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慶府,觀慶寺。
嵬名景思的遺體,靜靜地安放寺塔下大廣場中心的木椽塔上。
紅衣大和尚帶領著僧眾,為嵬名景思吟誦著經文,送他離開這紛亂的人世,前往吉祥的天國。
西夏葬俗,有羌俗、漢俗、佛俗三種,三種葬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達官貴人們,多與宋遼類似,磚砌木結構墓室,而西夏陵墓,除宗室外,一般不用壁龕,也很少砌磚室。
隨葬品中,器皿較少,而多用羊、牛、馬、雞、鴨及銅牛、石馬等仿製品。
更多的,採用火葬,骨節裝入容器中,埋入墳墓,身份貴重者,修成靈塔。
嵬名景思的意願,是採用黨項人的傳統葬儀,火化。
梁太後和梁乙埋也來到觀慶寺,親自祭奠。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
國家多事之秋,重臣殞沒,不是什麽好兆頭。
要是嵬名景思半年前就死了,二人隻會心中竊喜。
嵬名景思是維繫帝黨一係的中心人物,在秉常被囚的後期,國內諸多勢力被重新打壓下去之後,嵬名景思的存在其實就有些多餘了。
然而風雲突變,嵬名景思之死,更讓梁太後和梁乙埋不禁大起兔死狐悲之感。
四個月裏,太多的夏國名臣悍將,折損在沙場,太多的官員部族,投靠了大宋。
夏國是軍國,軍隊,就是這個國家的靈魂和生命。
當軍隊強盛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一切反對的聲音,都會被以肉體消滅的方式鎮壓下去,比如年前漠北的那次武裝遊行屠殺。
而當軍隊虛弱的時候呢?
準確地說,噹噹權者能夠控製的軍隊虛弱的時候呢?
那就是猛烈而無可避免的反噬。
這可以說是另一個歷史怪圈,軍國之政無法逃避的怪圈。
就跟草原上的雄獅一樣,每一隻獅王的最終命運,都是死於來自新的繼任者們的挑戰。
而夏國的這種鬥爭,基本上就反映在帝黨利用新的後黨當權,屠盡以前的後黨,之後新的後黨再次當權,然後再次被後來的後黨屠滅的循環之上。
當年李繼遷發家,靠的就是連娶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在勢力漸盛的過程中,後黨的實力也同樣強大起來。
夏國到如今,被屠滅的後黨,已經包括了衛慕氏、野利氏、沒藏氏。
而梁氏,如今也走在這條不歸路上。
就好像一根從懸崖伸出去的長木板,每向前走一步,危險就加重一分,而現實逼著梁氏一族不得不走,哪怕所有人都知道,木板終究會因為承受不住負重而斷裂,梁氏會因為強烈的反噬而滅亡。
經文吟誦完了,梁太後將最後一瓶香油淋在了木椽塔上,梁乙埋點燃了木椽。
熊熊的大火燃燒了起來,夏人的葬禮,讓磚塔頂層的田遇,覺得很好奇。
家梁離開了興慶府,他的第一件任務就結束了,現在他的新任務,自動轉為了第二項,保護木寨中的那個瘋子。
田遇覺得國公有些多餘,怎麽說呢?就算要抓傀儡,夏國姓嵬名的人那也是一抓一大把,何至於要保護一個瘋子?
政客們關心的東西,實在是讓大頭兵有些搞不明白。
城外遠處,各有數騎快馬從幾個方向奔來,緊跟著城內的警鍾響了起來,下方熊熊火堆旁,出現了一些小騷亂。
接著貴人們開始離場,嵬名景思的葬禮草草結束。
興州城四處大門開始落鎖,哪怕還是午時。
在興州是看不到黃河的,能夠看到的,是故秦渠,故漢渠,西幹渠、唐淶渠、漢延渠、惠農渠等九大幹渠中的好幾條。
沒過多久,遠處地平線上,河渠邊出現了浩大的人群,騎著馬的,趕著牛羊的,駕著車的……無數的百姓朝著都城湧來。
還有河渠上,撐過來無數的小船,小船上都滿載著張皇失措的人,有些還非常的富貴。
然而沒有人接納他們,迎接他們的,是冰冷的城牆和緊鎖的城門。
田遇心中充滿了興奮,出大事兒了!
