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先王,對嵬名一姓的巨大侮辱!先王托國於大宋,大宋就必須給原夏國王族一個合理的交代!
如果王姑受辱大宋都不願幹涉的話,寧夏三路八姓,當自提兵馬,去替大宋滅了這個青唐的暴君毒瘤!
如果說隻是小小青唐,大宋君臣還能不管不顧的話,這回牽扯到了寧夏三路,朝廷再也無法淡定了。
趙頊將官員們召集起來,再議!
這一次,大宋君臣再也沒有理由推搪了,青唐已經大亂,打小報告的不是一個人,告狀的不是一件事,阿裏骨父子的問題,已經按不住了。
弒兄,殺叔,欺嫂,甚至有可能弒殺君父!
如此密集的告狀信,至少已經說明一條,阿裏骨已經不適合成為青唐的君主,用眾叛親離來形容已不為過。
但是阿裏骨勢力集團依舊是青唐的最大力量——兒子瞎征,弟弟南納支、還有手下悍將青宜結鬼章、篤喬阿公,死忠的軍力不下十萬。
朝廷依舊分作了兩派,蔡確和王珪這次明顯出現了分歧。
第一千四百零零章 決議
王珪說道:「陛下,青唐兩年前派出青宜結鬼章、篤喬阿公協助我朝平夏,關係一直良好,如今雖然兩年連續大豐,但是也隻是彌補上之前平夏的消耗而已。」
「司農寺如今有個說法,起自蜀國公,乃是華夏土地上,五年氣候,多為一豐兩欠兩平。兩年大豐之後,更需要積蓄糧食,以備不虞。」
「還有遼國,雖然遼國最近年年遭災,但是夷狄之國,難以常理喻之。正因其受災,尤須防範。」
「納入寧夏之後,宋遼邊境線,增加了不下兩千裏,整個漠北的防禦態勢,如今蜀國公,軍機處,兵部正在調整。」
「西北諸路,雖然增兵不少,但是其中漢軍不過追到七萬,而黨項上姓八部,精中選精,數量達到了八萬。」
「西夏公主在青唐受辱一事,黨項人到底是真心不忿,還是解題發揮,其實難明,一旦命其出兵,要是反覆,三路立時糜爛。」
「且青唐地勢易守難攻,窮山惡水,糧秣轉運異常艱難,一旦久攻不克,故臣恐季氏之憂,起於蕭牆。」
「如今青唐僅有四州之地,與我大宋實如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不如先應民情,遣使臣前往慰勞,查清真相,拖延一陣,待到局勢明朗,再擇一部扶之即可。」
禦史中丞黃履認為王珪這是在和稀泥:「天下以大宋為宗主,不外大宋仁德廣布,秉正持中,深明大義,繼絕存亡。」
「青唐忝為大宋藩屬,出了這等大逆人倫悖逆,如不懲戒,天下將視大宋如何?」
「要是局勢明朗之後,阿裏骨明顯占據青唐上風,那我大宋也要扶其為主?」
「禮部之前認為大宋沒有幹預的理由,那是因為其逆跡未顯,朝廷剛剛頒布了對蕃『四議四征』之條,轉眼卻對青唐不聞不問,天下將視大宋如何?」
「如今阿裏骨喪盡人心,諸藩沸然,若大宋不顧他們的告肯,今後還能示以威信?大宋難道不會為邊蕃所輕?」
「臣請陛下揀選帥臣,提聚虎賁,滅此囂頑,澄清天下!」
蔡確奏道:「陛下,藺逋比乃董氈親子,阿裏骨為董氈義子,親子尚在,而喬氏欲強立義子,是為召亂之由。」
「阿裏骨頗峻刑殺,其下不遑寧。本無舊恩,又積新怨,勢不可解。」
「其臣子所述諸罪,即便隻有一件為真,則大宋斷不可立之。」
「青唐四州之地,心牟欽氈守青海,而收蘇南黨征之子;溫溪心藺逋比守邈川,而生死不知;魯尊守廓州而斷河梁;結藥密守積石而遣子入宋。」
「這已經是分崩之局,卻非大宋挑撥;如董氈的確身死,我亦非招降納叛。而河源動搖,河西鼎沸,大宋即便不想幹預,也不得不幹預。」
「此乃事機牽引,局麵自成。我大宋不管怎麽做,都比什麽都不做要好。」
「當務之急,應立即派遣三路使臣。」
「其一往邈川,安撫藺逋比以及青唐群臣,收集證據口供,確定是否真實。」
「其一往青唐,表明朝廷態度,驗證董氈是否已亡,如果已死,還要檢查死因。另外需要讓阿裏骨交出溫溪心、覺勒瑪斯多卜父子,交出夏國公主。」
「其一還要派往寧夏,安撫八姓舊部。」
「這麽多大臣控訴阿裏骨,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為了防止阿裏骨胡來,還需要以大兵臨境,以備不測。」
「可命熙河經略使李憲、知蘭州王文鬱,河西節度節度使巢穀、知涼州劉昌祚,整軍待命。」
「一旦阿裏骨之罪確實,即立藺逋比為青唐主,以青唐眾臣為導,擒阿裏骨及其黨羽,送之闕下,宣罪而誅!」
章惇卻不以為然:「青唐蠻夷,常乖教化,有此禽獸之行,何足為怪?」
「哪裏很麻煩?既然敢做,就要敢承擔罪責!命河西任遣新軍兩部,由使臣代領,入宣其罪,屠其部眾,傳首四州,改立藺逋比為主可也!」
大宋拿住了道義之後,朝堂裏的主戰派立時就占了上風。
趙頊說道:「其餘兩路好說,入青唐這一路,誰為使臣較好?」
蔡確立即拱手道:「臣以為蜀國公恩威皆重,如果他入青唐,事如反掌耳。」
如果王姑受辱大宋都不願幹涉的話,寧夏三路八姓,當自提兵馬,去替大宋滅了這個青唐的暴君毒瘤!
