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清王隻覺得景禦變得冷血暴戾,變得不可理喻,怎麽不想想景禦為什麽會黑化?
經歷這麽多,危險重重又眾叛親離,是個正常人都會黑化,會性情大變。原本仁德溫潤的太子儲君再不做出改變,難道是等著用仁義用美德去感化敵人,坐以待斃嗎?
至於清王所說的另一項,說景禦將那些不順心意的大臣問斬,把原因歸結於隻為排除異己就是陰謀論了。被斬殺的大臣都是奸臣逆黨、貪汙受賄、欺壓百姓的,沒一個是無辜的。
「清王說這話就過了。」楚鳳岐也不知自己怎麽脫口而出這句話,忍不住為景禦辯解。
而說出這句話後,他自然而然地繼續下去:
「清王說看清陛下已經不是當初清王教導過的太子儲君——那清王可曾想過,要是陛下還固守著所謂的君子的仁德禮義,在先皇的處處威逼迫害下,焉能有命活到今日?」
「大膽!」這話剛說出口,清王當即對他橫眉怒目,「先皇也是你能妄議的?」
「陛下都不說什麽。」楚鳳岐寸步不讓地反駁一句,又繼續說道。
「不說陛下是誤殺先皇,就算真要殺了,那又怎樣?先皇自己先幾次三番迫害陛下,對陛下恨不得除之而快。先皇自己不當人父在先,怪得了陛下什麽?」
「你……你……你……」清王氣得不顧禮儀地用手指指著他一連說了三個「你」字,氣到了極點連話都說不出來。
他高高一挑眉,直視清王的瞪眼:「清王隻看到清王自己所以為的,卻全然看不到陛下穩定北疆、攻破北狄令北狄俯首稱臣的功績,看不到陛下肅清朝堂後的效率和清正,看不到陛下治理下京城的和平繁榮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清王說出這些難聽的話,」他鋒利的眼神如利劍一般直逼清王,「無非就是仗著陛下念著情義,不會對清王怎樣罷了。」
「好!好!好!」清王被說得氣炸了,「陛下也是如此認為的麽?」
「陛下就任這等牙尖嘴利的小人妄議先皇,幹預朝政?」
「陛下當初既然千方百計滿手血腥奪得皇位,現如今真就為了這等媚上的小人而不願開枝散葉,罔顧我景家天下?」
「叔父一口一個小人地稱呼阿岐,」景禦眸中隱隱露出一絲疲倦,麵上卻是半點不顯,仿佛一點情緒波動都沒有,甚至仍舊冷淡如初,「是否想過聽到清王妃被罵小人時?」
這話楚鳳岐聽得雲裏霧裏,如果不是景禦對清王一家算是和善,他都要懷疑景禦是不是在用清王妃威脅清王了。
但這話清王卻聽明白了。
清王跟清王妃夫妻關係恩愛和睦,是京城裏少有的不納妾也不去青樓的人。
景禦這話裏拿清王妃作比,可見是真的心意已決,不會有其他任何人,也就代表著不會傳承有後裔。
「微臣教陛下當仁君,也教過陛下要有擔當。可如今看來,陛下已經全然忘了。」
清王神色冷漠得像是對著陌生人:「微臣等先皇忌日過後,便帶著府中眾人動身前往封地。」
親王前往封地算是慣例。現在親王的封地其實都很小,隻是名義上的封地,而且都離京城遠,也不如京城富庶,一般是跟皇帝有嫌隙了才會被迫或主動去封地。
清王說要去封地,還說是等先皇忌日過後就動身前往封地,意味著除夕那天先皇忌日過後,才剛剛年初就離開京城。這是準備連喜慶團圓的新年,都不願在京城過了。
周遭瞬間沉寂了下來,仿佛是被什麽無形的死寂壓抑住了。
沉默了半晌,景禦終於平靜地說:
「孤準了。」
「多謝陛下恩準。」清王謝恩完畢便要離開。
不過在最後踏出禦書房時,他卻忽然回頭說了一句: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就是當初教過你。」
周圍死寂一片。
景禦背在身後的雙手隱隱有些顫抖,不過沒有人發現。
旁人隻看得到他平靜得近乎漠然的神色。
楚鳳岐擔憂又遲疑地看了他一眼,不知道是該出言安慰好,還是讓他一個人待一會兒好。
「吃飯吧。」景禦卻平靜得像個沒事人似的,若無其事地帶了點調侃之意,「剛才不是說是來找孤一起吃飯的嗎?」
「陛下。」楚鳳岐欲言又止。
他有點內疚。
或許他就不該這個時候插手進來。他這一插手,反而是放大了景禦和清王之間的矛盾。
雖然清王和景禦早晚會到這一步——在小說原劇情中,過了一兩個月後,清王也動身前往封地了。
早在先皇被景禦誤殺時,清王心裏其實就有怨念了。先皇對清王這個異母弟弟不算特別好,但也不算差,畢竟清王沒什麽爭儲之心,是個儒雅隨和的讀書人,一個熟讀經義的君子。
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清王是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清王這一生過得順風順水。在還是皇子時因為不爭不搶的隨和性情,沒經歷過什麽磨難。在先皇登基後,對他這個異母弟弟也算不錯。他如魚得水地和那些誌同道合的讀書人談天說地,掌管的也是藏書閣編纂典籍這類的雅事。就連在感情家庭方麵,也是和睦美好得讓人艷羨。
這種處處順遂的環境下,清王的思想也就過於理想主義了點。從小對景禦的教導是按著所謂的仁君的標準來的,期望教出一個完美的聖人。
清王隻覺得景禦變得冷血暴戾,變得不可理喻,怎麽不想想景禦為什麽會黑化?
