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癸未,呂公著抵達。
入見,太皇太後遣中使賜食。
呂公著上奏:「先帝新定官製,設諫議大夫、司諫、正言,設定的官職人數是很恰當的。」
「然而禦史之官,號為天子耳目,而比年以來,專舉六察故事,隻考察六部執行效率,卻又不當了。」
「請盡罷察案,設置言事禦史四人或六人,仍詔諫官、禦史並須直言無諱,以規主上之過失,舉時政之紕繆,指群臣之奸黨,陳下民之疾苦。」
呂公著既上十事,太皇太後遣中使諭呂公著:「看過了愛卿所奏,深有開益。當此拯民疾苦,更張新政之時,當何者為先?」
庚寅,呂公著上奏:「自王安石秉政,變易舊法,群臣有論其非便者,指以為沮壞法度,必加廢斥。」
「其中青苗、免役之法行而取民之財盡;保甲、保馬之法行而用民之力竭;市易、茶鹽之法行而奪民之利悉,若此之類甚眾。」
「然更張須有術,不在倉卒。」
「如青苗之法,但罷逐年比校,則官司既不邀功,百姓自免抑勒之患。」
「免役之法,當少取寬剩之數,度其差雇所宜,無令下戶虛有輸納。」
「保甲之法,止令就冬月農隙教習,仍委本路監司提案,既不至妨農害民,則眾庶稍得安業。」
「至於保馬之法,先朝已知有司奉行之繆。」
「市易之法,先帝尤覺其有害而無利。」
「及福建、江南等路配賣茶鹽過多,彼方之民殆不聊生,恐當一切罷去。」
「而南方鹽法,三路保甲,尤宜先革者也。」
「陛下必欲更修庶政,使不驚物聽而實利及民,當務之急,未如任人。」
應該說,呂公著在更張新法這一點上,遠比長期不經實務的司馬光明白得多。
接著呂公著開始給朝中推薦人才:「孫覺方正有學識,可以充諫議大夫。範純仁剛勁有風力,可以充諫議大夫或戶部右曹侍郎。李常清直有守,可備禦史中丞。劉摯資性端厚,可充侍禦史。蘇軾、王岩叟並有才氣,可充諫官或言事禦史。」
最後依舊當心朝廷過於操急:「王安石舉新法,蘇油曾詳製條陳,列析利弊,然多未得容。」
「其後亦皆中其弊,預見若神。」
「今欲更張,其後可得無安石之弊乎?」
「臣乞必得蘇油入京,祥與計議,方可施行。」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
太皇太後封呂公著奏章交給司馬光,要他給意見。
司馬光上奏:「公著所陳,與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為害於民,無益於國家,當一切廢罷,更安用教習?」
接著也補上大佬入朝第三件事——推薦人才:「陛下推心於臣,俾擇多士。
竊見劉摯公忠剛正,始終不變;趙彥若博學有父風,內行修飭;傅堯俞清立安恬,滯淹歲久;範純仁臨事明敏,不畏強禦;唐淑問行己有恥,難進易退;範祖禹溫良端厚,修身無缺。此六人者,皆素所熟知,若使之或處台諫,或侍講讀,必有裨益。」
「餘如呂大防、王存、李常、孫覺、胡宗愈、韓宗道、梁燾、趙君錫、王岩叟、晏知止、範純禮、蘇軾、蘇轍、朱光庭,或以行義,或以文學,皆為眾所推,伏望陛下紀其名姓,各隨器能,臨時任使。」
「至文彥博、呂公著、蘇油、馮京、孫固、韓維等,皆國之老成,可以倚信,亦令各舉所知,庶幾可以參考異同,無所遺逸。」
戊戌,以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呂公著為尚書左丞。
知慶州範純仁上書:「郡邑之弊,守令知之;一路之弊,鹽司知之;茶鹽、利局、民兵、刑法、差役之弊,提其局及受其寄者知之;軍政之弊,三帥與將領者知之;邊防之弊,守邊者知之。」
「司徒蜀國公蘇油曾建言先帝,年使朝官條陳本職,限一月內聞奏。」
「請將其製下京外各官,亦可因其所陳,略知其人之才識,然後審擇而行之。」
高滔滔命司馬光給蘇油發電報:「卿負年力,入洛即乘火車,不待躊躇。切望!」
……
其實蘇油走得並不慢,當然也不急,隻是正常速度,隻因路途最遠,所以現在剛剛抵達洛陽。
而且一年沒有接觸庶政,他也需要有一個重新熟悉的過程。
還有就是太皇太後和司馬光、呂公著的心態。
如今的國事,哪裏有他們所想所說的那麽嚴重,真要胡搞瞎搞,反而可能會出問題。
從兩人給太皇太後的諫議看來,政治主張先不說,政治手段卻還是老一套,那就是先把控台諫,然後將「小人」逐出朝堂,盡數換成自己人。
不過如今的台諫威力已經不大,因此呂公著的奏章,是想要先將這門武器重新裝備起來。
然後司馬大光就可以繼續跟腳下火車一樣咣咣咣了。
蘇油卻是暗自冷笑,想得美。
兩年時間,洛汴鐵路已經修造完畢,不過最大的火車站沒有在洛陽城,而在興洛倉。
興洛倉的戰略意義已經悄然轉化,從戰爭後勤保障悄悄變成了西北和首都的經濟保障。
其中洛汴鐵路的作用功不可沒。
天下財賦輸汴京,導致汴京大城市病突出。
