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層平民,多用皮,木,陶,雖然也有鎏金、鎏銀、染織、製瓷、造紙之術,甚至有的工坊技藝還很高超,但是皆是為權貴服務。」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馬具和鋼鐵。」
「但是他們的冶鐵業,二十多年來,規模沒有多大本質性變化。」
「遼東是其產鐵要地,最初曾以橫帳和大族置曷術石烈。」
「曷術,即契丹語『鐵』,曷術石烈,就是從事冶煉的軍監。」
「曷術石烈在遼聖宗時因戶口繁息,在首山、三黜古斯和柳濕河分置三冶,改石烈為部,其部仍以鐵為賦。」
「契丹鑌鐵,曾經和他們的馬鞍一起,被譽為天下第一。不過如今嘛……」
「其國能生產白瓷,青綠瓷,三彩瓷,品質連高麗人都嫌棄……」
「不過因為佛教盛行,燒大佛瓷像的本事倒也不弱。」
「至於商業,早期遼太祖在炭山北建立羊城,起興榷務,買賣牲畜,以通諸道市易。」
「之後建成五京,才開始有了像樣的商業發展。」
「境內也出現了富有的商賈階層,但是經濟規模實在是太小,小到連鑄幣都不用。」
「流通貨幣中,遼錢所占數量不及百分之二,而宋錢,舶來錢,占了幾乎全部。」
「其國內情形,大致如此,可以說每年歲幣的五十萬貫,除去絲帛,剩下的二十五萬貫,就是遼國的主要經濟流通增量。」
「我們在發展,他們也在發展,如今看來,二十五萬貫的貨幣流通增量,已然無法滿足其經濟需要。」
「但是根據晁補之記憶的資料,遼朝國內部的農,工,商業,並沒有什麽巨大的變化。」
「因此這個經濟體量的增長,隻能是和遼國沿海州郡的貿易興盛,息息相關。」
「而如今遼國沿海州郡的貿易,都掌握在我大宋的手裏!」
王珪眼神頓時一亮:「衡山菁茅之謀?」
這是春秋時期管仲的謀略。
春秋時期的衡山國是一個擅長打造兵器的國家,各國都採購衡山國的兵器。
齊國想要吞併衡山國,管仲便大量高價採購衡山國的兵器。
衡山國人見有大利,於是全民造兵器,沒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了。
管仲又高價收購各國的糧食,使各國富餘的糧食都流入了齊國。
這樣,齊國雖然花了大價錢,卻擁有了兵器和糧食,並破壞了衡山國的經濟平衡。
之後管仲突然停止收購兵器,開始攻打衡山國。
而衡山國空有錢財,卻缺少糧食,各國富餘的糧食又都被齊國收購,無從籌措。
於是衡山國不戰而敗,俯首稱降。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謀」。
這種經濟謀略管仲還玩了很多,相似的還有「綈繒之謀」、「鹿鳥之謀」、「菁茅之謀」、「石璧之謀」。
都是以經濟手段,為齊國謀取政治利益。
王珪蔡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些自然是知曉。
不過他們知曉,遼國人同樣知曉,蘇油笑道:「大家都是讀過書的,遼國人現在怕也沒有衡山,楚國那樣好騙了。」
趙頊想想也是,《管子》都爛大街了,這幾個典故誰不知道呢?
就聽蘇油接著說道:「不過手法大致還是不變的。」
趙頊不禁有些雀躍了:「明潤,說說看。」
蘇油說道:「管仲的法子,其實就是製造一種虛假的供求關係,而這種供求關係,短期內看來,是利敵不利我,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敵國的經濟結構。」
「在敵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之後,一旦這種供求關係終止,會對敵國的民生,國力,將會帶來嚴重影響。」
眾人都是暗暗點頭。
蘇油說道:「但是遺憾的是,各國都有理智之人,他們的存在,會極大的提高國家政策的容錯率,而隻要是水準以上的君王,絕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趙頊心都涼了,那還說個什麽鬼呢?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
蘇油笑道:「其實吧,事情要做,還是能做的。」
「哦?」
「陛下,記得河北數路最近的情形嗎?」
趙頊有些明白了:「就是你說的,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那啥——抽水作用?」
為了讓趙頊明白這個經濟原理,蘇油用了抽水來打比方。
「正是,國朝抑兼併的目的,就是減小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這個影響,在貨幣國家和經濟不發達國家尤其明顯。」
「比如火柴,這東西的生產,現在主要在汴京,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但是使用者,卻遍及全國。」
「火柴的生產成本,與材料,人工費有關係。汴京的生活水平高,工人的工錢高,火柴就會貴。」
「而這些東西的價格,在汴京人眼裏根本算不得什麽,可要是在荊湖深山的苗峒裏,可能隻有頭人才用得起。」
「這就是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抽水效應,通過這樣的商品銷售行為,實際上導致了貧困地區的水朝發達地區流動,這種地區間的貿易逆差,導致了貧困地區愈加貧困。」
