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耶律大悲努南下抵達大定府,傳達了耶律延禧的聖旨,耶律淳才不得不引兵離去。
趙廷睦這才打開城門,迎接耶律大悲努入城。
然而才入城池,耶律大悲努就接掌了軍權,從趙廷睦手裏接過虎符,印信,然後將手一揮:「拿下!」
趙廷睦一邊掙紮,一邊大喊冤枉:「太師這是作甚?廷睦血戰連日,愛子捐軀,守城不墜,拒納鄭王。我自問對陛下忠心耿耿,何故如此對我?」
耶律大悲努抖出一封信件:「這是你寫給皇太叔的書信,其中投誠引援之意,昭然若揭。」
趙廷睦喊道:「那是我遣使十二,求陛下援兵,皆不得音信。無奈之下才隻得求助皇太叔!」
「卑言媚語,乃權宜之計,否則其如何肯出兵?」
「設若廷睦有心,鄭王先到,廷睦因何不獻城與鄭王,而與殿帥?」
耶律大悲努道:「焉知不是反間,所謀更甚?」
「老夫忠心耿耿!絕無此意……」
見趙廷睦還要申辯,耶律大悲努語重心長說道:「趙樞相,本官斷不會為難於你。還有,本官也必與陛下言樞相守土之功。」
「但是樞相啊,你我同殿為臣,還請你也不要太為難我嘛……」
「這封信出於你手,這是不容置疑的吧?若是我明知道是你寫的,還置若罔聞,恐怕下一個被陛下發落的,就得是老弟我了。」
「因此有什麽話,你跟我說沒用,得留著去跟陛下說。」
「鄭王不會老老實實的退兵的,兄弟這裏還有無數手尾要料理,就麻煩樞相在大定府牢獄裏,做做樣子。」
「放心,絕對好酒好菜,專人伺候,隻要樞相答應我不擅自離開牢營,大悲努就絕不會讓樞相受一丁點的委屈。」
趙廷睦終於不再掙紮,拱手道:「還請太尉為老夫細陳冤屈,當時諸般妄語,想來陛下也必體諒。」
待到趙廷睦下去後,一邊的師爺問耶律大悲努:「太尉當真欲為趙樞相鳴不平?」
耶律大悲努嘆了口氣:「韃靼破了鬆山,終歸是防守不利造成的,如今可好,此事大可轉移群臣的視線。」
北方戰線,說到底是耶律延禧、大悲努、額特勒三人主持,韃靼人從鬆山過來,其實就是三人防堵不力,戰略上被李夔抓了破綻。
現在出了趙廷睦這事兒,背鍋俠就有了。
甲子,殿前指揮使耶律大悲努,送上趙廷睦與皇太叔的密信,奏報他希媚權臣,圖立新君,謀反大逆。
耶律延禧下詔,命尚書右僕射耶律慎嘉努前往中京,與大悲努一起窮治此案。
慎嘉努調查之後,上書堅稱此皆趙廷睦一人所為,那些書信,皇太叔和鄭王並沒有予以理會。
耶律大悲努則奏稱趙廷睦有罪。雖然趙樞相聲稱自己是為了請求援兵,故而才低三下四,可是他忘記了朝廷的法令製度。
不說趙廷睦南院樞密使的身份,隻中京留守府和南京留守府,兩者間本也是敵體。
而趙廷睦的信中多有妄語,如「渴仰天霖,賑濟蒼生。吾王翻掌而擁三道之地,其後可平至尊而抗北廷也」這般文字。
就算是為了引誘皇太叔出兵,行詞也不應當到這份上,這樣的句子,足以定成謀反。
不過趙廷睦有守大定府的功勞,又死了兒子,而且明白人都知道他其實就是背鍋俠。
所以耶律延禧最終也不為己甚,隻將趙廷睦為庶人,沒有要他的命。
之後命耶律大悲努統兵南下,逼迫被謀反案搞得膽戰心驚的鄭王耶律淳,要他交出北安州和澤州,回返領地。
那兩處地方乃是中京道的形勝之地,耶律淳最終在聖旨和大軍的雙重壓力之下,不得已屈從。
不過軍不走空,回軍的時候,耶律淳報復性地搜刮光了兩州的府庫與錢糧。
北賊南兵,讓整個中京道五十四州,一半以上,慘遭掃蕩。
又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因此從四月大戰過後,中京道開始出現流民、盜匪,而且情況越來越烈。
而這一次,遼國再也沒有坐著輕車,到處巡視,招攬安撫亂民的大公鼎了。
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為公辟路
耶律延禧手裏的兵力又少了五萬,因為他不得不命耶律大悲努帶著留鎮中京,四處剿滅反叛。
丙寅,吉達寇兔耳山。
大宋當年抵禦西夏有多麽痛苦,遼國現在抵禦韃靼,就一樣有多麽痛苦。
金山南麓,山脈結束的地方,有幾個斷斷續續的山頭。
從北而南,依次是金山、饅頭山、兔耳山、永安山。
山頭與山頭之間的山穀,往往會有小河流貫通,成為韃靼人入寇的天然通道。
相應的,那些地方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金山和饅頭山之間有納水,遼人在東麵水口處,設置了靜州、興國州。
饅頭山和兔兒山之間是渾河,下遊有樂康軍、泰州、長春洲。
兔兒山和永安山之間,是大福河、狼河。
兩河之間,就是此次吉達大軍攻擊的目標——寧州。
而永安山以南,狼河與湟河交匯處,寧州的南麵,就是遼國的首都——臨潢府,上京。
上京周圍,有饒、豐、永、福、廣義、長寧、龍化諸軍州拱衛,光從這些名字就能看出,當年契丹的國主們,曾經對這個國家寄託了多重的希望。
