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致情,不能因情而困人。


    辛亥,開封府言:「準敕,遇大寒風雪之日,支俵乞丐人錢,特就官私貧院支俵。緣此凍餒病悴之人,賴以全活者甚眾,然措置條約,有所未備。


    今相度,欲乞十月以後,下諸廂抄劄人數給散牌子執收,每遇支散月分,乞下吏部預選差定經任小使臣二十八人,準備與諸廂使臣等分定地分。


    如遇合支俵月分,自早親詣貧院,逐處俵散,約限至午未時已前了當。如有死亡,及逐時增添人數,並畫時申報本廂使臣抄上姓名照會。」


    從之。


    大宋的扶貧工作,是這個朝代的特色。一直就在開展,而且有製度,不過以前地主家都沒餘糧,想做也做不到多好,但是官方出麵,至少在做。


    這個「支俵牌」,其實就類似後世「五保戶證明」,官府每月要發放錢糧。


    國人的歷史觀,最大的毛病就在全盤否定或者全盤肯定,非黑即白,一邊罵著北宋保守黨們的做派,一邊做著和北宋保守黨們一樣的事情。


    而且不假思索囫圇吞棗,別人怎麽說,自己就怎麽信。


    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網上流行的一種說法,說宋代的農民起義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三百一十九年裏,一共發生了四百三十三次。


    卻不去想想,這個數據,是怎麽來的。


    其實這個數據,是來自一本書,《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


    而真正去翻閱過這本書的人,就會發現,這本書中,將兩宋歷史資料裏,記錄過的「盜」,全部收錄,將之定義為「農民戰爭」。


    其中很大一部分,不過是數人糾集,甚至一人攔路搶劫殺人之類的重大刑事案件;另外還有一大部分,則是邊疆地區和羈縻地區的民族衝突。


    排除掉這些後,真正稱得上「農民起義」,達到「戰爭」規模的,書裏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


    要是按照這本書的編纂史觀,用同樣的方法,去收集一下其餘各朝的資料,嗬嗬嗬……沒有最可怕,隻有更可怕。


    再去了解一下,知道作者去世於一九六七年,參考一下時代背景,就大致應該明白是怎麽一回事兒了。


    最可笑的是,網上無數文章,引用這個數據的時候,大多數都有一句「據史料記載」,甚至有小編還列舉了該書的書名。


    天下文章一大抄,發帖子的人,幾個又去翻過自己帖子裏提到過的這本書呢?


    當然這也不能說大宋就有多好,在蘇油看來,在他穿過來之前的那個時空,封建王朝有一個算一個,隻能說,都壞。


    但是實事求是,大宋,也沒有壞到所謂的「農民戰爭」持續幾百年那份兒上。


    ……


    五月,遼國,混同江。


    劾裏缽已經臥病在床,對侍奉湯藥的漢人醫士劉巢說道:「劉醫士,不用進藥了,長生天要召我去了。」


    劉巢放下藥碗,嘆息一聲:「是老夫醫術不精,愧對太師。」


    劾裏缽的弟弟盈歌在邊也不禁垂淚:「哥哥說哪裏話,長生天庇佑我部,一定會讓哥哥好起來的。」


    劾裏缽雜亂的鬍鬚下露出一抹微笑:「長生天讓阿骨打成了我的兒子,就已經是庇佑完顏部了,他回來了嗎?」


    盈歌說道:「去遼朝統軍司見曷魯騷古前,哥哥命他五月半前就要回來,阿骨打從未違過軍令,天上就是下箭雨,他也一定會回來的。」


    劾裏缽問道:「今日是哪日了?」


    劉巢說道:「今日是五月十四。」


    劾裏缽看向皮帳上方:「我會等他來。」


    五月十五,阿骨打回到部落,次日,劾裏缽去世。


    臨死前,劾裏缽拉著阿裏骨的手,對弟弟盈歌說道:「我死後,由你統管部落,然隻有此子,可以成就大業。」


    完顏盈歌也向來推崇阿骨打,之後出入一定同行。阿骨打每次出遠門歸來,盈歌一定會親自迎接。


    甲戌,宋清河郡公,太子少師致仕,張方平,卒。


    其實老頭去年就在生病,蘇油寫信給趙煦,趙煦命太醫局教授楊文蔚前往看視。


    經過調理,病情見好,楊文蔚叮囑:「但不可再飲。」


    老頭一生瀟灑,「幼知為學,而不能勤。於時山東士人若劉潛、吳顥、石延年、韋不伐、陳靖、田度、馬武十數人,皆負豪傑之氣不得騁,相與縱酒為高。」


    聽聞要戒酒,張方平揪然不樂。


    家人也將酒藏起來,不讓他看見。


    五月末,張方平偷偷從自家書院桂樹下刨出一壇酒,拿回書房寫好了謝表,表中提道「奉先帝召,有賜當盡」,然後將一壇酒都喝光了。


    是夜去世,年八十五歲。


    家人看那酒罈上的標記,卻是治平四年,張方平與趙抃同進參知政事的時候,神宗賞賜下來的。


    張方平對蘇家人來說,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要細論起來,蘇家和張方平其實也算是老遠老遠的親戚。


    張方平的祖父,當年娶的眉山蘇氏。


    不過真正和蘇家的交集,卻是在治蜀時遇到蘇洵開始。


    蘇油在大名府收到張方平女婿王定國送來的告哀信,不由得嗟嘆良久,老頭以這種方式告別人世,當真瀟灑。


    蘇軾、蘇轍來信,相約為張方平服孝一年,極少為人寫墓誌的蘇軾,親自動筆,給張方平作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