經歷這麽多,危險重重又眾叛親離,是個正常人都會黑化,會性情大變。原本仁德溫潤的太子儲君再不做出改變,難道是等著用仁義用美德去感化敵人,坐以待斃嗎?
至於清王所說的另一項,說景禦將那些不順心意的大臣問斬,把原因歸結於隻為排除異己就是陰謀論了。被斬殺的大臣都是奸臣逆黨、貪汙受賄、欺壓百姓的,沒一個是無辜的。
「清王說這話就過了。」楚鳳岐也不知自己怎麽脫口而出這句話,忍不住為景禦辯解。
而說出這句話後,他自然而然地繼續下去:
「清王說看清陛下已經不是當初清王教導過的太子儲君——那清王可曾想過,要是陛下還固守著所謂的君子的仁德禮義,在先皇的處處威逼迫害下,焉能有命活到今日?」
「大膽!」這話剛說出口,清王當即對他橫眉怒目,「先皇也是你能妄議的?」
「陛下都不說什麽。」楚鳳岐寸步不讓地反駁一句,又繼續說道。
「不說陛下是誤殺先皇,就算真要殺了,那又怎樣?先皇自己先幾次三番迫害陛下,對陛下恨不得除之而快。先皇自己不當人父在先,怪得了陛下什麽?」
「你……你……你……」清王氣得不顧禮儀地用手指指著他一連說了三個「你」字,氣到了極點連話都說不出來。
他高高一挑眉,直視清王的瞪眼:「清王隻看到清王自己所以為的,卻全然看不到陛下穩定北疆、攻破北狄令北狄俯首稱臣的功績,看不到陛下肅清朝堂後的效率和清正,看不到陛下治理下京城的和平繁榮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清王說出這些難聽的話,」他鋒利的眼神如利劍一般直逼清王,「無非就是仗著陛下念著情義,不會對清王怎樣罷了。」
「好!好!好!」清王被說得氣炸了,「陛下也是如此認為的麽?」
「陛下就任這等牙尖嘴利的小人妄議先皇,幹預朝政?」
「陛下當初既然千方百計滿手血腥奪得皇位,現如今真就為了這等媚上的小人而不願開枝散葉,罔顧我景家天下?」
「叔父一口一個小人地稱呼阿岐,」景禦眸中隱隱露出一絲疲倦,麵上卻是半點不顯,仿佛一點情緒波動都沒有,甚至仍舊冷淡如初,「是否想過聽到清王妃被罵小人時?」
這話楚鳳岐聽得雲裏霧裏,如果不是景禦對清王一家算是和善,他都要懷疑景禦是不是在用清王妃威脅清王了。
但這話清王卻聽明白了。
清王跟清王妃夫妻關係恩愛和睦,是京城裏少有的不納妾也不去青樓的人。
景禦這話裏拿清王妃作比,可見是真的心意已決,不會有其他任何人,也就代表著不會傳承有後裔。
「微臣教陛下當仁君,也教過陛下要有擔當。可如今看來,陛下已經全然忘了。」
清王神色冷漠得像是對著陌生人:「微臣等先皇忌日過後,便帶著府中眾人動身前往封地。」
親王前往封地算是慣例。現在親王的封地其實都很小,隻是名義上的封地,而且都離京城遠,也不如京城富庶,一般是跟皇帝有嫌隙了才會被迫或主動去封地。
清王說要去封地,還說是等先皇忌日過後就動身前往封地,意味著除夕那天先皇忌日過後,才剛剛年初就離開京城。這是準備連喜慶團圓的新年,都不願在京城過了。
周遭瞬間沉寂了下來,仿佛是被什麽無形的死寂壓抑住了。
沉默了半晌,景禦終於平靜地說:
「孤準了。」
「多謝陛下恩準。」清王謝恩完畢便要離開。
不過在最後踏出禦書房時,他卻忽然回頭說了一句: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就是當初教過你。」
周圍死寂一片。
景禦背在身後的雙手隱隱有些顫抖,不過沒有人發現。
旁人隻看得到他平靜得近乎漠然的神色。
楚鳳岐擔憂又遲疑地看了他一眼,不知道是該出言安慰好,還是讓他一個人待一會兒好。
「吃飯吧。」景禦卻平靜得像個沒事人似的,若無其事地帶了點調侃之意,「剛才不是說是來找孤一起吃飯的嗎?」
「陛下。」楚鳳岐欲言又止。
他有點內疚。
或許他就不該這個時候插手進來。他這一插手,反而是放大了景禦和清王之間的矛盾。
雖然清王和景禦早晚會到這一步——在小說原劇情中,過了一兩個月後,清王也動身前往封地了。
早在先皇被景禦誤殺時,清王心裏其實就有怨念了。先皇對清王這個異母弟弟不算特別好,但也不算差,畢竟清王沒什麽爭儲之心,是個儒雅隨和的讀書人,一個熟讀經義的君子。
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清王是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清王這一生過得順風順水。在還是皇子時因為不爭不搶的隨和性情,沒經歷過什麽磨難。在先皇登基後,對他這個異母弟弟也算不錯。他如魚得水地和那些誌同道合的讀書人談天說地,掌管的也是藏書閣編纂典籍這類的雅事。就連在感情家庭方麵,也是和睦美好得讓人艷羨。
這種處處順遂的環境下,清王的思想也就過於理想主義了點。從小對景禦的教導是按著所謂的仁君的標準來的,期望教出一個完美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