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以門下侍郎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尚書左丞呂公著為門下侍郎。
司馬光當時又病了,而且已經請假,不能入謝,帝遣合門副使將詔書和引信送至其家賜之,司馬光推辭,並引文彥博、蘇油自代。
等到病情稍微緩和,方起視事。
高滔滔詔免其朝覲,讓司馬光乘坐肩輿,三日一入都堂或門下尚書省。
司馬光再辭:「不見君,不可以視事。」
於是高滔滔詔司馬光乘坐肩輿至內東門,由其子司馬康扶入小殿,並且命他不必參拜。
司馬光不敢,請對延和殿。
高滔滔詔許乘肩輿至崇政殿,垂簾引對。
司馬光入對良久,終於接受了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的任命。
第一件事,就是接替蔡確,提舉編修《神宗實錄》。
王安石此時已經病重,弟弟王安禮將邸報送到府中,王安石看過後悵然久之:「司馬十二丈作相矣!」
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
朝堂之上,幾乎全成了保守派和改良派的天下,改革派現在就剩下一個右相韓縝,一個戶部尚書曾布。
曾布是因為之前接替蘇油安定寧夏的功勞,加上做過三司使,被章惇援引復朝的。
戊辰,蘇轍言:「陛下用司馬光為相,而使韓縝以屠沽之行與之同列,以臣度之,不過一年,縝之邪計必行,邪黨必勝,光不獲罪而去,則必引疾而避矣。」
「去歲北使入朝,見縝在位,相顧反臂微笑。是因縝舉祖宗七百裏之地,無故與之。」
「臣聞契丹地界之謀,出於耶律用正,今以為相。」
「彼以辟國七百裏而相用正,朝廷以蹙國七百裏而相縝,臣愚所未諭也。」
一劍封喉。
其實韓縝有些背鍋,那七百裏疆域是王安石和趙頊經過深思熟慮,研判了當時河北情形與遼國敵情之後,最終決定放棄的。
而韓縝不過是當時朝堂派出去的談判代表而已。
但是朝廷的鍋也該韓縝背,這就是政治。
蘇轍這時拿出來彈劾,韓縝本來就在求退,立即合門戴罪。
己醜,朝廷接受了韓縝的辭呈,罷右僕射,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潁昌府。
高滔滔對韓縝和對蔡確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台諫前後論縝過惡甚眾,高滔滔皆留中不報,但韓縝的不報與蔡確的不報,也是有區別的。
高滔滔還曾經宣諭孫覺、蘇轍:「進退大臣,當存國體。韓縝雖不協人望,但是也必須主動求去,而後出之。」
劉摯等攻之益急,高滔滔同意韓縝辭職的同時,又出內批給給事中:「縝自以恐妨賢路,故乞出外,視矜功要名而去者,縝為得進退之體,宜於製詞中聲說此意。」
意思是說,韓縝的求去,比那些自誇功績索要名聲而後去的人,不是同一種性質,朝廷在給他的製詞中,必須要聲明這一點,給他足夠的體麵。
所謂「矜功要名」,意思很明顯,就是指的蔡確、邢恕。
韓縝去後,右僕射的位置就空了出來,之前司馬光除左僕射的時候,曾固辭以疾,推薦高滔滔召用文彥博和蘇油。
範純仁,呂公著也以文彥博老成,推薦其入朝。
文彥博都已經致仕,和蘇油差不多,現在隻享受榮銜,官封太師,為文臣第一人。
於是高滔滔詔文彥博肩輿赴闕,並令河南津派出專員為文彥博處理行李。
同時禦劄付司馬光,欲除彥博太師兼侍中、行右僕射事。
司馬光奏:「彥博官為太師,年八十一,臣後進而位居其上,非所以正大倫也。」
呂公著也認為文彥博資序太高,不如將老頭置於蘇油那個位置,備位諮詢,然後將蘇油召回,放在自己和司馬光中間,擔任這個右相。
朱光庭亦三上章,以為:「彥博師臣,不宜煩以吏事。若右相,則蘇油、呂公著、韓維、範純仁皆可為之。」
劉摯、王覿上書,也認為文彥博畢竟春秋太高,不可為三高官官。
蘇油知道司馬光和朝廷的意思後,立刻上章表示堅決不接受。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台諫有自己的子侄,而且蘇轍工作得非常好,完全勝任,那就讓他好好幹完一任。
蘇轍在任期間,自己便不好呆在宰執的位置上。
第二個原因是文彥博和自己同為龍昌期的學生,而且一個已經是太師,一個又守著司徒,要是同在朝中,同任實職,也難免會引來朝臣非議。
第三個原因是自己實在脫不開身,學校製度需要建立,課程教材需要修訂,教師學生需要招納安頓,各學院課題需要擬定,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如今朝中位置安排得很好,老師兄乃國家元戎,尊位致仕,再次出山想的也肯定是國家的需要,絕不會是為了什麽權勢地位。
言下之意,老頭已經混到了當朝第一人,什麽樣的官沒有擔任過,什麽樣的功勞沒拿過,他還會在乎這些嗎?
