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即便是給陳山長搞運算的那幫子人,都已經是陳休需要仰望的存在。


    想了一陣:「要讓大堤決口,也不容易吧?」


    陳昭明將地圖打開:「我們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在洪峰過境的時候,炸開決口,開始分流。」


    「但是需要控製分洪的水量,而且待到洪峰過去,又需要重新將決口合龍。」


    「因此這裏決口的大小,還有時點,乃是關鍵。」


    陳休愣了一下:「關鍵不是扒堤民夫和人力嗎?都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陳昭明說道:「這個不勞巡防操心,你要做的,是組織民壯,物資,為後續合龍大堤做準備;還有,你熟悉這一帶的地勢水情,在何處開口比較好?」


    陳休對自己的防區異常熟悉,對著圖上一指:「這裏!就在上遊兩裏,如今那裏還堆著工料,我的本意,是趁這段時間最後加固一下的,也是現在防區內最薄弱的地方。」


    陳昭明在地圖上根據等高線畫了一條線:「那河決之後,水流就會如此瀉下,陳巡防,竇監丞,去看一看吧。」


    竇仕點頭:「走吧。」


    來到上遊,這裏堆放著不少的物資,水泥預製件,沙袋,堤下還停泊著幾艘平底船,船上都是竹石籠子。


    一名老河工上來,麵色黧黑,滿臉都是河風吹出的皺紋,眼中翻著淚花:「幾位上官,聽娃子們說,要扒了堤防?我們辛辛苦苦一年,才將大堤完固起來,如今為何要扒掉?大堤下麵,就是鄉親們的家,可使不得啊……」


    陳休怒道:「老郭頭,這是朝中來的景潤學士,當世天文數算第一人,休得衝撞!」


    陳昭明擺了擺手,將老郭頭扶起來:「老人家看來也是老河工了,堤外那些石料船,是你準備的吧?」


    老郭頭說道:「我想著有備無患,這是祖上治河傳下來的,如果有決,就鑿沉石料船,當年五丈深的決口,祖上便是這樣堵住的。」


    陳昭明點頭:「有老人家在,那我們就更有信心了,巡防,趕緊組織人手運輸物資,老人家,你來看。」


    拉著老郭頭走到監工的小棚子裏,將地圖展開:「洪峰還有兩個時辰,就會經過這裏,水線將比現還要高六尺。」


    老郭頭也是老河工了,嚇得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守不住了……曹村……曹村完了……我們一年的辛苦……完了……」


    陳昭明搖頭:「不,還有救!隻要我們能夠將洪峰水線位置降低一些……」


    「五尺!啊不,兩尺!前年尚需五尺,今年,低兩尺就夠了!」老郭頭一下子也明白了過來。


    陳昭明一拍桌子:「對,所以我們要將這必須降低的兩尺,從這裏分出去!」


    老郭頭嘴角哆嗦,抬起頭看著陳昭明:「學士,會死人的啊……」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


    聽到這話,陳昭明的身子不由得搖晃了一下,竇仕趕緊扶住。


    折可大一步跨上,滿臉怒容,手按刀柄:「老殺才,胡沁什麽呢?!」


    「伯堯,回來!」


    這些日子以來,折可大對陳昭明的欽佩之情大增。


    越是深入學習理工學問的人,對陳昭明的景仰之情,都是與日俱增。


    陳昭明招呼,折可大不敢不從,終於還是退了回來。


    陳昭明搖了搖頭:「老人家,我知道……會死人,但是……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現在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將損失降到最低,這就需要你們的通力合作,需要你老人家的經驗和智慧,時間,不多了。」


    老郭頭抖索著雙手,又將地圖看了一遍,終於嘆了一口氣:「這裏堤下,就是瓠子河故道,歷年來修築大堤,我們都遵照祖訓,在故道取土,讓故道越來越深。」


    「故道兩側,還建有夾堤,歷代以來,都是此製……」


    「小時候不明事理,我曾經問家祖,為何不帶著大家別地取土,要這麽麻煩?」


    「祖上說……可能有一天,大堤還會從這裏決口,歷代人麻煩一點,辛苦一點,總給後人多留一點希望和保障……」


    說完再次跪了下來,對著黃河連連叩頭,痛哭流涕:「郭氏子孫不孝,祖宗做成,世代守護的大堤,今日要由不孝子孫親手扒開……子孫罪無可恕,唯求祖宗有靈,佑子孫合龍大堤,佑下遊人民得保……嗚嗚嗚嗚……」


    祝禱完畢,老頭俯身在大堤上嗚咽不止。


    陳昭明突然想起一個典故,不由得大驚:「老人家……你,你是郭昌後人?!」


    漢代河決瓠子口,汲黯考察梁楚之地,見人民漂沒,父子相食,上書武帝,要求政府救濟,治河。


    漢武帝派遣手底下最著名的治水專家鄭當時協助汲黯治水,但是沒有成功。


    後來武帝聽田蚡的建議,放棄治河二十年,最後「山東乃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裏。」


    元封二年,漢武帝終於下定決心,再治黃河,命令汲黯後人汲仁,以及治河專家郭昌,帶領軍民封堵缺口。


    而當時的決口,已經「廣百步,深五丈」。


    為了湊夠材料,漢武帝下令將皇家園林淇園的竹子全部砍掉,支援河工。


    司馬遷曾親歷了那次治河工程,正是親眼見到了當時的情形,才下定決心將漢代的治河史寫入自己的千古名著——《史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廚(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蘇廚(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