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心裏雖然眼下沒把吐蕃放在眼裏,但也有幾分清醒的認識,知道吐蕃占著地利,其國中人驍勇善戰。
王玄策出使中天竺遇襲時,曾找吐蕃借兵。
「陛下,臣正想與你說關於吐蕃的事。」
蘇大為斟酌了一下用詞道:「我在雪域之時,聽說吐蕃這些年在高原上東征西討,不斷兼併其餘部落,就在前幾年,已經吞併了象雄,現在儼然已是雪域霸主,而且其大相祿東贊野心勃勃,下一步,恐怕會對吐穀渾起染指之心……」
說到這裏,蘇大為便沒說下去。
聰明的君主不需要他說得那麽細,自己便會腦補出來。
對聰明人說太多,隻會引起逆反。
李治麵沉如水,眸中光芒微微閃動:「吐穀渾?」
想了想,他搖頭道:「不可能,貞觀年間,吐蕃曾入侵過吐穀渾,後來與大唐展開鬆州之戰,之後吐蕃便向大唐稱臣,並迎娶了宗室之女,是為文成公主。
這些年,吐蕃對大唐還算恭敬,未露反意。
若他們真的生出野心,大唐的鐵蹄,會教他們什麽是規矩。」
李治自信的道。
聽他這麽一說,蘇大為心裏便是「咯噔」一下。
他提起吐蕃,自然不是無地放矢,而是不想真等吐蕃吞併了吐穀渾,向大唐進逼的時候,唐朝才後知後覺。
歷史上這個時候,李治的目光是被遼東吸引了,為了征遼東,大唐使出渾身力氣。
先打了百濟,又打了高句麗,還與倭國人在白江口爆發一場大海戰。
歷經無數艱難,才終於征服這些國家,但最後,卻白白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羅。
新羅在戰爭後期,便開始對大唐的後勤動手腳,以致於唐軍補給困難。
趁唐軍這口氣上不來,新羅趁機大量吞併原先百濟和高句麗的地盤,儼然成為區域一霸。
後來大唐為此,與新羅在爭奪半島控製權上,又展開無數次大戰。
最終,新羅與唐軍劃大同江而治。
雖然唐軍收復了一定的高句麗土地,但最大的戰爭紅利,還是被新羅給弄到手了。
唐軍累得筋疲力盡,耗費無數國力,但與收穫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義上消滅了高句麗,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說一聲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業。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業,勝過太宗,遠邁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費錢糧無數,無數大唐好男兒的熱血,灑在遼東之地,無法魂歸故裏。
付出高昂的代價,隻是為自己培養出新羅這樣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
唐軍這邊還沒對遼東滅火,西麵的吐蕃已經縱兵殺下來了。
使得唐軍腹背受敵。
那時名將蘇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軍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將,薛仁貴對吐蕃用兵。
卻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論欽陵之手。
這幾步棋連著下來,實在太過憋屈了。
所以蘇大為私心裏,更希望李治關注一下吐蕃之事。
不說先打吐蕃,至少做些防備,免得被人偷家。
事實證明,歷史是有慣性的。
李治,有他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區區吐蕃,何足道哉,大唐之中多的是突厥降將,他們能征善戰,若吐蕃真有不臣之舉,派一員上將領數萬精兵,足以蕩平。」
李治自信的道:「西突厥控弦二三十萬,我大唐隻出兵五萬,便一戰滅其國,天下有誰能擋唐軍兵鋒。」
說著,他揮揮手:「此事毋須再提。」
蘇大為臉都綠了。
自己都給李治提前漏內幕消息了,奈何李治他不聽啊。
他是不明白,明明吐蕃是西邊一霸,區域性強國,為何李治卻偏偏選擇性失明。
「近來遼東頗不太平,高句麗與百濟再度聯手,攻略新羅,新羅已失數十城,大唐再不出手,恐怕新羅有亡國之險。」
李治說著,抬頭「親切」的看了一眼蘇大為:「你也是知兵之人,須知大唐的心腹大患,始終是遼東,至於西北苦寒之地,莫說吐蕃不會有那麽大野心,就算他們真有叛逆之舉,西邊群山綿延,豈是容易打通的?放心吧。」
蘇大為一時無言。
有點理解李治了。
從大唐的地圖來說,關中乃形勝之地,除了函穀關外,左右和後方都被延綿的群山包裹著。
關中乃是群山中的平原之地,沃野千裏,糧食產量豐盛,此乃帝王之資。
有足夠的糧食,就能養活足夠多的人口,就能形成強力的國家。
所以在潛意識上,有群山包圍,都被認為是安全的,自然防禦體。
相比隔著群山的吐蕃,倒是遼東過來無險可守。
中原地勢,北高南低。
如果高句麗縱馬打過來,一樣擁有地形之利。
而且沒有群山阻隔,看上去更加兇險。
遼東之地,能農耕,也能養馬,歷來這種地形下出的政權,兼具農耕文明的城邦文化,和遊牧文明的侵略性,是中原王朝最為警惕的敵人。
蘇大為於是閉嘴不再勸了。
李治的話裏,透出心意已決。
