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人才的稀缺
天啟:日月重照大明天 作者:愛吃鐵板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般來說,京城會試都是在二月到三月就舉辦的,不過因為這次科舉改動較大,而且上半年事情太多,所以朱由校將會試安排到了九月。
至於童生試因為改動不大,去年就舉行了。鄉試預計是放到五月的,因為之前幾年停了科舉,所以這次參與的人數算是很多了。
從年初開始,皇家學府就經常開放講課,凡是有舉人功名的都可以去旁聽,這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機會,朱由校想看看大明有沒有他想要的人才。
至於皇家學府知識不能外傳,關鍵是那些技術知識,而現在科舉還沒考那些東西,像是律法、算學等就不在限製內。
至於那些技術,朱由校覺得還需要時間,百姓還沒安穩多長時間,隻有等百姓都穩定了,到時候再對大明的官學進行一次大調整。
等幾人來到皇家學府,就看到至少有兩百多人在等著了,而且年紀也都不小了。
這都是萬曆年間留下的舉人,甚至還有白發蒼蒼的,因為之前朱由校已經規定了科舉年齡限製,這次算是他們最後一次機會。
那些秀才因為需要參與鄉試,所以都在各地備考,來京城的舉人都是以前的。
很快,一位皇家學府的老師走了出來,“都安靜,你們也不是第一次來聽課了,規矩應該都知道,不知道的問問其他人,注意別影響學府學子,都來吧!”
眾人基本都不是第一次來了,所以都是默默的跟著這位老師來到幾處大房間,這裏是皇家學府內部大課教室,分成幾部分,有農學、算學、水利等,每當開大課的時候,不論是文學還是武學的學生都要根據安排來上課。
至於這些旁聽的,則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過一般選擇律法的最多,因為對於現在的大明舉人,這個相對來說算容易的,他們以前多少都接觸過。像是算學、農學,之前不是感興趣的誰會去學那東西。
盧象升也是一樣,他之前也沒關注過其他,所以也是專門來學習律法,畢竟其他方麵以後可以慢慢學,現在當務之急是考上進士。
本來他都準備放棄這一次科舉的,因為有消息傳出來,明年開始,皇家學府開始對外招生,凡是有秀才舉人功名,且年齡不超過二十五歲,都可以參加,第一次考試年齡放寬到了三十歲。
他到明年也才二十八,還是有機會的。和張世澤交流幾次後,他對武學的興趣很濃厚。
而且現在誰不知道,在皇家學府學習後,前途光明。
第一屆學子明年就要畢業了,隻要通過了嚴格的結業考試,朝廷就會分配去處。像是那些武學的,基本都能做一個小軍官,而且是一線軍隊,立功的機會不知道多少。
就像是騎兵科的人,現在都已經去西北軍了,他們在西北軍試煉半年,根據情況出成績,不隻是老師打分,西北軍主將白離也會參與。
盧象升聽說後羨慕死了,不過他被親戚勸下來了。
因為今年隻要考中進士,在南洋曆練幾年,前途也是一樣光明。
就算他想文轉武,也是有機會的。
朱由校剛登基的時候就準備建立講武堂,這幾年因為事務繁忙耽擱下來了,一直沒有落實。
現在也算有時間了,目前已經在籌備中,預計明年開課。
因為知道有不少文官其實喜歡軍事,所以之前朱由校也有說,想文轉武也可以,不過要經曆一次嚴格的考試,合格的就進講武堂學習。
之所以是有這個想法,是因為隨著以後大明不斷對外開拓,對於能文能武的總督型人才相當缺少,畢竟前期打下來肯定需要現在這樣設立都指揮使司管轄,可這種軍管也不能隻懂軍事啊。
就像現在的南洋,為什麽朱由校把熊廷弼又拉了過去,還不是沒有合適的人。
那些統兵大將打仗是把好手,可讓他們管理地方政務,那真是難為他們了。
之前的關西都指揮使司,是由白離管的,結果被他弄的是一塌糊塗,要不是有大軍鎮壓,怕不是要亂。
後來朱由校不得已派了一位臨時布政使過去,把關西都指揮使司當行省管理,可惜那邊穩定沒多少時間,這樣文武分離布政使可沒有那麽大的震懾力。
這就是缺少人才的原因,關鍵係統裏還真沒這種全才。
不得已朱由校打起了本土人才的主意,像是孫傳庭目前已經回京了,之後他就會跟著熊廷弼去南洋,曆練幾年。
這是朱由校想到的一個合適人選,不過還是太少,所以他才會這樣做,想自己培養。
盧象升現在的目標就是先考上進士,去南洋曆練幾年,然後就轉武學。
跟著教律法的老師學習了一上午,中午就在學府食堂吃的飯,不過他們這些外來的是需要付錢的,不過不貴。
盧象升端著裝飯的盤子就混到了張世澤等幾個武學學生中。
因為請教張世澤的原因,加上也來學府學習幾次了,所以幾人也和他混熟了,都知道這個想學武的舉人。
甚至幾人還相互練過,不過盧象升不愧是天生神力一對一沒人是他的對手。
“聽說騎兵科的人都去西北了,你們步兵科有什麽安排?”
剛坐下,盧象升就迫不及待的對著張世澤問道。
其他幾人也是看了過來,這事現在還沒宣布,他們也不知道,都想看看這個消息靈通的小公爺知不知道。
張世澤也沒賣關子,“這我還真知道,我們這些人的安排都是學府老師和五軍都督府溝通的,剛好是我爺爺管!”
“快說說!”眾人一臉期待的看著他,就連旁邊桌子的人都靠了過來。
這也不需要保密,要不了兩天眾人也就知道了,所以張世澤也沒隱瞞。
“聽我爺爺說,他們準備將我們安排到南洋去,平南軍和征南軍各一半,到時候要跟著他們參與圍剿土著,算是實戰檢驗!”
