妃隔著簾幕:「王傅,其實,我也有事請教。」


    扁罐這才將球拾起來,交給崇仁讓他自己去玩,躬身道:「娘娘言重了,不知娘娘有何詢問?」


    文妃說道:「遼國崇佛,多言因果性命,宋國崇儒,多言孝悌忠信。」


    「《倫理》以孝為眾善之始,以親親為起點,之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性命之因卻無深究。」


    「如此一來,不是佛學比儒學,要更加究竟人性之本原?而以司徒之淵智,又為何隻以『識倫理』為起點,而不深究性命呢?」


    扁罐說道:「回娘娘,父親以為,人的身上,有多重屬性。」


    「一個人飢知食,寒知衣,這個屬性,叫做本能屬性,也就是生理;一個人知聞有思,美惡有辯,這是認知屬性,也就是心理;至於行忠信孝悌,親父母,交友朋,使人情而往來,這就是倫理。」


    「人所構成的群體,父親以『社會』喻之。社會之上,各家為慶賀豐收,齊心合力,各施其責,細觀則有法則所依,各領分事。他們都是『社會之人』。」


    「研究解決生理問題的人,叫醫家;研究解決心理問題的人,叫僧道;而儒家,其重點不在前兩樣上,更加注重於人和人共處關係的問題,也就是社會問題。」


    「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與他存在最直接關係的人,就是他的父母,故儒家以『親親』為研究人與人關係的起點,是有它的道理的。」


    「當然,這是最早的儒家,經過千年發展,從兩晉奢言性命玄學,到今日洛學元氣之論,已然超越了『親親』這個初儒的研究起點。」


    「這是個好現象,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清楚把握大量和少量的區別,以及主要和次要的區別。」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理學的名詞了,矛盾。」


    「矛盾就是事物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相衝突相對立,同時還能相轉化的兩麵,類似太極的陰陽。」


    「一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充斥無數大大小小的矛盾,比如你想要請歌吹班子,我想要請說書班子,你想要吃甜,我想要吃鹹,這是無法避免的。」


    「如何在這麽多矛盾共存的情況下,還能讓這個社會辦得成,辦得好,這就是儒家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就需要在這諸多矛盾當中,分辨出什麽是主要的,急需解決的矛盾,什麽是次要的,可以暫緩的矛盾。」


    「一個個體的生理、心理,所影響的是他個人;而倫理是人和人的關係,因此影響的會是一群人。」


    「解決了一個倫理問題,就解決了一群人的問題。因此父親認為,從這方麵來講,倫理之學,其重要性要超過性命之學。」


    「性命之學不是不好,不重要,但是它應該是在解決社會普遍問題之後;製定好社會法則之後;發展完備倫理之學之後;讓人知道如何與他人共處於世之後;保證家庭和諧,國家繁榮,天下太平之後——的錦上添花。」


    「因此性命之學,應該由學者們去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倫理問題,應該是當政者要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會因他們社會職責的不同,而關注和解決不同的問題。」


    「君王、宰執、官員,管理國家是他們的責任,因此他們理應關心和學習《倫理》;」


    「而通透性命之學,追究生命和人性的本原,那是屬於學者們的研究範疇。」


    「對於施政者來說,研究性命,隻能算作興趣調劑,要是當做主業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浪費過多的精力甚至國家資源,那這個國家,就危乎殆也!」


    「出於這樣的目的,父親的《倫理》,隻以『親親』為起點,隻為解決』社會問題『而設,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職責,到底是什麽。」


    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


    扁罐繼續說道:「當然,關心社會問題的,也不僅僅隻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也是重要的分支。」


    「但是道家的追求,是將社會人,還原成個體人,在社會發展到人與人關係非常繁複的今天,已經成了個人的追求,它本身就是和社會相疏離的。」


    「而墨家卻過於理想化,對人的道德素質要求太高。」


    「非社會上人人皆是墨家,則不能產生墨家所想要達致的社會。因此其本身就是無法運用於廣泛實踐的——『悖論』。」


    「而父親對於儒和法的理解,更多的將儒看做理念,而以法看做手段。」


    「以仁義禮智信為理念,去製定出具體可施的法令,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再以之栩贊君王,監督官吏,管理政府,治育百姓,引導風氣,就可得上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