……
靈州下遊六十裏,臨河鎮。
十六個巨大的牛皮筏子,在這裏下碇,蘇油與沈括,帶著理工小組,要用最快的速度,搭建一座橋樑。
華夏一族建造浮橋的記錄,在《詩經·大雅·大明》中就曾有記述。
第一座跨越黃河的浮橋,則是出現在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後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帶了「車重千乘」的財富由今陝西逃往晉國。
第一座鐵鏈連接的浮橋,是隋大業元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這座橋一直到唐代都在使用,李世民還作詩「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水搖文鷁動,纜轉錦花縈」,來描繪他乘坐禦車渡越浮橋時,船頭繪畫的鷁鳥圖形和纜索上的朵朵錦花,在江河波濤上搖曳動盪的景象。
宋代也有自己的大浮橋,太祖曾在安徽當塗縣采石磯,架設橫跨長江的浮橋,成為宋軍進軍江南,討滅南唐的水上通道。
等到國力上升,又在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修建了更大的浮橋。
蒲州浮橋的纜繩,用八隻鐵牛係住,這些鐵牛立於兩岸,每隻重數萬斤。
興慶府,觀慶寺。
嵬名景思的遺體,靜靜地安放寺塔下大廣場中心的木椽塔上。
紅衣大和尚帶領著僧眾,為嵬名景思吟誦著經文,送他離開這紛亂的人世,前往吉祥的天國。
西夏葬俗,有羌俗、漢俗、佛俗三種,三種葬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達官貴人們,多與宋遼類似,磚砌木結構墓室,而西夏陵墓,除宗室外,一般不用壁龕,也很少砌磚室。
隨葬品中,器皿較少,而多用羊、牛、馬、雞、鴨及銅牛、石馬等仿製品。
更多的,採用火葬,骨節裝入容器中,埋入墳墓,身份貴重者,修成靈塔。
嵬名景思的意願,是採用黨項人的傳統葬儀,火化。
梁太後和梁乙埋也來到觀慶寺,親自祭奠。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
國家多事之秋,重臣殞沒,不是什麽好兆頭。
要是嵬名景思半年前就死了,二人隻會心中竊喜。
嵬名景思是維繫帝黨一係的中心人物,在秉常被囚的後期,國內諸多勢力被重新打壓下去之後,嵬名景思的存在其實就有些多餘了。
然而風雲突變,嵬名景思之死,更讓梁太後和梁乙埋不禁大起兔死狐悲之感。
四個月裏,太多的夏國名臣悍將,折損在沙場,太多的官員部族,投靠了大宋。
夏國是軍國,軍隊,就是這個國家的靈魂和生命。
當軍隊強盛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一切反對的聲音,都會被以肉體消滅的方式鎮壓下去,比如年前漠北的那次武裝遊行屠殺。
而當軍隊虛弱的時候呢?
準確地說,噹噹權者能夠控製的軍隊虛弱的時候呢?
那就是猛烈而無可避免的反噬。
這可以說是另一個歷史怪圈,軍國之政無法逃避的怪圈。
就跟草原上的雄獅一樣,每一隻獅王的最終命運,都是死於來自新的繼任者們的挑戰。
而夏國的這種鬥爭,基本上就反映在帝黨利用新的後黨當權,屠盡以前的後黨,之後新的後黨再次當權,然後再次被後來的後黨屠滅的循環之上。
當年李繼遷發家,靠的就是連娶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在勢力漸盛的過程中,後黨的實力也同樣強大起來。
夏國到如今,被屠滅的後黨,已經包括了衛慕氏、野利氏、沒藏氏。
而梁氏,如今也走在這條不歸路上。
就好像一根從懸崖伸出去的長木板,每向前走一步,危險就加重一分,而現實逼著梁氏一族不得不走,哪怕所有人都知道,木板終究會因為承受不住負重而斷裂,梁氏會因為強烈的反噬而滅亡。
經文吟誦完了,梁太後將最後一瓶香油淋在了木椽塔上,梁乙埋點燃了木椽。
熊熊的大火燃燒了起來,夏人的葬禮,讓磚塔頂層的田遇,覺得很好奇。
家梁離開了興慶府,他的第一件任務就結束了,現在他的新任務,自動轉為了第二項,保護木寨中的那個瘋子。
田遇覺得國公有些多餘,怎麽說呢?就算要抓傀儡,夏國姓嵬名的人那也是一抓一大把,何至於要保護一個瘋子?
政客們關心的東西,實在是讓大頭兵有些搞不明白。
城外遠處,各有數騎快馬從幾個方向奔來,緊跟著城內的警鍾響了起來,下方熊熊火堆旁,出現了一些小騷亂。
接著貴人們開始離場,嵬名景思的葬禮草草結束。
興州城四處大門開始落鎖,哪怕還是午時。
在興州是看不到黃河的,能夠看到的,是故秦渠,故漢渠,西幹渠、唐淶渠、漢延渠、惠農渠等九大幹渠中的好幾條。
沒過多久,遠處地平線上,河渠邊出現了浩大的人群,騎著馬的,趕著牛羊的,駕著車的……無數的百姓朝著都城湧來。
還有河渠上,撐過來無數的小船,小船上都滿載著張皇失措的人,有些還非常的富貴。
然而沒有人接納他們,迎接他們的,是冰冷的城牆和緊鎖的城門。
田遇心中充滿了興奮,出大事兒了!
……
靈州下遊六十裏,臨河鎮。
十六個巨大的牛皮筏子,在這裏下碇,蘇油與沈括,帶著理工小組,要用最快的速度,搭建一座橋樑。
華夏一族建造浮橋的記錄,在《詩經·大雅·大明》中就曾有記述。
第一座跨越黃河的浮橋,則是出現在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後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帶了「車重千乘」的財富由今陝西逃往晉國。
第一座鐵鏈連接的浮橋,是隋大業元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這座橋一直到唐代都在使用,李世民還作詩「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水搖文鷁動,纜轉錦花縈」,來描繪他乘坐禦車渡越浮橋時,船頭繪畫的鷁鳥圖形和纜索上的朵朵錦花,在江河波濤上搖曳動盪的景象。
宋代也有自己的大浮橋,太祖曾在安徽當塗縣采石磯,架設橫跨長江的浮橋,成為宋軍進軍江南,討滅南唐的水上通道。
等到國力上升,又在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修建了更大的浮橋。
蒲州浮橋的纜繩,用八隻鐵牛係住,這些鐵牛立於兩岸,每隻重數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