「如今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朝河北幾路添水,通過修河,築城,修路等大工程,讓經濟的水源重新向這些地方流注。讓那裏的老百姓能拿到工錢,感覺火柴並不貴。」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馬具和鋼鐵。」
「但是他們的冶鐵業,二十多年來,規模沒有多大本質性變化。」
「遼東是其產鐵要地,最初曾以橫帳和大族置曷術石烈。」
「曷術,即契丹語『鐵』,曷術石烈,就是從事冶煉的軍監。」
「曷術石烈在遼聖宗時因戶口繁息,在首山、三黜古斯和柳濕河分置三冶,改石烈為部,其部仍以鐵為賦。」
「契丹鑌鐵,曾經和他們的馬鞍一起,被譽為天下第一。不過如今嘛……」
「其國能生產白瓷,青綠瓷,三彩瓷,品質連高麗人都嫌棄……」
「不過因為佛教盛行,燒大佛瓷像的本事倒也不弱。」
「至於商業,早期遼太祖在炭山北建立羊城,起興榷務,買賣牲畜,以通諸道市易。」
「之後建成五京,才開始有了像樣的商業發展。」
「境內也出現了富有的商賈階層,但是經濟規模實在是太小,小到連鑄幣都不用。」
「流通貨幣中,遼錢所占數量不及百分之二,而宋錢,舶來錢,占了幾乎全部。」
「其國內情形,大致如此,可以說每年歲幣的五十萬貫,除去絲帛,剩下的二十五萬貫,就是遼國的主要經濟流通增量。」
「我們在發展,他們也在發展,如今看來,二十五萬貫的貨幣流通增量,已然無法滿足其經濟需要。」
「但是根據晁補之記憶的資料,遼朝國內部的農,工,商業,並沒有什麽巨大的變化。」
「因此這個經濟體量的增長,隻能是和遼國沿海州郡的貿易興盛,息息相關。」
「而如今遼國沿海州郡的貿易,都掌握在我大宋的手裏!」
王珪眼神頓時一亮:「衡山菁茅之謀?」
這是春秋時期管仲的謀略。
春秋時期的衡山國是一個擅長打造兵器的國家,各國都採購衡山國的兵器。
齊國想要吞併衡山國,管仲便大量高價採購衡山國的兵器。
衡山國人見有大利,於是全民造兵器,沒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了。
管仲又高價收購各國的糧食,使各國富餘的糧食都流入了齊國。
這樣,齊國雖然花了大價錢,卻擁有了兵器和糧食,並破壞了衡山國的經濟平衡。
之後管仲突然停止收購兵器,開始攻打衡山國。
而衡山國空有錢財,卻缺少糧食,各國富餘的糧食又都被齊國收購,無從籌措。
於是衡山國不戰而敗,俯首稱降。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謀」。
這種經濟謀略管仲還玩了很多,相似的還有「綈繒之謀」、「鹿鳥之謀」、「菁茅之謀」、「石璧之謀」。
都是以經濟手段,為齊國謀取政治利益。
王珪蔡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些自然是知曉。
不過他們知曉,遼國人同樣知曉,蘇油笑道:「大家都是讀過書的,遼國人現在怕也沒有衡山,楚國那樣好騙了。」
趙頊想想也是,《管子》都爛大街了,這幾個典故誰不知道呢?
就聽蘇油接著說道:「不過手法大致還是不變的。」
趙頊不禁有些雀躍了:「明潤,說說看。」
蘇油說道:「管仲的法子,其實就是製造一種虛假的供求關係,而這種供求關係,短期內看來,是利敵不利我,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敵國的經濟結構。」
「在敵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之後,一旦這種供求關係終止,會對敵國的民生,國力,將會帶來嚴重影響。」
眾人都是暗暗點頭。
蘇油說道:「但是遺憾的是,各國都有理智之人,他們的存在,會極大的提高國家政策的容錯率,而隻要是水準以上的君王,絕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趙頊心都涼了,那還說個什麽鬼呢?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
蘇油笑道:「其實吧,事情要做,還是能做的。」
「哦?」
「陛下,記得河北數路最近的情形嗎?」
趙頊有些明白了:「就是你說的,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那啥——抽水作用?」
為了讓趙頊明白這個經濟原理,蘇油用了抽水來打比方。
「正是,國朝抑兼併的目的,就是減小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這個影響,在貨幣國家和經濟不發達國家尤其明顯。」
「比如火柴,這東西的生產,現在主要在汴京,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但是使用者,卻遍及全國。」
「火柴的生產成本,與材料,人工費有關係。汴京的生活水平高,工人的工錢高,火柴就會貴。」
「而這些東西的價格,在汴京人眼裏根本算不得什麽,可要是在荊湖深山的苗峒裏,可能隻有頭人才用得起。」
「這就是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抽水效應,通過這樣的商品銷售行為,實際上導致了貧困地區的水朝發達地區流動,這種地區間的貿易逆差,導致了貧困地區愈加貧困。」
「如今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朝河北幾路添水,通過修河,築城,修路等大工程,讓經濟的水源重新向這些地方流注。讓那裏的老百姓能拿到工錢,感覺火柴並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