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太宗遣使持詔書往高句麗調解,勸高句麗和百濟停止侵略新羅,卻遭到淵蓋蘇文的拒絕。
為此,太宗以蓋蘇文殺君欺臣,殘虐民眾,今又違詔,侵略鄰國,不可不討,遂引發唐征伐高句麗之戰。
可以說,若不是泉蓋蘇文如此強硬,拒絕宗主大唐的調解,很可能不會發生貞觀年間,唐與高句麗之戰。
對大唐來說,隻要屬國聽話,沒必要消耗國力去攻伐。
而且打下來,那裏也沒太大的油水,沒有利益,遠不如攻下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來得富庶。
但是泉蓋蘇文的囂張作為,破壞了大唐宗主國的威嚴,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為了維繫大唐的朝貢和藩屬體係,大唐必須懲罰不聽話的屬國。
這是當時的世界規則。
貞觀十八年,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
又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前麵說過,大唐對外征戰,一般五萬人左右是標配。
極少超過這個數。
唯二的例外,一是李靖舉傾國之力征東突厥。
二是,此次征遼東。
太宗親率精兵,大唐名將如李勣、江夏王李道宗、張亮、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傾巢而出。
還有長孫無忌等人隨軍贊畫。
可以說是唐自征東突厥以來,第二次傾國之力打這樣一仗。
滅國之仗。
太宗的戰略,便是不打則已,一打,便要畢其功於一役,將高句麗之患一次性解決。
最少,要要打斷高句麗的脊樑,使其無力再對新羅動兵,不再具有挑釁大唐朝貢體係的威脅。
此戰,淵蓋蘇文的戰略是堅壁清野,節節抵抗。
唐軍雖屢有斬獲,殺敵無算,但最終頓挫於安市城下。
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師回朝。
從戰術上來說,大唐是勝了。
但從戰略上,並沒有達到太宗自己定下的目標。
時人稱淵蓋蘇文為高句麗「鐵壁」。
有此人在一日,唐軍終難克遼東之地。
太宗生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國無數。
唯沒有滅掉高句麗,引為生平之憾。
此次李治命征遼東。
李勣因執掌兵部,而且年歲已高,所以李治並沒有考慮起用他。
但李勣作戰經驗何等豐富,從大唐立國以來,幾乎參與了所有唐軍對外征戰。
用兵之道,早已爐火純青。
戰場嗅覺極其敏銳。
從一道道往來的戰報中,他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
「我了解泉蓋蘇文,這是個老狐狸,極其堅韌,有他在一日,我軍征遼東不會這麽順的。」
李勣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有意說給蘇大為聽。
「英國公,那我們能做些什麽?」
李勣搖搖頭:「千裏之外的戰事,我們能做的極其有限,老夫已經派百裏加急,命人送信給程名振,希望還來得及,怕隻怕……」
怕隻怕,若是來不及,孤懸在外的唐軍,會有覆亡之險。
一想到這裏,蘇大為隻覺手心滲出了冷汗。
一直以來,他都習慣了唐軍的勝利,仿佛唐軍得勝,是理所當然。
全然忘了,其實戰爭,特別是孤懸於外的戰爭,哪有那麽容易?
哪一步,不是遊走在懸崖邊上?
一個決策失誤,一個反應不及,中了敵人詭計,很有可能就是敗亡的結局。
正如後來的唐軍大非川之敗。
「若程名振軍有失,如今蘇定方在西北用兵,輕易動不得,我料定陛下必定會派我出山。」
李勣看向蘇大為,那雙眯起的丹鳳眼猛然張開,裏麵神光凜凜。
「到那時,蘇大為,你可願助老夫一臂之力?」
第六十三章 危如累卵
李勣說了許多,直到此時,才算是圖窮匕現,說出他的真實意圖。
以他一輩子戰場上的經驗,從過的戰報中嗅到不同尋常的危機。
他料定,高句麗戰場上必然是泉蓋蘇文給唐軍設了一個局,若是唐軍征東軍總管程名振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應變,唐軍的敗亡就是註定的結局。
作為大唐如今碩果僅存的唯二軍神,在蘇定方鎮守西北的時候,他李勣就是現時大唐唯一能力挽狂瀾的存在。
所以必須未雨綢繆。
為何要跟蘇大為說這麽多,完全是看中了蘇大為的軍事才能。
之前征西突厥的戰報,李勣曾細細研讀。
據他的了解,征西突厥之所以成功,大半功勞源自蘇定方。
而蘇定方手下,至少一半的戰績,是這個叫蘇大為的小子打出來的。
李勣老了,若是倒回去十年,唐軍內將才躋躋,隨便給他怎樣的配置,他都自信能打出漂亮的戰績來。
但現在,他的精力,能勉強製定戰略就已經不錯。
戰場上瞬息萬變,他都六十幾歲,半截土埋脖子的人了,哪可能麵麵俱到。
所以若要出戰,他就要點將。
