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於解決大宋百年之積弊這個大癥結,並沒有提供一點點的幫助啊?難道不是嗎?」


    「所以臣以為,惡法當去毋庸置疑,但是大宋幾代君臣,為了解決百年癥結所付出的持續不斷的努力,不當去!」


    「去除惡法的同時,我們同樣要思索大宋的未來,繼續為解決大宋的問題而殫精竭力。」


    「去弊興利,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讓矛盾徹底消失,才是道理。」


    「《保馬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即便廢除《保馬法》,狼渡馬場、刪丹馬場、相州馬場、南海諸島馬場,皆可為大宋提供足量的馬匹,所有馬場加起來,一年能夠為大宋提供十萬匹以上。」


    「這就是我們廢除《保馬法》的底氣!」


    「同樣的,《保甲法》要廢除,就不能隻顧著百姓農人得解脫之利,也要看到十八名匪徒就可橫行數郡之弊。」


    「因此州縣必須具備基本的治安保障力量,因此縣尉、州軍下的兵員,不能任由州官隨意添加裁撤,必須成立編製,發放俸祿,納入國家的管理。」


    「《免役法》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家役務從來不均等,如河北京東,幾路河防,漕運,營城,民貧而役重,百姓繳納免役錢之後,依然難逃役務。」


    「而在民富而役輕的地方,如蜀中,兩浙,汴京,百姓都樂於輸錢而免役。」


    「要解決這個問題,既不是興一法可濟,也不是毀一法可免,不從根本予以解決,問題會一直擺在那裏。」


    高滔滔問道:「那以司徒之見,該當如何?」


    蘇油說道:「這個需要具體分析,各州郡都應當列造未來一年的役務預算,由州郡和國家共同分擔費用,非州郡可成者,國庫撥給錢款補貼,招募專業的工程團隊行使役務。」


    「司馬學士的建議,我原則上是接受的,而《免役法》從全國來看,如今收效還是不錯的。」


    「但是施行效果良好的原因,不在法令,而是因為大宋的百姓是最好的百姓。」


    「朝廷讓他們繳納役錢,他們咬著牙挨著餓,也要報效國家。」


    「然而關於免役錢的收取和使用,多數地方完全是一筆爛帳!」


    「這也是臣堅決要求六察繼續存在的原因,他們應當有效地行使監督之權,監督好這些款項的用處,這是他們的天然責任,更是朝廷欠百姓的一個交代!」


    「臣的意見,是免役錢可以取消,但是稅製就必須同時改良,釐清地稅、商稅,免除丁稅,然後合理調配稅收的使用,量入為出,往役務合理偏重,最大程度地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分析,臣與呂公大致相合,但是呂公所言十事,臣卻以為不夠。」


    高滔滔有些詫異:「這還不夠?」


    蘇油躬身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年王太守治鄆州時的方案,要讓賦稅與個人占有的資產財富相匹配,有能者多交,無力者多免。」


    「另外,呂公所言十事,皆是天下對太皇太後、陛下的要求,然天下人,同樣應當還有對官員的要求。」


    「臣接下來就要說二公奏議的第三個方麵,用人。」


    「二公所舉之人,元勛不論,其餘多是品德高尚,風議清標之人。但是以治跡觀之,多有平平者。」


    「這些人列位於台諫,固然是最佳的人選,但是充斥於實務崗位,臣恐其還需要鍛鍊。」


    「諸君子入列台諫、講學之任,司馬學士又起大開言路之門,臣不憂其不敢言,而憂其不足任。」


    「設若朝廷大起彈劾之風,原來的朝臣紛紛外任,諸君子自是能夠填補上那些空缺的位置,可是他們能保證,在政務上一定做得比前任做得更好嗎?中間不會產生資歷原本不足,而驟拔高位之人嗎?」


    「太皇太後如欲更張布新,臣以為,這些都要考慮到。」


    「當然,臣之所言,也不一定就周全,因此臣想請與司馬學士,呂學士在禦前共同探討,分析利弊,待周盡得失之後,方才放敕。」


    說完又對趙煦施禮:「這其中,恐怕最要辛苦的是陛下,如果在聽議之時,有所疑問,陛下或當庭發問,或先記下來私下詢問,都是可以的。」


    「不過上午的講學,恐怕就得移到晚間了。」


    趙煦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情:「我不怕。」


    蘇油鼓勵地對他笑了笑:「陛下雖年歲尚淺,然誌向高遠,真是我大宋的福分。」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


    說完又對高滔滔施禮:「剛才所議者,是臣對於司馬學士和呂學士之議的一些淺陋觀點,而臣對太皇太後和陛下,亦有建言。」


    高滔滔還在消化剛剛蘇油的一番長篇大論,好一陣才感慨道:「都說司徒平生所學,三個字就能概括——精、細、純。孰料竟然精微周全如斯。說說你的建言吧。」


    蘇油躬身道:「臣以為國家要發展,最重為提高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就是大力培養人才。」


    「大宋自慶曆以來興學數十年,到如今已然成果卓著。然臣以為,大可以更上層樓。」


    「國朝學術,到現在已經麵臨突破,但是義理如橫渠先生,理工如陳昭明、趙宗佑者,依舊過於稀少。」


    「而文事、醫學,更是多出於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