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乞如國初之製,復行禁榷珠,其抽解之外,盡數中賣入官,以備乘輿宮掖之用。


    申行法禁,命婦、品官、大姓、良家許依舊製裝飾者,令欲官買,雜戶不得服用。


    以廣好生之德,而使民知貴賤之別,莫敢踰僭。


    及民間服用諸般金飾之物,浮侈尤甚,而條貫止禁銷金。


    其鏤金、貼金之類,皆是糜壞至寶,僭擬宮掖,往年條禁甚多,亦乞修立如銷金之法。」


    趙煦對此不以為然,下詔: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敬人之意,在內不在表。立法之根,在情不在禁。


    如德行不稱,而稱金配玉,此飾醜而誇,非所可羨,實堪笑也。


    今人不笑之,其實教化不及之故。


    可著令:州縣捐施中學者,許佩珠玉;捐施小學者,許佩金銀。庶幾使富有可尚,賤有可高,相以崇德興學為美,其後方可飾也。


    仁有所施,財有所匹,朕獎之華麗,不亦宜哉?」


    此詔一出,再次讓群臣亮瞎了眼睛。


    趙煦的著眼點比李之純遠遠高出好幾個檔次,而且富有可操作性。


    詔書裏並沒有禁絕富人炫耀財富,但是對他們指明了炫富的方法,提出了道德要求。


    炫耀財富之前,你先要表現出自己的品行道德,必須能夠匹配得上你擁有的財富,否則就是「炫醜」,而不是「誇耀」。


    沒有收穫名聲之前,你好意思穿金戴銀?


    如果你有德行名聲,那麽穿金戴銀,又有什麽關係呢?


    這才是真正的引導風俗民情。


    教化比禁奢侈重要,而且禁是不靠譜的。


    還不如同意大家奢侈,但是必須以建設教化之所為交換,然後朝廷再以「許奢侈」作為獎勵。


    現在大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皇家對他們的消費需求做出了讓步,隻是要求他們「仁有所施,財匹其德」,可謂一片良苦用心。


    佩珠玉穿金銀不是不可以,請捐建個學校先。


    王晦看到奏章,不禁對蘇油搖頭感慨:「這才是因勢利導,英睿之君啊……」


    蘇油也表示贊同:「陛下自幼聰明,如今漸漸展露明君之相,都是太皇太後多年垂育之功。」


    王晦對此倒是不怎麽覺得,他覺得小皇帝的脾性都是蘇油帶出來的:「朝中不少勸陛下親政的,都是貪圖首建之功,實在是小瞧了陛下的宏量。」


    蘇油笑道:「陛下親政,乃天經地義,本來就是我大宋最大的正確。時候到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哪裏有什麽『首建之功』?」


    「既然沒有首建之功,那就沒有獎勵,且陛下是重情念舊之人,那些勸進的,怕不是已經被陛下貼上了『涼薄』的標籤。」


    王晦拱手道:「明公料見萬裏,老夫忝領幕府錢糧,其實一點幫不上忙,實在是慚愧。」


    蘇油擺手:「王老你客氣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的長處我自己知道,在於署理民政,調協多方。至於提防奸小中傷,卻是不足。」


    「以往人以為我謙退,其實不過是藏拙罷了。」


    蘇油指的是這次朝中剛剛過去不久的「彈蘇」風潮,如果處置不當,搞不好就會漸漸攀扯到蘇油身上。


    王晦抓住了關鍵,製止了朝臣與蘇油的交通,看似毫不抵抗,其實是徹底杜絕了有心人藉此將髒水潑到蘇油身上的機會。


    隻要蘇油這麵大旗不倒,任何伎倆任何目的,最終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除此之外,這次事件,極易在趙煦心底裏埋下一根刺,估計有心人也是有此算計。


    就算事情不成,至少也能達到了挑撥君臣關係的目的,給趙煦埋下忌憚蘇油的根苗。


    之後安心等待這株小苗長成毒藤就可以了。


    當時王晦就建議蘇油出巡,避開此事,同樣沒有給對手一點機會。


    這事情讓蘇油自己來做,都做不到如此幹淨妥當,這尼瑪就是對傳說中的「屠龍術」進行反製,王晦似乎深諳此道。


    兩個人其實相互佩服,在王晦眼裏,自己這些伎倆,最多就到三國賈詡的層次,司徒如今逐漸對遼國展開的種種手段,才堪稱真正的「屠龍術」。


    五月,詔廣南東路判官蘇軛赴闕奏對。


    趙頊準備安排漏勺在身邊,具體職務還沒想好,但是入京就對了,以漏勺的能為,好像幹啥都沒問題。


    蘇油也覺得,以漏勺之奸滑,除了禦史幹不了,別的好像也沒啥好擔心的。


    就連翰林都不是不能幹,小蘇探花年初兩首小詩,卻也是登上了《時報》的。


    《詠春·其一》


    繞樹新鶯逐柳綿,追風兒女送輕鳶。


    漁舟懶係新橋側,亂賣鱸鰣落酒錢。


    《詠春·其二》


    波分鷗影隨雲散,風送桃花逐水還。


    萍葉成錢蛙半醒,時中絕愛此江南。


    兩首小詩清新有趣,自然可喜,頗具宋風。


    不過蘇油不喜歡,認為是「鄭衛之音」,不符合「詩以言誌」的大氣唐風,不符合「憂懷天下」的蘇家風骨。


    然並卵,可恨如今大宋士林和老百姓們就好這一口,兩首小詩,傳揚得比蘇油自己的詩歌還廣泛。


    王晦的一句話,更是堵得蘇油沒脾氣:「東翁,時代不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