至於童生試因為改動不大,去年就舉行了。鄉試預計是放到五月的,因為之前幾年停了科舉,所以這次參與的人數算是很多了。
從年初開始,皇家學府就經常開放講課,凡是有舉人功名的都可以去旁聽,這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機會,朱由校想看看大明有沒有他想要的人才。
至於皇家學府知識不能外傳,關鍵是那些技術知識,而現在科舉還沒考那些東西,像是律法、算學等就不在限製內。
至於那些技術,朱由校覺得還需要時間,百姓還沒安穩多長時間,隻有等百姓都穩定了,到時候再對大明的官學進行一次大調整。
等幾人來到皇家學府,就看到至少有兩百多人在等著了,而且年紀也都不小了。
這都是萬曆年間留下的舉人,甚至還有白發蒼蒼的,因為之前朱由校已經規定了科舉年齡限製,這次算是他們最後一次機會。
那些秀才因為需要參與鄉試,所以都在各地備考,來京城的舉人都是以前的。
很快,一位皇家學府的老師走了出來,“都安靜,你們也不是第一次來聽課了,規矩應該都知道,不知道的問問其他人,注意別影響學府學子,都來吧!”
眾人基本都不是第一次來了,所以都是默默的跟著這位老師來到幾處大房間,這裏是皇家學府內部大課教室,分成幾部分,有農學、算學、水利等,每當開大課的時候,不論是文學還是武學的學生都要根據安排來上課。
至於這些旁聽的,則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過一般選擇律法的最多,因為對於現在的大明舉人,這個相對來說算容易的,他們以前多少都接觸過。像是算學、農學,之前不是感興趣的誰會去學那東西。
盧象升也是一樣,他之前也沒關注過其他,所以也是專門來學習律法,畢竟其他方麵以後可以慢慢學,現在當務之急是考上進士。
本來他都準備放棄這一次科舉的,因為有消息傳出來,明年開始,皇家學府開始對外招生,凡是有秀才舉人功名,且年齡不超過二十五歲,都可以參加,第一次考試年齡放寬到了三十歲。
他到明年也才二十八,還是有機會的。和張世澤交流幾次後,他對武學的興趣很濃厚。
而且現在誰不知道,在皇家學府學習後,前途光明。
第一屆學子明年就要畢業了,隻要通過了嚴格的結業考試,朝廷就會分配去處。像是那些武學的,基本都能做一個小軍官,而且是一線軍隊,立功的機會不知道多少。
就像是騎兵科的人,現在都已經去西北軍了,他們在西北軍試煉半年,根據情況出成績,不隻是老師打分,西北軍主將白離也會參與。
盧象升聽說後羨慕死了,不過他被親戚勸下來了。
因為今年隻要考中進士,在南洋曆練幾年,前途也是一樣光明。
就算他想文轉武,也是有機會的。
朱由校剛登基的時候就準備建立講武堂,這幾年因為事務繁忙耽擱下來了,一直沒有落實。
現在也算有時間了,目前已經在籌備中,預計明年開課。
因為知道有不少文官其實喜歡軍事,所以之前朱由校也有說,想文轉武也可以,不過要經曆一次嚴格的考試,合格的就進講武堂學習。
之所以是有這個想法,是因為隨著以後大明不斷對外開拓,對於能文能武的總督型人才相當缺少,畢竟前期打下來肯定需要現在這樣設立都指揮使司管轄,可這種軍管也不能隻懂軍事啊。
就像現在的南洋,為什麽朱由校把熊廷弼又拉了過去,還不是沒有合適的人。
那些統兵大將打仗是把好手,可讓他們管理地方政務,那真是難為他們了。
之前的關西都指揮使司,是由白離管的,結果被他弄的是一塌糊塗,要不是有大軍鎮壓,怕不是要亂。
後來朱由校不得已派了一位臨時布政使過去,把關西都指揮使司當行省管理,可惜那邊穩定沒多少時間,這樣文武分離布政使可沒有那麽大的震懾力。
這就是缺少人才的原因,關鍵係統裏還真沒這種全才。
不得已朱由校打起了本土人才的主意,像是孫傳庭目前已經回京了,之後他就會跟著熊廷弼去南洋,曆練幾年。
這是朱由校想到的一個合適人選,不過還是太少,所以他才會這樣做,想自己培養。
盧象升現在的目標就是先考上進士,去南洋曆練幾年,然後就轉武學。
跟著教律法的老師學習了一上午,中午就在學府食堂吃的飯,不過他們這些外來的是需要付錢的,不過不貴。
盧象升端著裝飯的盤子就混到了張世澤等幾個武學學生中。
因為請教張世澤的原因,加上也來學府學習幾次了,所以幾人也和他混熟了,都知道這個想學武的舉人。
甚至幾人還相互練過,不過盧象升不愧是天生神力一對一沒人是他的對手。
“聽說騎兵科的人都去西北了,你們步兵科有什麽安排?”
剛坐下,盧象升就迫不及待的對著張世澤問道。
其他幾人也是看了過來,這事現在還沒宣布,他們也不知道,都想看看這個消息靈通的小公爺知不知道。
張世澤也沒賣關子,“這我還真知道,我們這些人的安排都是學府老師和五軍都督府溝通的,剛好是我爺爺管!”
“快說說!”眾人一臉期待的看著他,就連旁邊桌子的人都靠了過來。
這也不需要保密,要不了兩天眾人也就知道了,所以張世澤也沒隱瞞。
“聽我爺爺說,他們準備將我們安排到南洋去,平南軍和征南軍各一半,到時候要跟著他們參與圍剿土著,算是實戰檢驗!”