趙廷睦這才打開城門,迎接耶律大悲努入城。
然而才入城池,耶律大悲努就接掌了軍權,從趙廷睦手裏接過虎符,印信,然後將手一揮:「拿下!」
趙廷睦一邊掙紮,一邊大喊冤枉:「太師這是作甚?廷睦血戰連日,愛子捐軀,守城不墜,拒納鄭王。我自問對陛下忠心耿耿,何故如此對我?」
耶律大悲努抖出一封信件:「這是你寫給皇太叔的書信,其中投誠引援之意,昭然若揭。」
趙廷睦喊道:「那是我遣使十二,求陛下援兵,皆不得音信。無奈之下才隻得求助皇太叔!」
「卑言媚語,乃權宜之計,否則其如何肯出兵?」
「設若廷睦有心,鄭王先到,廷睦因何不獻城與鄭王,而與殿帥?」
耶律大悲努道:「焉知不是反間,所謀更甚?」
「老夫忠心耿耿!絕無此意……」
見趙廷睦還要申辯,耶律大悲努語重心長說道:「趙樞相,本官斷不會為難於你。還有,本官也必與陛下言樞相守土之功。」
「但是樞相啊,你我同殿為臣,還請你也不要太為難我嘛……」
「這封信出於你手,這是不容置疑的吧?若是我明知道是你寫的,還置若罔聞,恐怕下一個被陛下發落的,就得是老弟我了。」
「因此有什麽話,你跟我說沒用,得留著去跟陛下說。」
「鄭王不會老老實實的退兵的,兄弟這裏還有無數手尾要料理,就麻煩樞相在大定府牢獄裏,做做樣子。」
「放心,絕對好酒好菜,專人伺候,隻要樞相答應我不擅自離開牢營,大悲努就絕不會讓樞相受一丁點的委屈。」
趙廷睦終於不再掙紮,拱手道:「還請太尉為老夫細陳冤屈,當時諸般妄語,想來陛下也必體諒。」
待到趙廷睦下去後,一邊的師爺問耶律大悲努:「太尉當真欲為趙樞相鳴不平?」
耶律大悲努嘆了口氣:「韃靼破了鬆山,終歸是防守不利造成的,如今可好,此事大可轉移群臣的視線。」
北方戰線,說到底是耶律延禧、大悲努、額特勒三人主持,韃靼人從鬆山過來,其實就是三人防堵不力,戰略上被李夔抓了破綻。
現在出了趙廷睦這事兒,背鍋俠就有了。
甲子,殿前指揮使耶律大悲努,送上趙廷睦與皇太叔的密信,奏報他希媚權臣,圖立新君,謀反大逆。
耶律延禧下詔,命尚書右僕射耶律慎嘉努前往中京,與大悲努一起窮治此案。
慎嘉努調查之後,上書堅稱此皆趙廷睦一人所為,那些書信,皇太叔和鄭王並沒有予以理會。
耶律大悲努則奏稱趙廷睦有罪。雖然趙樞相聲稱自己是為了請求援兵,故而才低三下四,可是他忘記了朝廷的法令製度。
不說趙廷睦南院樞密使的身份,隻中京留守府和南京留守府,兩者間本也是敵體。
而趙廷睦的信中多有妄語,如「渴仰天霖,賑濟蒼生。吾王翻掌而擁三道之地,其後可平至尊而抗北廷也」這般文字。
就算是為了引誘皇太叔出兵,行詞也不應當到這份上,這樣的句子,足以定成謀反。
不過趙廷睦有守大定府的功勞,又死了兒子,而且明白人都知道他其實就是背鍋俠。
所以耶律延禧最終也不為己甚,隻將趙廷睦為庶人,沒有要他的命。
之後命耶律大悲努統兵南下,逼迫被謀反案搞得膽戰心驚的鄭王耶律淳,要他交出北安州和澤州,回返領地。
那兩處地方乃是中京道的形勝之地,耶律淳最終在聖旨和大軍的雙重壓力之下,不得已屈從。
不過軍不走空,回軍的時候,耶律淳報復性地搜刮光了兩州的府庫與錢糧。
北賊南兵,讓整個中京道五十四州,一半以上,慘遭掃蕩。
又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因此從四月大戰過後,中京道開始出現流民、盜匪,而且情況越來越烈。
而這一次,遼國再也沒有坐著輕車,到處巡視,招攬安撫亂民的大公鼎了。
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為公辟路
耶律延禧手裏的兵力又少了五萬,因為他不得不命耶律大悲努帶著留鎮中京,四處剿滅反叛。
丙寅,吉達寇兔耳山。
大宋當年抵禦西夏有多麽痛苦,遼國現在抵禦韃靼,就一樣有多麽痛苦。
金山南麓,山脈結束的地方,有幾個斷斷續續的山頭。
從北而南,依次是金山、饅頭山、兔耳山、永安山。
山頭與山頭之間的山穀,往往會有小河流貫通,成為韃靼人入寇的天然通道。
相應的,那些地方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金山和饅頭山之間有納水,遼人在東麵水口處,設置了靜州、興國州。
饅頭山和兔兒山之間是渾河,下遊有樂康軍、泰州、長春洲。
兔兒山和永安山之間,是大福河、狼河。
兩河之間,就是此次吉達大軍攻擊的目標——寧州。
而永安山以南,狼河與湟河交匯處,寧州的南麵,就是遼國的首都——臨潢府,上京。
上京周圍,有饒、豐、永、福、廣義、長寧、龍化諸軍州拱衛,光從這些名字就能看出,當年契丹的國主們,曾經對這個國家寄託了多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