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嘛,時代不同了。


    廣州又修了幾座新橋,方便交通。漁夫為了早點去喝酒,連鱸魚鰣魚這樣的好貨色,都胡亂叫個價就賣了。


    日子好了,人才有真正的「生活」,才有閑暇,去欣賞和體悟周遭的美……


    漏勺的升職之路已經眼看就要趕上自己,自己十九歲時,不過才一個樞密副承旨加知渭州,漏勺隻用了四年,十八歲年紀就差不多走完了自己六年的路。


    路判入京也好,否則在外路按他這樣的搞法可怎麽得了,升職太快,估計幹到兩浙、川峽這種重要地區的轉運使都要不了幾年。


    到時候再入朝,不是一部侍郎就是翰林學士,年紀輕輕剩下那麽多年怎麽辦?


    要怪就怪廣南東路,尼瑪也太好發展了……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


    廣州學宮外頭,劉摯帶著廣州士紳們來到一所庫房前,命人將大門打開。


    整整三間屋子裏,堆放的全是香料。


    陶安民看著裏邊琳琅滿目的品種,不由得有些詫異:「明公,這是……」


    劉摯嘆息一聲:「小蘇路判走了。」


    「走了?去哪兒了?」


    「任滿了,回京了。」


    「什麽?」陶安民大驚:「什麽時候的事情?」


    劉摯說道:「昨晚,南風已起,現在走正好。」


    說完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這是他留給你們的。」


    陶安民伸手接過,打開來上麵卻是一首小詩。


    恨煞朝章驚玉詔,


    來時單馬去蕭蕭。


    遺香故老休輕負,


    啟育慈風在汝曹。


    就聽劉摯說道:「小蘇路判說廣州還有一件大事兒他沒有來得及做,那就是慈善。本來他準備在九月秋稅之後,將居養院、舉子倉、慈幼局、同濟院都辦起來的。」


    「本錢他都已經準備好了,錢財就通過發賣這三倉香料換得,而今後的維護費用,則從方知味的利潤裏撥劃。」


    「如今他走了,此事就隻能委託幾位宿老來完成。老陶你們看看是不是支個局子,將這事情接下來吧……」


    陶安民眼淚頓時奪眶而出,一把拉住劉摯的袖子:「劉公你……你還我們小蘇探花!」


    「老陶!」劉摯責道:「朝廷設流官之製,天底下,本來就沒有不散的宴席!」


    「以子衡的政績,早該遷轉了。老陶,總不能因為貪圖甘棠之愛,就把孩子綁在廣州啊,這不是耽誤他嗎?!」


    劉未在一邊跌足:「那也應該跟我們商量一聲嘛!小蘇探花這幾年給我廣州做了這麽多的事情,父老鄉親們,怎麽也得相送一場啊!」


    「告訴你們他還走得了嗎?」劉摯道:「他就怕見你們現在這個樣子!」


    說完又覺得自己語氣有些重了,溫言勸慰:「幾位,子衡乃是王佐之才,天下三十幾路,總不能隻讓廣南東路獨占這便宜吧?」


    「天子尚年輕,眼看就要親政,有個同齡的臣子在身邊勸諫,效果不比我們這樣的老頭絮叨好得多?」


    「無論是為君、為國、為民,還是為了子衡他自己今後的仕途,都已經到了離開廣南東路的時候了啊。」


    「子衡這孩子,聰明靈秀,設施長遠,很多大事知道提前措手,不疾不徐有章有法,這是一州一路之才略?」


    「大家要是喜歡他,就該把他交待的事情做好,就該把廣州的民風帶好,讓他今後為自己曾經的任所驕傲,這才不辜負孩子的一片用心啊!」


    幾個老頭唏噓流涕,傷心了好一陣,陶安民才頹然道:「明公說得也在理,總不能因為咱這一州之地就耽誤了小蘇探花,唉……」


    劉未扶住陶安民,對劉摯問道:「就不知道小蘇探花這幾樣設施,該是什麽章程?」


    劉摯又取出一本冊子:「這是子衡謄錄的汴京慈善之法,他出任之初就帶上了的。現在,交給你們了。」


    陶安民顫巍巍地雙手接過,忍不住又開始掉淚:「可老夫心裏,怎麽還是難受……」


    劉未剛剛也看了漏勺的留詩:「劉公,小蘇探花詩裏首句,似乎對你頗有怨懟之意……劉公你可不能騙我們,此番進京,真是為了小蘇探花好?」


    劉摯氣得吹鬍子瞪眼:「我還能害他?!他這是抱怨老夫,沒能讓他吃上劉河村的大生蠔!」


    陶安民收拾起心情:「罷了,人都走了,說什麽都晚了……這廣州人的好事,也不能盡讓小蘇探花一人出力,說起來不當人子。」


    劉未說道:「不如我們去請信長老出麵,由他來主持大局,然後大家分派職事,就按照小蘇探花的意思,把冊子裏的這些都置辦起來。」


    數月之後,在信長老和幾位宿老的大力奔走下,廣州城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加上三倉香料打底,很快建起了贍養孤寡老人的居養院,撫育孤童的慈幼局,慈善醫療性質的同濟院。


    其中蕃人也出了大力,辛押陀羅還將自己的光塔寺捐獻了出來,效仿同濟院,也成立了一所收療生病海客的慈善機構。


    因為感激漏勺留下的德政,廣州父老在漏勺存放香料的庫房原址之上,造起了一座石亭,稱作「遺香亭」,以示紀念。


    這些都是後話了,漏勺終究差了幾個月,沒能吃到劉河村的生蠔王,臨走時隻帶走了一箱茶坑的特產——蒲葵編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