入見,太皇太後遣中使賜食。
呂公著上奏:「先帝新定官製,設諫議大夫、司諫、正言,設定的官職人數是很恰當的。」
「然而禦史之官,號為天子耳目,而比年以來,專舉六察故事,隻考察六部執行效率,卻又不當了。」
「請盡罷察案,設置言事禦史四人或六人,仍詔諫官、禦史並須直言無諱,以規主上之過失,舉時政之紕繆,指群臣之奸黨,陳下民之疾苦。」
呂公著既上十事,太皇太後遣中使諭呂公著:「看過了愛卿所奏,深有開益。當此拯民疾苦,更張新政之時,當何者為先?」
庚寅,呂公著上奏:「自王安石秉政,變易舊法,群臣有論其非便者,指以為沮壞法度,必加廢斥。」
「其中青苗、免役之法行而取民之財盡;保甲、保馬之法行而用民之力竭;市易、茶鹽之法行而奪民之利悉,若此之類甚眾。」
「然更張須有術,不在倉卒。」
「如青苗之法,但罷逐年比校,則官司既不邀功,百姓自免抑勒之患。」
「免役之法,當少取寬剩之數,度其差雇所宜,無令下戶虛有輸納。」
「保甲之法,止令就冬月農隙教習,仍委本路監司提案,既不至妨農害民,則眾庶稍得安業。」
「至於保馬之法,先朝已知有司奉行之繆。」
「市易之法,先帝尤覺其有害而無利。」
「及福建、江南等路配賣茶鹽過多,彼方之民殆不聊生,恐當一切罷去。」
「而南方鹽法,三路保甲,尤宜先革者也。」
「陛下必欲更修庶政,使不驚物聽而實利及民,當務之急,未如任人。」
應該說,呂公著在更張新法這一點上,遠比長期不經實務的司馬光明白得多。
接著呂公著開始給朝中推薦人才:「孫覺方正有學識,可以充諫議大夫。範純仁剛勁有風力,可以充諫議大夫或戶部右曹侍郎。李常清直有守,可備禦史中丞。劉摯資性端厚,可充侍禦史。蘇軾、王岩叟並有才氣,可充諫官或言事禦史。」
最後依舊當心朝廷過於操急:「王安石舉新法,蘇油曾詳製條陳,列析利弊,然多未得容。」
「其後亦皆中其弊,預見若神。」
「今欲更張,其後可得無安石之弊乎?」
「臣乞必得蘇油入京,祥與計議,方可施行。」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
太皇太後封呂公著奏章交給司馬光,要他給意見。
司馬光上奏:「公著所陳,與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為害於民,無益於國家,當一切廢罷,更安用教習?」
接著也補上大佬入朝第三件事——推薦人才:「陛下推心於臣,俾擇多士。
竊見劉摯公忠剛正,始終不變;趙彥若博學有父風,內行修飭;傅堯俞清立安恬,滯淹歲久;範純仁臨事明敏,不畏強禦;唐淑問行己有恥,難進易退;範祖禹溫良端厚,修身無缺。此六人者,皆素所熟知,若使之或處台諫,或侍講讀,必有裨益。」
「餘如呂大防、王存、李常、孫覺、胡宗愈、韓宗道、梁燾、趙君錫、王岩叟、晏知止、範純禮、蘇軾、蘇轍、朱光庭,或以行義,或以文學,皆為眾所推,伏望陛下紀其名姓,各隨器能,臨時任使。」
「至文彥博、呂公著、蘇油、馮京、孫固、韓維等,皆國之老成,可以倚信,亦令各舉所知,庶幾可以參考異同,無所遺逸。」
戊戌,以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呂公著為尚書左丞。
知慶州範純仁上書:「郡邑之弊,守令知之;一路之弊,鹽司知之;茶鹽、利局、民兵、刑法、差役之弊,提其局及受其寄者知之;軍政之弊,三帥與將領者知之;邊防之弊,守邊者知之。」
「司徒蜀國公蘇油曾建言先帝,年使朝官條陳本職,限一月內聞奏。」
「請將其製下京外各官,亦可因其所陳,略知其人之才識,然後審擇而行之。」
高滔滔命司馬光給蘇油發電報:「卿負年力,入洛即乘火車,不待躊躇。切望!」
……
其實蘇油走得並不慢,當然也不急,隻是正常速度,隻因路途最遠,所以現在剛剛抵達洛陽。
而且一年沒有接觸庶政,他也需要有一個重新熟悉的過程。
還有就是太皇太後和司馬光、呂公著的心態。
如今的國事,哪裏有他們所想所說的那麽嚴重,真要胡搞瞎搞,反而可能會出問題。
從兩人給太皇太後的諫議看來,政治主張先不說,政治手段卻還是老一套,那就是先把控台諫,然後將「小人」逐出朝堂,盡數換成自己人。
不過如今的台諫威力已經不大,因此呂公著的奏章,是想要先將這門武器重新裝備起來。
然後司馬大光就可以繼續跟腳下火車一樣咣咣咣了。
蘇油卻是暗自冷笑,想得美。
兩年時間,洛汴鐵路已經修造完畢,不過最大的火車站沒有在洛陽城,而在興洛倉。
興洛倉的戰略意義已經悄然轉化,從戰爭後勤保障悄悄變成了西北和首都的經濟保障。
其中洛汴鐵路的作用功不可沒。
天下財賦輸汴京,導致汴京大城市病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