要找最能將自己戰略意圖給打出來的優秀將領。
為此,太宗以蓋蘇文殺君欺臣,殘虐民眾,今又違詔,侵略鄰國,不可不討,遂引發唐征伐高句麗之戰。
可以說,若不是泉蓋蘇文如此強硬,拒絕宗主大唐的調解,很可能不會發生貞觀年間,唐與高句麗之戰。
對大唐來說,隻要屬國聽話,沒必要消耗國力去攻伐。
而且打下來,那裏也沒太大的油水,沒有利益,遠不如攻下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來得富庶。
但是泉蓋蘇文的囂張作為,破壞了大唐宗主國的威嚴,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為了維繫大唐的朝貢和藩屬體係,大唐必須懲罰不聽話的屬國。
這是當時的世界規則。
貞觀十八年,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
又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前麵說過,大唐對外征戰,一般五萬人左右是標配。
極少超過這個數。
唯二的例外,一是李靖舉傾國之力征東突厥。
二是,此次征遼東。
太宗親率精兵,大唐名將如李勣、江夏王李道宗、張亮、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傾巢而出。
還有長孫無忌等人隨軍贊畫。
可以說是唐自征東突厥以來,第二次傾國之力打這樣一仗。
滅國之仗。
太宗的戰略,便是不打則已,一打,便要畢其功於一役,將高句麗之患一次性解決。
最少,要要打斷高句麗的脊樑,使其無力再對新羅動兵,不再具有挑釁大唐朝貢體係的威脅。
此戰,淵蓋蘇文的戰略是堅壁清野,節節抵抗。
唐軍雖屢有斬獲,殺敵無算,但最終頓挫於安市城下。
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師回朝。
從戰術上來說,大唐是勝了。
但從戰略上,並沒有達到太宗自己定下的目標。
時人稱淵蓋蘇文為高句麗「鐵壁」。
有此人在一日,唐軍終難克遼東之地。
太宗生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國無數。
唯沒有滅掉高句麗,引為生平之憾。
此次李治命征遼東。
李勣因執掌兵部,而且年歲已高,所以李治並沒有考慮起用他。
但李勣作戰經驗何等豐富,從大唐立國以來,幾乎參與了所有唐軍對外征戰。
用兵之道,早已爐火純青。
戰場嗅覺極其敏銳。
從一道道往來的戰報中,他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
「我了解泉蓋蘇文,這是個老狐狸,極其堅韌,有他在一日,我軍征遼東不會這麽順的。」
李勣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有意說給蘇大為聽。
「英國公,那我們能做些什麽?」
李勣搖搖頭:「千裏之外的戰事,我們能做的極其有限,老夫已經派百裏加急,命人送信給程名振,希望還來得及,怕隻怕……」
怕隻怕,若是來不及,孤懸在外的唐軍,會有覆亡之險。
一想到這裏,蘇大為隻覺手心滲出了冷汗。
一直以來,他都習慣了唐軍的勝利,仿佛唐軍得勝,是理所當然。
全然忘了,其實戰爭,特別是孤懸於外的戰爭,哪有那麽容易?
哪一步,不是遊走在懸崖邊上?
一個決策失誤,一個反應不及,中了敵人詭計,很有可能就是敗亡的結局。
正如後來的唐軍大非川之敗。
「若程名振軍有失,如今蘇定方在西北用兵,輕易動不得,我料定陛下必定會派我出山。」
李勣看向蘇大為,那雙眯起的丹鳳眼猛然張開,裏麵神光凜凜。
「到那時,蘇大為,你可願助老夫一臂之力?」
第六十三章 危如累卵
李勣說了許多,直到此時,才算是圖窮匕現,說出他的真實意圖。
以他一輩子戰場上的經驗,從過的戰報中嗅到不同尋常的危機。
他料定,高句麗戰場上必然是泉蓋蘇文給唐軍設了一個局,若是唐軍征東軍總管程名振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應變,唐軍的敗亡就是註定的結局。
作為大唐如今碩果僅存的唯二軍神,在蘇定方鎮守西北的時候,他李勣就是現時大唐唯一能力挽狂瀾的存在。
所以必須未雨綢繆。
為何要跟蘇大為說這麽多,完全是看中了蘇大為的軍事才能。
之前征西突厥的戰報,李勣曾細細研讀。
據他的了解,征西突厥之所以成功,大半功勞源自蘇定方。
而蘇定方手下,至少一半的戰績,是這個叫蘇大為的小子打出來的。
李勣老了,若是倒回去十年,唐軍內將才躋躋,隨便給他怎樣的配置,他都自信能打出漂亮的戰績來。
但現在,他的精力,能勉強製定戰略就已經不錯。
戰場上瞬息萬變,他都六十幾歲,半截土埋脖子的人了,哪可能麵麵俱到。
所以若要出戰,他就要點將。
要找最能將自己戰略意圖給打出來的優秀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