否則他又何必八十一歲高齡還一召即起?因此想必也不會介意太皇太後的任何安排。
既然不會介意,那就幹脆連右相都不給,給個平章軍國事,備位參贊,文公也一定會竭心盡力。
高滔滔舒服了,明潤這是給遞了個台階,說得也非常有道理,於是接受了蘇油的請求,沒有強求他執政,也沒有在強行給文彥博安排政務。
壬辰,以門下侍郎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尚書左丞呂公著為門下侍郎。
司馬光當時又病了,而且已經請假,不能入謝,帝遣合門副使將詔書和引信送至其家賜之,司馬光推辭,並引文彥博、蘇油自代。
等到病情稍微緩和,方起視事。
高滔滔詔免其朝覲,讓司馬光乘坐肩輿,三日一入都堂或門下尚書省。
司馬光再辭:「不見君,不可以視事。」
於是高滔滔詔司馬光乘坐肩輿至內東門,由其子司馬康扶入小殿,並且命他不必參拜。
司馬光不敢,請對延和殿。
高滔滔詔許乘肩輿至崇政殿,垂簾引對。
司馬光入對良久,終於接受了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的任命。
第一件事,就是接替蔡確,提舉編修《神宗實錄》。
王安石此時已經病重,弟弟王安禮將邸報送到府中,王安石看過後悵然久之:「司馬十二丈作相矣!」
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
朝堂之上,幾乎全成了保守派和改良派的天下,改革派現在就剩下一個右相韓縝,一個戶部尚書曾布。
曾布是因為之前接替蘇油安定寧夏的功勞,加上做過三司使,被章惇援引復朝的。
戊辰,蘇轍言:「陛下用司馬光為相,而使韓縝以屠沽之行與之同列,以臣度之,不過一年,縝之邪計必行,邪黨必勝,光不獲罪而去,則必引疾而避矣。」
「去歲北使入朝,見縝在位,相顧反臂微笑。是因縝舉祖宗七百裏之地,無故與之。」
「臣聞契丹地界之謀,出於耶律用正,今以為相。」
「彼以辟國七百裏而相用正,朝廷以蹙國七百裏而相縝,臣愚所未諭也。」
一劍封喉。
其實韓縝有些背鍋,那七百裏疆域是王安石和趙頊經過深思熟慮,研判了當時河北情形與遼國敵情之後,最終決定放棄的。
而韓縝不過是當時朝堂派出去的談判代表而已。
但是朝廷的鍋也該韓縝背,這就是政治。
蘇轍這時拿出來彈劾,韓縝本來就在求退,立即合門戴罪。
己醜,朝廷接受了韓縝的辭呈,罷右僕射,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潁昌府。
高滔滔對韓縝和對蔡確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台諫前後論縝過惡甚眾,高滔滔皆留中不報,但韓縝的不報與蔡確的不報,也是有區別的。
高滔滔還曾經宣諭孫覺、蘇轍:「進退大臣,當存國體。韓縝雖不協人望,但是也必須主動求去,而後出之。」
劉摯等攻之益急,高滔滔同意韓縝辭職的同時,又出內批給給事中:「縝自以恐妨賢路,故乞出外,視矜功要名而去者,縝為得進退之體,宜於製詞中聲說此意。」
意思是說,韓縝的求去,比那些自誇功績索要名聲而後去的人,不是同一種性質,朝廷在給他的製詞中,必須要聲明這一點,給他足夠的體麵。
所謂「矜功要名」,意思很明顯,就是指的蔡確、邢恕。
韓縝去後,右僕射的位置就空了出來,之前司馬光除左僕射的時候,曾固辭以疾,推薦高滔滔召用文彥博和蘇油。
範純仁,呂公著也以文彥博老成,推薦其入朝。
文彥博都已經致仕,和蘇油差不多,現在隻享受榮銜,官封太師,為文臣第一人。
於是高滔滔詔文彥博肩輿赴闕,並令河南津派出專員為文彥博處理行李。
同時禦劄付司馬光,欲除彥博太師兼侍中、行右僕射事。
司馬光奏:「彥博官為太師,年八十一,臣後進而位居其上,非所以正大倫也。」
呂公著也認為文彥博資序太高,不如將老頭置於蘇油那個位置,備位諮詢,然後將蘇油召回,放在自己和司馬光中間,擔任這個右相。
朱光庭亦三上章,以為:「彥博師臣,不宜煩以吏事。若右相,則蘇油、呂公著、韓維、範純仁皆可為之。」
劉摯、王覿上書,也認為文彥博畢竟春秋太高,不可為三高官官。
蘇油知道司馬光和朝廷的意思後,立刻上章表示堅決不接受。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台諫有自己的子侄,而且蘇轍工作得非常好,完全勝任,那就讓他好好幹完一任。
蘇轍在任期間,自己便不好呆在宰執的位置上。
第二個原因是文彥博和自己同為龍昌期的學生,而且一個已經是太師,一個又守著司徒,要是同在朝中,同任實職,也難免會引來朝臣非議。
第三個原因是自己實在脫不開身,學校製度需要建立,課程教材需要修訂,教師學生需要招納安頓,各學院課題需要擬定,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如今朝中位置安排得很好,老師兄乃國家元戎,尊位致仕,再次出山想的也肯定是國家的需要,絕不會是為了什麽權勢地位。
言下之意,老頭已經混到了當朝第一人,什麽樣的官沒有擔任過,什麽樣的功勞沒拿過,他還會在乎這些嗎?
否則他又何必八十一歲高齡還一召即起?因此想必也不會介意太皇太後的任何安排。
既然不會介意,那就幹脆連右相都不給,給個平章軍國事,備位參贊,文公也一定會竭心盡力。
高滔滔舒服了,明潤這是給遞了個台階,說得也非常有道理,於是接受了蘇油的請求,沒有強求他執政,也沒有在強行給文彥博安排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