如果說隻是小小青唐,大宋君臣還能不管不顧的話,這回牽扯到了寧夏三路,朝廷再也無法淡定了。
趙頊將官員們召集起來,再議!
這一次,大宋君臣再也沒有理由推搪了,青唐已經大亂,打小報告的不是一個人,告狀的不是一件事,阿裏骨父子的問題,已經按不住了。
弒兄,殺叔,欺嫂,甚至有可能弒殺君父!
如此密集的告狀信,至少已經說明一條,阿裏骨已經不適合成為青唐的君主,用眾叛親離來形容已不為過。
但是阿裏骨勢力集團依舊是青唐的最大力量——兒子瞎征,弟弟南納支、還有手下悍將青宜結鬼章、篤喬阿公,死忠的軍力不下十萬。
朝廷依舊分作了兩派,蔡確和王珪這次明顯出現了分歧。
第一千四百零零章 決議
王珪說道:「陛下,青唐兩年前派出青宜結鬼章、篤喬阿公協助我朝平夏,關係一直良好,如今雖然兩年連續大豐,但是也隻是彌補上之前平夏的消耗而已。」
「司農寺如今有個說法,起自蜀國公,乃是華夏土地上,五年氣候,多為一豐兩欠兩平。兩年大豐之後,更需要積蓄糧食,以備不虞。」
「還有遼國,雖然遼國最近年年遭災,但是夷狄之國,難以常理喻之。正因其受災,尤須防範。」
「納入寧夏之後,宋遼邊境線,增加了不下兩千裏,整個漠北的防禦態勢,如今蜀國公,軍機處,兵部正在調整。」
「西北諸路,雖然增兵不少,但是其中漢軍不過追到七萬,而黨項上姓八部,精中選精,數量達到了八萬。」
「西夏公主在青唐受辱一事,黨項人到底是真心不忿,還是解題發揮,其實難明,一旦命其出兵,要是反覆,三路立時糜爛。」
「且青唐地勢易守難攻,窮山惡水,糧秣轉運異常艱難,一旦久攻不克,故臣恐季氏之憂,起於蕭牆。」
「如今青唐僅有四州之地,與我大宋實如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不如先應民情,遣使臣前往慰勞,查清真相,拖延一陣,待到局勢明朗,再擇一部扶之即可。」
禦史中丞黃履認為王珪這是在和稀泥:「天下以大宋為宗主,不外大宋仁德廣布,秉正持中,深明大義,繼絕存亡。」
「青唐忝為大宋藩屬,出了這等大逆人倫悖逆,如不懲戒,天下將視大宋如何?」
「要是局勢明朗之後,阿裏骨明顯占據青唐上風,那我大宋也要扶其為主?」
「禮部之前認為大宋沒有幹預的理由,那是因為其逆跡未顯,朝廷剛剛頒布了對蕃『四議四征』之條,轉眼卻對青唐不聞不問,天下將視大宋如何?」
「如今阿裏骨喪盡人心,諸藩沸然,若大宋不顧他們的告肯,今後還能示以威信?大宋難道不會為邊蕃所輕?」
「臣請陛下揀選帥臣,提聚虎賁,滅此囂頑,澄清天下!」
蔡確奏道:「陛下,藺逋比乃董氈親子,阿裏骨為董氈義子,親子尚在,而喬氏欲強立義子,是為召亂之由。」
「阿裏骨頗峻刑殺,其下不遑寧。本無舊恩,又積新怨,勢不可解。」
「其臣子所述諸罪,即便隻有一件為真,則大宋斷不可立之。」
「青唐四州之地,心牟欽氈守青海,而收蘇南黨征之子;溫溪心藺逋比守邈川,而生死不知;魯尊守廓州而斷河梁;結藥密守積石而遣子入宋。」
「這已經是分崩之局,卻非大宋挑撥;如董氈的確身死,我亦非招降納叛。而河源動搖,河西鼎沸,大宋即便不想幹預,也不得不幹預。」
「此乃事機牽引,局麵自成。我大宋不管怎麽做,都比什麽都不做要好。」
「當務之急,應立即派遣三路使臣。」
「其一往邈川,安撫藺逋比以及青唐群臣,收集證據口供,確定是否真實。」
「其一往青唐,表明朝廷態度,驗證董氈是否已亡,如果已死,還要檢查死因。另外需要讓阿裏骨交出溫溪心、覺勒瑪斯多卜父子,交出夏國公主。」
「其一還要派往寧夏,安撫八姓舊部。」
「這麽多大臣控訴阿裏骨,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為了防止阿裏骨胡來,還需要以大兵臨境,以備不測。」
「可命熙河經略使李憲、知蘭州王文鬱,河西節度節度使巢穀、知涼州劉昌祚,整軍待命。」
「一旦阿裏骨之罪確實,即立藺逋比為青唐主,以青唐眾臣為導,擒阿裏骨及其黨羽,送之闕下,宣罪而誅!」
章惇卻不以為然:「青唐蠻夷,常乖教化,有此禽獸之行,何足為怪?」
「哪裏很麻煩?既然敢做,就要敢承擔罪責!命河西任遣新軍兩部,由使臣代領,入宣其罪,屠其部眾,傳首四州,改立藺逋比為主可也!」
大宋拿住了道義之後,朝堂裏的主戰派立時就占了上風。
趙頊說道:「其餘兩路好說,入青唐這一路,誰為使臣較好?」
蔡確立即拱手道:「臣以為蜀國公恩威皆重,如果他入青唐,事如反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