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最早跨越黃河的橋樑,是一九零六年修建於蘭州的鍾山鐵橋,不能通火車,長度二百三十四米,寬七點五米,六墩五孔,橋上飛架五座弧形鋼架拱梁,耗銀三十萬兩。


    換到大宋,這就是三百萬貫,再考慮到如今的鋼材和一千年後鋼材的成本差異,最少都在五倍以上。


    因此光一座跨越黃河的鐵路大橋,都不是如今的大宋拿得下來的。


    就算拿得下來,那也非常不劃算。


    因此隻有浮橋,才是如今最佳的選擇。


    但是即便是浮橋,也分等級,現在能夠騰出手來了,加上寧夏本地就產鐵,蘇油準備將鐵船搞出來。


    蘭州浮橋的設計方案,橋墩採用鐵殼躉船,浮船頭部呈鋒利的銳角,具有一定的破冰能力。


    反正現在有炮,也就是破冰,養護之類的麻煩一些而已。


    橋麵離水麵一米,可以有效減小水流對橋麵的衝擊,下方還能通過河麵流下來的雜物。


    上遊兩岸將用水泥和大鐵件澆鑄牽引堤岸,使用最新的南海蕉麻和鄭州鋼索混編的纜繩,和錨錠一起固定鐵殼躉船。


    即便如此簡陋,這個方案都震驚了朝中,不說各種朝中大佬們不懂的工程難題,光造價就高達五十萬貫。


    很多人都不同意,然後蘇油一封奏疏,將大佬們的臉都抽紅了。


    各位,好好想想,五十萬貫很多嗎?不就是以前給夏國的兩年歲幣而已?


    以前你們給的都不心疼,怎麽現在開始心疼了?


    要不你們將原本準備賞賜我的八十萬貫給我?


    而在給趙頊的密折當中,蘇油則詳細剖析了該橋的意義,陛下你想不想像盛唐那樣,打通絲路,萬國來朝?


    之所以讓國家出錢,是因為我怕大好處便宜了商賈而已。五十萬貫,花不了幾年我就賺回來了。


    趙頊一聽真特麽的有道理,大手一揮,明潤以前的醜事我們就翻篇了,以後誰都再不許提了啊!


    造橋的事情,朕準了,不過朝廷改製,也有他們的難處,所以這錢啊……內府撥付,我來出!


    趙頊現在是大宋最大的大地主,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種名義上的大地主,而是實打實地控製著土地的大地主。


    因為有功將士當中,不少是橫山河湟一帶的蕃部,人家在老家有牧場,跟著大軍出來打仗,目的就是掙錢。


    所以這部分將士的賞給,土地都按照一畝一貫折算之後,換成了寶鈔和牛馬羊群。


    他們的地就成了空地,而王從之一個勁地哭窮,陛下,一個戰士就是一百畝,有戰勛的還更高,十萬蕃軍,合計下來應當獎賞十多萬頃,一千多萬貫!這個單三司買不起!


    最後還是趙頊捏著鼻子買下這個單,滿大宋也隻有他能買得下這個單。


    而蘇油緊跟著再次上了一道疏奏,陛下,光有地也不行,得有人來種啊,為了解決西夏地廣人稀的問題,應當從內地充實移民才行。


    既然宋承唐製,有一項在玄宗時期得到了巨大效果的法令,我們可以用起來啊——檢田擴戶!


    這是從東魏到隋唐,一直在推廣的一項法令,應該說,到了王朝的中期,這項法令推廣得不得力,是封建王朝攤丁入畝製度推出之前,王朝能不能得到有效延續的關鍵性法令。


    隋朝的租調徭役和唐朝的租庸調製度,都以人丁作為徵發對象,因此封建國家十分重視對戶口的控製,嚴禁百姓逃亡。


    隋朝建立後,在山東地區檢括戶口,乞伏慧在曹州檢括得戶數萬,令狐熙在滄州令隱戶自歸首,至者萬戶。


    這項法令,其實就是為了把隱漏、逃亡的農民變成國家能夠控製的編戶。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


    唐朝建立後,高祖武德四年、太宗貞觀十六年,都曾下詔檢括戶口。


    高宗、武則天以後,土地兼併發展,農民土地日益減少,無力負擔賦稅徭役,被迫棄家離鄉。


    特別是武則天晚年,賦役繁重,迫使大量農民逃亡,出現了「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形勢。


    鑑於如此嚴峻的局麵,武則天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戶。


    這些都是小打小鬧。


    唐代最大的一次括戶,是唐玄宗時期完成的。


    開元初年,農民逃亡的情況繼續發展,他們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鄉開墾土地耕種,有的逃入城市充當僱傭。


    更多的,則成為地主隱匿的佃客和傭保,甚至在逃亡隊伍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地主。


    以及製造偽勛和充當色役以逃避徭役。


    為了增加國家的財賦收入,擴大徭役、兵役的來源,開元九年,宇文融建議檢查色役偽濫,搜括逃戶。


    第一次方案不算是太成功,唐政府下令,州縣逃戶限百日內自首,並令宇文融充使推勾。


    由於逃亡農民隻有準令式合附者,才能「所在附籍」,其餘的一律要「牒還故鄉」,因此受到農民的抵製。


    於是開元十二年,玄宗在《置勸農使安撫戶口詔》中,明確改變了方案:「先是逋逃,並容自首。如能服勤壟畝,肆力耕耘,所在閑田,勸其開墾。」


    允許農民在所在地附籍,不再提牒還故鄉。


    還是宇文融提舉此事,並奏置勸農判官二十九人並攝禦史,分往全國各地,檢括逃戶和籍外田,同時,對新附客戶免除六年的租調徭役,隻收輕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