他必然是要對遼東用兵,這一點無可更改。
王玄策出使中天竺遇襲時,曾找吐蕃借兵。
「陛下,臣正想與你說關於吐蕃的事。」
蘇大為斟酌了一下用詞道:「我在雪域之時,聽說吐蕃這些年在高原上東征西討,不斷兼併其餘部落,就在前幾年,已經吞併了象雄,現在儼然已是雪域霸主,而且其大相祿東贊野心勃勃,下一步,恐怕會對吐穀渾起染指之心……」
說到這裏,蘇大為便沒說下去。
聰明的君主不需要他說得那麽細,自己便會腦補出來。
對聰明人說太多,隻會引起逆反。
李治麵沉如水,眸中光芒微微閃動:「吐穀渾?」
想了想,他搖頭道:「不可能,貞觀年間,吐蕃曾入侵過吐穀渾,後來與大唐展開鬆州之戰,之後吐蕃便向大唐稱臣,並迎娶了宗室之女,是為文成公主。
這些年,吐蕃對大唐還算恭敬,未露反意。
若他們真的生出野心,大唐的鐵蹄,會教他們什麽是規矩。」
李治自信的道。
聽他這麽一說,蘇大為心裏便是「咯噔」一下。
他提起吐蕃,自然不是無地放矢,而是不想真等吐蕃吞併了吐穀渾,向大唐進逼的時候,唐朝才後知後覺。
歷史上這個時候,李治的目光是被遼東吸引了,為了征遼東,大唐使出渾身力氣。
先打了百濟,又打了高句麗,還與倭國人在白江口爆發一場大海戰。
歷經無數艱難,才終於征服這些國家,但最後,卻白白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羅。
新羅在戰爭後期,便開始對大唐的後勤動手腳,以致於唐軍補給困難。
趁唐軍這口氣上不來,新羅趁機大量吞併原先百濟和高句麗的地盤,儼然成為區域一霸。
後來大唐為此,與新羅在爭奪半島控製權上,又展開無數次大戰。
最終,新羅與唐軍劃大同江而治。
雖然唐軍收復了一定的高句麗土地,但最大的戰爭紅利,還是被新羅給弄到手了。
唐軍累得筋疲力盡,耗費無數國力,但與收穫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義上消滅了高句麗,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說一聲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業。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業,勝過太宗,遠邁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費錢糧無數,無數大唐好男兒的熱血,灑在遼東之地,無法魂歸故裏。
付出高昂的代價,隻是為自己培養出新羅這樣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
唐軍這邊還沒對遼東滅火,西麵的吐蕃已經縱兵殺下來了。
使得唐軍腹背受敵。
那時名將蘇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軍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將,薛仁貴對吐蕃用兵。
卻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論欽陵之手。
這幾步棋連著下來,實在太過憋屈了。
所以蘇大為私心裏,更希望李治關注一下吐蕃之事。
不說先打吐蕃,至少做些防備,免得被人偷家。
事實證明,歷史是有慣性的。
李治,有他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區區吐蕃,何足道哉,大唐之中多的是突厥降將,他們能征善戰,若吐蕃真有不臣之舉,派一員上將領數萬精兵,足以蕩平。」
李治自信的道:「西突厥控弦二三十萬,我大唐隻出兵五萬,便一戰滅其國,天下有誰能擋唐軍兵鋒。」
說著,他揮揮手:「此事毋須再提。」
蘇大為臉都綠了。
自己都給李治提前漏內幕消息了,奈何李治他不聽啊。
他是不明白,明明吐蕃是西邊一霸,區域性強國,為何李治卻偏偏選擇性失明。
「近來遼東頗不太平,高句麗與百濟再度聯手,攻略新羅,新羅已失數十城,大唐再不出手,恐怕新羅有亡國之險。」
李治說著,抬頭「親切」的看了一眼蘇大為:「你也是知兵之人,須知大唐的心腹大患,始終是遼東,至於西北苦寒之地,莫說吐蕃不會有那麽大野心,就算他們真有叛逆之舉,西邊群山綿延,豈是容易打通的?放心吧。」
蘇大為一時無言。
有點理解李治了。
從大唐的地圖來說,關中乃形勝之地,除了函穀關外,左右和後方都被延綿的群山包裹著。
關中乃是群山中的平原之地,沃野千裏,糧食產量豐盛,此乃帝王之資。
有足夠的糧食,就能養活足夠多的人口,就能形成強力的國家。
所以在潛意識上,有群山包圍,都被認為是安全的,自然防禦體。
相比隔著群山的吐蕃,倒是遼東過來無險可守。
中原地勢,北高南低。
如果高句麗縱馬打過來,一樣擁有地形之利。
而且沒有群山阻隔,看上去更加兇險。
遼東之地,能農耕,也能養馬,歷來這種地形下出的政權,兼具農耕文明的城邦文化,和遊牧文明的侵略性,是中原王朝最為警惕的敵人。
蘇大為於是閉嘴不再勸了。
李治的話裏,透出心意已決。
他必然是要對遼東用兵,這一點無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